京城往事(八)那年那月的京城百姓
很久以前就想寫這個題目,但是覺得實在是沉重,雖然現在生活悠閑輕鬆,但那一段往事還是記憶猶新,點滴在心。無意去評判曆史,也無能力去斷是非。隻是把記憶中的一些往事寫下來,算是個見證吧。
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個春天,天氣熱的似乎比往年早,五月初就已感覺悶熱了,街上的情形也與往年不同,交通顯得擁擠,公共汽車在部分路段走的非常緩慢,象103路電車在從東單南口和長安街路口起,經過王府井到東四路口和沙灘前街美術館為止這一段,因為車多路窄,白天都行的很慢是正常情況。但那段時間,很多的路段都象那一段兒一樣擁堵。
長安街更是嚴重。10路和22路要經廣場轉向西,停經石碑胡同,過六部口,在電報大樓停一站,再到西單路口。這一段路是非常,非常擁堵。人流,車流擠滿了馬路,騎自行車的很多時候要推著走,但有一點是與往日不同的,人和人之間少了戾氣,彼此間有了碰撞,都很大度,客氣,相互講一聲,“對不住啊”,再問句:“沒事吧?”就算過去了。若擱往日,一番口角是免不了的,嚴重的話,還會肢體衝突,展現一下尚武精神。
這種變化對很多人的心理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沒有誰來教化大眾,是百姓自覺的道德提升。那一段時間,普通人(並非所有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稱是典範,是理想國度才會有的景象。
也許有的人以為是誇張,但如果親身經曆其中的話,就不會懷疑了。有的人平時斤斤計較,此時也會破例捐助。胡同裏有的人家做好了綠豆湯,煮好了麵條兒,用大鍋,大桶盛著送到廣場,也有送草帽,白開水的。
北京街頭胡同裏的老太太們,是市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的社會活動都有老太太們的參與,她們的慈悲心,善良,在此刻盡顯無遺。有多少老太指揮著兒孫送吃食,送水,送衣被等物,無法統計。
在這段時間之前,胡同裏的治安已經很不好了,或者說是敗壞,也許更恰當。溜門撬鎖的事是時常發生。老太太們的小腳偵緝隊名號也開始叫響。時常被提醒要鎖好家門,晚上要鎖院門。家裏有人上夜班的,或是有事晚歸的,都會囑咐家裏人到時候開門,不得已的時候,隻好拍打院門,叫醒靠近院門的人來開門,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偷盜實在太多了。
而自從學生們和社會各界行動起來以後,偷盜的情形急速減少,乃至絕跡,曾經有傳言說,道上的從業人員歇業了,這段時間不作案。真假不論,但晚上不再關院門卻是真的。也沒再聽說丟東西。
社會學家真應該研究一下當時的社會大眾心理,是什麽使得整個社會百姓階層的道德水準有這麽大的轉變,並非個體,而是群體性的提升。這是豎立多少個孔子像,宣傳多少回雷鋒也達不到的水平。
沒有街道辦事處出麵組織,沒有居委會打旗宣傳鼓動,市民完全是自發地行動。沒有強迫,不參與,沒人說你,長輩對年青人的舉動大多是叮囑,少有攔阻。真正的是一場全民自發的行動。平日裏喜歡鬧事的壞小子們,似乎是在某種精神感召下,也都安靜,文明起來。胡同裏打架吵嘴的不見了。還有過去女士晚上不敢單人出門走路,怕遇劫。但那會兒卻不同,聽一位女士講,大街上到處是人,有什麽不安全的?雖然沒有組織和管理,卻秩序良好,街上的警察都不見了,市民自發地維護各項秩序。也沒聽說有趁火打劫的。
有不少當時從外地來京的人,都稱道京城的市民覺悟高,素質高。那個時期的京城百姓確實是如此。相信有經曆過那段日子的人會認可這個評價的。
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曾看到一條橫幅,上麵這樣寫著:不是大哥不仗義,是咱工人不富裕。
每次回想到那段時間的情景,依然心情激動不已,我相信如果當時事情是發生在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會有同樣的市民百姓,同樣的情形。
多說兩句,開始這個係列,隻想寫一些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談論大事。保持輕鬆平靜的心態,唯有這次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