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SNS網站與個體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研究

(2010-06-28 06:09:41) 下一個
SNS網站與個體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研究 

--以校內網為例調查在虛擬社區中的使用行為

2009年12月21日14:1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http://media.people.com.cn/GB/137684/10622424.html


人民網
訊 “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評選結果日前揭曉,中國人民大學共有14篇論文獲獎,《SNS網站與個體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研究——以校內網為例調查在虛擬社區中的使用行為》獲得優秀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摘要:本研究針對當下SNS網站的研究現狀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嚐試,利用社會支持程度量表結合心理學理論,以校內網為例,探索SNS網站使用的活躍程度及在校生的社會支持程度(歸屬感)的研究,研究方法采用網上匿名問卷法,利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和校內網的使用行為評定問卷結合成為新的問卷,並分析其校內網上的使用行為,對於虛擬社區在網民心中的位置和社會支持程度進行比較,看未來SNS網站的發展優勢並探索出路。

  關鍵詞:SNS網站 社會支持 社會關係認同 歸屬感 網上行為 應對方式

  正文:

  一 引言

  “Web2.0”是2004年3月美國歐雷利媒體公司(O’Reilly Mebia Inc.)公司的DaleDougherty與MediaLive公司的CraigCline在一個頭腦風暴會議上提出的 。SNS網站依據六度分隔理論,集中體現了web2.0 的傳播特點,該理論由Stanley Milgram提出(哈佛大學心理學家,1967), 2002 年為驗證該理論, 哥倫比亞大學瓦茨(Watts)教授開展了“小世界研究計劃” 對SNS尤其有指導意義,其媒介由信件轉為E-mail,驗證了“六度分隔”不僅在物理世界, 在虛擬世界同樣適用。 SNS網站不同於傳統的傳播模式,中國的SNS網站以豆瓣網、優酷網、貓撲網、校內網、開心網為代表,發展十分迅速。基於虛擬社區的發展壯大,模擬真實的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第二人生”

  (Second Life)融合了聯網遊戲和在線虛擬社區等多種概念,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網絡空間,還原人類的基本需求和生活場景,在網絡中還原真實生活場景的生活。本研究針對當下SNS網站的用戶上網行為,探索其對網民上網行為的影響和個人社會支持程度的影響。本研究以校內網為例,分析校內用戶的上網行為,利用問卷調查法和個案訪談法,對用戶的網上行為做出解釋。

  本研究認為,SNS網站的使用會影響到用戶的社會支持程度和幸福感體驗,以此來證實SNS網站具有對用戶的社會支持功能。有研究表明,對於青少年來說,網絡社交行為,即便是給一個最好的評價,也是在浪費時間和形成社交孤立。對於大多數青少年網民來說,創建和在網上傳播在線內容正在成為一種管理個人身份、生活方式和社會關係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社交類網站可以使人們將自己同他人的關係條理化、分類、圖景化,變得可以觀察。 SNS是否能夠真能像研究所說,成為一種浪費時間的工具和形成社交孤立有待驗證,是否在網絡中表現越積極,其個人在現實中的變現越消極、孤立?校內網是否已經成為連接網絡虛擬現實和現實生活的有效手段,都會在研究中進一步得到證實。

  Cobb (1976) 對社會支持的定義為:一種或多種訊息的提供,使個人感覺被關愛,感覺到自身有價值和受尊敬,隸屬於一個溝通網絡(社會人際網絡的歸屬感),其價值被肯定,使個人相信自己屬於人際網絡的一部分,Cobb 的社會支持定義偏向於社會情感方麵的定義。

  1985年,Tardy從理論和操作化的層麵提出了完整的社會支持主要元素,可以從五個方向來看,包括方向(direction)、特質(disposition)、敘述性/評估(description/evaluation) 、內容(content)、及網絡(network)。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選擇校內網有以下考慮:

  1.校內網的核心受眾比較鮮明,以在校大學生為主要用戶,並進一步向高中生、初中生滲透,注冊用戶的特點較易把握,注冊校內網以實名用戶為主,以同學為聯係節點進行放射狀發散,校內中的好友越多,織得網越大,關係越寬,好友利用度越高,用戶關係呈指數級增長。好友的基數已經成為了限製個體在校內發展的一個因素。校內網鼓勵實名網上注冊,用戶資料越完善,星級越高,有助於在同學圈中的擴張和發散。校內網模仿Facebook,期望能夠獲得參與者的檔案資料以進行公共的身份識別,實名的使用能夠容許和過濾網站鏈接(比如好友間的互訪特權),如Friendster,他創造了一種在個人的社會身份和網絡虛擬身份表下的弱小的防護屏障,使自己的姓在用戶好友之間可見,而不是自己的名。

  2.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比較豐富,擅於在網絡中展示自己的生活,校內網以國內高校在校生為主,研究對象與所選取的網站非常契合,所以選擇校內網的注冊用戶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

  3.鑒於校內網近幾年的發展較為突出,特點凸顯,所設板塊非常適用於學生群體,它的增長是SNS網站的縮影,有助於本文的分析。對於校內網中個應用設置和功能的使用和探索,有助於分析校內網的情境支持,各項設置和功能是否已被用戶熟悉和使用,線上社交網站一個特別有用之處是,大量公眾行為被記錄和組織起來,並能夠適合係統化研究的需要。

  二 文獻綜述與相關研究

  (一)校園SNS的傳播特性

  本研究借用鄭宇、鈞林琳《校內網的人際傳播模式的探討》一文中對於校園SNS的傳播特點進行分析。校園SNS的傳受模式主要是用戶間的人際傳播。校內網不僅整合了
博客的各項功能,而且更加方便簡單的實現了用戶的需求。R.布雷多克(Bradlock)1958年在H. 拉斯韋爾提出的“5W”傳播模式基礎上添加了情境 和動機發展成“7W”模式,從傳者、內容、媒介、受者、效果、動機、情境七個方麵分析校園SNS的傳播特征,即傳者的自組織性及去中心化、以隱私性和自主性為前提的高分享度微內容傳播、傳播符號的多元化、對象群體的同齡化及指定性、傳播主體的交互性、真實性和社會性的回歸、動機的目的性、直接性和非功利性等校內網的傳播特征。

  1.傳者: 自組織和去中心化

  以個體為中心,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創造的內容與內容之間,以及個人凝聚的群體與群體之間, 都是以不同的自組織方式建構起來。在校園SNS的結構中, 任何一個網絡節點都能夠生產、發布微內容,所有生產、發布的微內容都能夠以非線形方式流入網絡 。

   2.內容: 以隱私性和自主性為前提的高分享度微內容傳播

  “微內容”指的是“最小的獨立的內容數據” 。校園SNS有嚴格的分級隱私設置,通過資料的完整程度進行分級,對於加入SNS的用戶進行特權享用和資料保護,對已注冊用戶的準入許可和回避有效地維護了用戶的隱私權,激發了用戶的創作熱情,促進微內容的生產。校內SNS便捷的分享鏈接有助於用戶之間的微內容共享,一個簡單的分享操作就可以將分享內容在自己和好友的頁麵上同步顯示。校內網可分享遊戲、
視頻、帖子、圖片等,並對分享內容進行評論,分享內容保存在個人主頁上。

  3.媒介:多媒體技術融合,成為一種集音視頻文本兼具的媒介,是郵箱、博客、論壇、視頻網站和遊戲應用網站等技術和服務的集合,良好的兼容和共享性將各種網絡技術融合。

  4.受者: 用戶同質化和特權,用戶粘性

  注冊用戶的好友多是年齡段相似、文化
教育背景、地理地域相近的在校生或剛畢業的學生。通過校園SNS可以與自己失去聯係十多年的小學、初中同學發生聯係,聯絡感情,在校內網的應用上產生穩固的聯結。在校內網上,有好友推薦一項,即通過認識新朋友來認識更多的“共同”好友。好友間有相似的教育和文化背景,有助於形成文化共識,強化認同感和個體的歸屬感,有助於形成一致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大學生具有尋求同質性、相似性交往客體的需求,校內網形成的同輩群體成員之間容易產生較高的心理認同感,,傳播情境自然隨意,彼此間的信息可信度高 。已注冊的用戶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還可授予更多特權,包括瀏覽好友頁麵、遊戲應用、分享等,資料越完整,享受的星級待遇越高。高粘著度的網站是用戶的第二個家,即將自己的網上生活與真實生活結合,為用戶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並為用戶保守隱私,比如郵箱業務、博客、即時通訊工具等,校內網集合郵箱、博客、即時聊天等多種功能,遊戲應用又讓用戶牢牢固定在網上,用戶粘著度非常高;用戶之間的同質性和因地緣業緣的結合,讓具有共同興趣和文化背景的用戶匯聚到一起,網站用戶的基數龐大,且用戶的特征明顯,使用群體鮮明,分享、評論等操作應用提高了用戶的參與熱情,好友間的經常走動進一步提高了用戶粘性。

  用戶粘性(viscosity of users)的維持有賴於提供服務的私密性,涉及個人的服務往往粘性較高,例如郵箱、相冊、博客、即時通訊工具等,校內網集合了郵箱、相冊、博客、即時通訊工具、遊戲等多種服務,既貼心又周到,還發布了手機版校內,讓用戶可以時時對自己的資料和服務進行控製和管理。用戶對社群裏的活動或分享比較積極,符合用戶的興趣,而且校內的用戶數量龐大,當用戶的基數超過一定程度後,就會爆發出巨大的群集力量。校內網已經擁有真實注冊用戶超過4000萬、頁麵瀏覽量(PV)4億、日登陸2200萬人次。

  5. 動機: 目的性、直接性和去功利性

  校園SNS的好友搜索類似於布朗運動中粒子的運動軌跡, 有目標和方向性地尋找碰撞對象。“點到點”的人際關係,是現實中人際關係的基本形態,SNS與“點對麵”相比,它更接近現實狀態 。校內網是雙方在共同興趣愛好或共同好友的推薦下進行的交流溝通,易產生較高的心理認同,交流過程簡單速效,有效地過濾噪音,呈現出去功利性的特征。

  6.效果: 傳播主體的交互性

  校園SNS反饋渠道通暢迅捷, 受者隨時能轉化為傳者,一個“分享”鏈接就可以將角色互換,傳受角色和界限進一步模糊。校內網中的個體將現實生活中自己的信息簡化並編碼(執行符號化和傳達功能) 為個人頁麵, 而訪問他人頁麵就是對他人身份的解碼( 執行接受符號和符號解讀功能) 。

  7.情境: 真實性和社會性的回歸

  “SNS的出現真正動搖了物理實在與虛擬實在之間的不可通約性。SNS的價值來源於真實性” 。校園SNS由於其實名製特征, 傳受對象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地位、
教育程度等對傳播質量構成影響的社會因素都公開, 社會情境因而得到較好的還原。校內網排除了虛擬性,確保其真實性,並有效地杜絕了匿名製帶來的網絡暴民等不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

  (二)社會支持的定義

  1970年代初,精神病學文獻中引入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於身心健康. 社會支持一方麵對壓力狀態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即對壓力起緩衝作用,另一方麵對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 Cassel(1974)認為:社會支持是由主要團體提供,對個人非常重要,特別強調與親密信任夥伴間之連結關係。

  Kaplan, B.H,Cassel ,J.C.& Gore ,S.(1977):社會支持是個人的社會需求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所獲得的滿足程度,特別探討社會支持與信任的關係。

  Brown& Harris (1978):社會支持是個人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係,與他人相互信任的關係。Berkman & Syme(1979):強調個體的社會參與,個體通過婚姻、友誼、教會活動及團體會員之間的關係建構社會支持。

  Caplan(1979):社會支持可從客觀和主觀兩個層麵分析,“客觀支持”指可觀察的支持援助,如從他人那裏獲得的信息。“主觀支持”指個人對社會支持的主觀認知和評估。

  House (1981):社會支持是人際間關愛、支持、個人及環境的信息交流與互動。社會支持區分為情緒支持、評價支持(appraisal support)、信息支持及工具性支持。

  House&Kahn(1985):當個人因生活上的壓力而使個人無法適應時,形成一種威脅,產生無力感。若個人擁有正向的積極地社會關係,則可以使個人在心理上減少負麵情緒,進而提高個人的情緒支持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Cohen & Wills(1985):社會支持分為尊重的支持、信息的支持(提供問題因應策略)、社會友誼和工具性支持。

  Veiel(1985):對社會支持提出三個質疑 :

  1.社會支持是否能扮演壓力的緩衝器和協調者?

  2.社會支持是否被看成是客觀還是主觀的支持?

  3.社會支持是否來自因果連結或關係所衍生出的親密信任關係?

  Veiel總結出:社會支持並非是單一概念,而是多元的概念。他認為社會支持不是心理支持即是工具性支持,而心理支持即是改變心理麵向,如心情、態度和認知的過程。

  Barrera(1986):社會支持分為三類:社會角色嵌入(social embeddedness)、感知的社會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表現的社會支持(enacted social support)」。社會嵌入即強調個人與環境的關聯;感知的社會支持即強調認知的認同及支持的適當和足夠性。表現的社會支持,指可以給予他人支持的行動。

  Lin(1986):社會支持的兩大主要組成成分,即社會和支持。在社會層麵上,反映個人與社會環境的聯結,分為三個方向:社區、社會網絡及親密的信任關係。社會支持可分為工具性支持及情感上的支持。

  社會支持通過以下三項可以起到減緩壓力的較果:

  1.直接或間接增強個體的適應能力,減弱潛在威脅。

  2.支持或增強個體的自尊。

  3.增強個體的控製能力。

由以上關於社會支持的定義可以推斷出,社會支持是一個多元的概念,包含的意義很多,包括精神支持、尊重、信任、關愛等因子,它能給予個體物質和精神支持,

  (三)社會支持的功能

  Cohen 和Syme(1985)認為社會支持網絡是來自家庭成員、朋友及其對個人有意義的人,其功能分為四大類 :

  1. 情感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指給予關心、尊重、傾聽與感覺被需要等,在個體心中產生舒適感,及得到他人同情、支持的感受。

  2. 工具性或實質性支持(Instrumental or Tangible support):指直接獲得的金錢、物質與實質利益的服務與協助,如生病時得到照顧。

  3. 訊息性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指提供建議、知識、訊息、談心事、閑聊慰藉等,使個體知道如何尋找資源與幫助。

  4. 評價性或自尊性支持(Appraisal or Esteem support):指給予回饋與肯定,價值觀的支持,使個體產生有用感(自我價值的肯定)與成就感。

  (四)社會支持程度的測量

  社會支持是個體在應及時從家庭、朋友、同事和鄰裏社區等獲得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它是心理和身體健康的重要的調節器。在日常生活中,社會支持是應付環境的重要手段,隻有良好的社會支持,才能為個人的成長提供良性的情緒體驗,進而從容應對環境。“社會補償”模型認為,內向的與缺乏社會支持的個體能夠從互聯網使用中得到最大的益處,擁有有限社會支持的個體可以運用新的交流機會建立人際關係、獲得支持性的人際交往及有用的信息,而在現實中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國外對於網絡社會支持的測量傾向於采取整體性多向度的方法 ,在現有研究中很少有完整的、效度較好的測量工具,很多測量條目並不適合於我國大學生的狀況。國內相關問卷則主要采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作為網絡社會支持的相關維度 ,這些導致了實際分析時對支持的具體內容缺少較明確的指向。針對大學生使用網絡不同功能交往的過程中會各有偏好,他們獲得的支持種類各有側重,因此要切合我國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結合目前校園SNS的發展現狀在大學生中開展網絡社會支持的研究,編製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量表就顯得十分重要。基於此,本研究在采用心理- 認知取向的同時借鑒對社會支持的多向度分類,探索我國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的維度,編製適合我國大學生實際的校園SNS網站的社會支持量表。

  社會支持測量中最佳的典範是由薩拉鬆(I. G. Sarason)和同事們(1983)提出的“社會支持問卷”(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 SSQ),它包括27個項目,每個項目有兩部分。對每一項目,受試者必須:(1)列舉在給予的環境中自己能夠藉以獲得幫助的人;(2)指出對於幫助的總體滿意程度。此問卷產生2個分數:數字(N)分數是受試者列出的援助人數;滿意(S)分數介於一分(極不滿意)與6分(極滿意)之間。在27各題目間對受試者列出的援助人數取平均值,得到平均N分數;同樣對滿意度評分取平均值,得到平均滿意分數。

  薩拉鬆和同事們(1983)進行了一係列研究來確定他們測量之信度和效度。一個由277名大學本科生組成的樣本分別接受了社會支持問卷、多元情感形容詞檢核表(Multiple Affect Adjective Check List;MAACL)和缺乏保護量表(Lack of Protection Scale;LP)的測試,結果發現在社會支持問卷的滿意分數和數字分數,以及多元情感形容詞檢核表中有關情緒不安的測量這三者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類似的,缺乏保護量表中關於回憶兒童期分離焦慮的項目也與社會支持問卷有負相關。

  近期的大多數測量都力求分離出社會支持中的多重因素。例如:多層次社會支持量表(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MSPSS)區分了從家人、朋友和其他重要人物那裏獲的的支持(Zimet et al., 1990)。

  為了提供評定社會支持的工具,肖水源於1986年設計了一個十條的《社會支持評量表》並在小範圍內試用, 1990年又根據使用情況進行了小規模修訂,現對該量表設計的理論基礎、使用方法和實際使用情況作了一些簡單介紹。本研究結合《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進行改寫,結合大學生網絡使用行為,編寫出一套調查問卷,通過選取不用人群,將經常使用校內網和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校園SNS的調查對象進行分組,進而對其各項的分析和相關性的比較,做出最後結論,驗證最初的假設。

  (五)研究意義

  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多集中於SNS網站的盈利模式和虛擬社區對網民認知的影響。國內心理學者多集中於研究社會支持與大學生網絡上網行為的研究,並結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適用於滿足理論,弱連帶優勢理論等進行相關研究。有關於虛擬社區與社會支持的研究仍存在研究空缺。

  從傳播的符號係統而言,校內網較好的恢複了個體的語言和非語言的多線索傳播信號。校內網的人際傳播兼容了物理世界這兩種模式的特征,文本及音視頻的多元傳播方式使得個體的多線索傳播信號得到了接近度較高的恢複,為他人的判斷提供了依據,為社會情境的還提供了認知基礎。 依據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由於校內網實名製較好的還原了社會情境, 物理世界的道德規範借助實名製在虛擬世界得到了延伸,主體更多的還是延續了物理世界的行為,更多的表現“自我”,壓抑在匿名製下容易表現的“本我”。一方麵,實名製下個體不得不顧忌自己的行為將對物理世界個人形象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麵,校內網提供舉報功能, 有效杜絕了匿名製下的不良行為。

  在網絡發展過程中,校內網利用口碑營銷幫助網站積攢人氣、樹立網站品牌形象,利用朋友圈的概念在用戶群之間拉網,建立緊密的朋友關係,這個網的節點就是校內網的用戶個人,連接每個人之間的線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在校內網之外,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讓管理部門與網站的用戶及時進行溝通,形成良好的口碑,再通過用戶的口碑傳播,將校內網介紹給該用戶在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圈”,而經介紹而來的用戶進入網內,則又通過網站提供的各種服務與網站內的其他用戶建立某種聯係,正是這樣一個過程,使得校內網的使用者越來越多,這個“網”也越織越大。

  社會支持對大學生上網動機影響的研究,陳新等人認為,社會支持不良大學生感受到的社會壓力更大,抑鬱、焦慮等不良負性情緒更多,在他們遇到矛盾、衝突或不愉快事情時,由於社會支持不足,缺乏應對困境的方式、資源與信心,遇到困難時往往措手無策,隻有求助於網絡。借助網絡來麻痹自己以擺脫暫時的煩惱,這也許是社會支持不良的大學生逃避社會現實上網的情況較社會支持良好的大學生多的原因。社會支持不良者在現實生活中朋友較少, 由於缺乏自信、害怕被別人拒絕, 擔心別人的消極評價, 他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較少, 較少主動與同學、朋友進行情感方麵的交流與溝通。由於同樣的原因他們在網絡上與熟悉的同學、朋友聯絡也較社會支持良好的大學生少。但由於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在網上,他們可以改變身份與地位,塑造一個新的自我,使其能充滿自信地與陌生人交談。

  大學生社會支持各維度在性別和學科上均無顯著的差異。 這表明,大學生整體的社會支持水平保持一定的平衡。但有研究發現, 通過社會支持多元量表(MSPSS;Zimet,Dahlem&Farley,1998),測得的研究結果表明, 男女生的社會支持水平沒有明顯差異,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但通過青年社會支持表(YASSI;McCubbin,Patterson&Grochowski,1996),測得的研究結果表明,女生從父母、朋友等中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明顯高於男生。 鑒於此,本研究不再對性別進行深入分析,不進行男女生在校園SNS使用行為和社會支持程度的分析探討。

  本研究從網絡使用行為入手,分析網絡行為與社會關係認同的相關關係,研究虛擬社區成為當下重要的網絡使用行為,建構出虛擬社區與社會支持認同的關係研究。從用戶虛擬社區中的與好友關係的建立、好友數量、質量、互動、得到的實際幫助或精神支持(關愛、信任、親密關係)分析虛擬社區與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進而分析出是否可以將“虛擬社區已成為個人網絡中的自我建構或得到社會支持”的結論。

  (六)虛擬社區發展現狀概述

  康盛創想(Comsenz)和艾瑞(iResearch)聯合發起的《第四屆中國互聯網社區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已於2008年10月中下旬正式對外發布。

  調查顯示,用戶訪問社區網站時間在總體上較07年有所提高,每天訪問時間在6小時以上的社區深度用戶所占比例比去年提高了4.5%,達到30.5%。而每天訪問時間在6小時以下的,由去年的74%減小到69.4%,其中在4-5小時段占比例最高,達到24.2%。

  


  報告中指出,用戶在SNS網站中經常使用的站點服務功能中,有40%左右的網民首選發表話題和分享信息文件,在所有服務中排在前兩位。同時,給好友留言、查看好友動態等與好友之間的互動功能使用也比較頻繁。專業分析師認為,隨著中國互聯網進入內容核心時代,網民更加注重公開發表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及思想,用戶產生內容(UGC)已經成為網絡社區核心資源。

  在使用過社交網站(SNS)的網民中,有77.3%的網民每周至少登陸一次SNS網站。其中,每周登陸1-2次的網民最多,占37.4%。其次是每周登陸7次以上的網民也占到網民總數的26.4%,此數據反映出SNS是一種互動性較強、粘性較高的新形態網絡社區服務。

  


   (七)研究方法

  問卷星、問道等幾家在線調查公司已對校內網進行了使用度的研究,校內網絡的使用與個人社會支持度的研究尚未發現。本問卷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個案訪談法結合進行,在問道網上設計問卷,對校內的一般使用者進行網上隨機問卷調查,匿名填答,回收問卷後進行個案分析,對校內比較突出的使用者進行深入訪談。問卷的題目由校內網的使用行為和社會支持程度的測量兩部分組成,校內使用行為的每道問題都有測試目的,多個題目一組形成因子進行分析,對其進行頻數分析。題目初步設計:校內使用測試20道題目,社會支持程度量表10道題目,采用肖水源1986年設計了的《社會支持評量表》(SSRS)(考慮到該量表部分題目已經不符合現實,進行部分改編,盡量符合原貌)。抽取的樣本以隨機為主,但考慮到樣本的易得性和方便性,主要問道上隨機用戶的問卷填寫為主。社會支持程度在各學校之間差別不大,本研究僅是小範圍的探索性研究,有學術參考價值。對於樣本的篩選和抽取采用隨機發送,對其有效回收的問卷進行分析和統合。

  張珈毓同學於2009年4月12日發起的“校內是種毒!以下行為你有3種以上,說明你該試著戒一戒了” 一貼對於校內的基本使用有代表作用,已有7800人參與了投票,對校內的使用做了描述、發起投票。投票結果如下:

  從投票中可見,選項最多的是校內的小遊戲應用,校內也已經成為了用戶的登陸首選,調查樣本是否真的如這個投票所描述的,變成一種使用習慣,有待於在本次調查中驗證,校內網上的社交應用能否成為用戶當下的現實交際的延伸有待證實,本調查著重分析用戶的分享、評論、功能使用、好友間的互動、遊戲應用等使用行為。鑒於本次投票僅在校內網中實施,不能代表全體大學生的基本情況,也不能將這一投票結果推廣至全體網民,但是此次投票仍有借鑒意義,對於本次研究的題目設置和理論推導有啟發意義。

三、研究設計:對校內用戶的使用行為和社會支持程度的網絡調查

  本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進行,采用立意抽樣,在問道網上發放問卷,在線填答問卷從2009年5月14日開始,至5月17日止。網絡調查的優勢在於成本低,反饋及時方便,便於資料的整理和使用,缺點在於問卷回收率低,鑒於本次調查的時間短,回收問卷數量較少。本問卷地址 http://www.askform.cn/34189-44169.aspx

  本調查共收到問卷83分,訪問量920。

  


  回收問卷的樣本涉及16個省市地區,其中北京和山東省較多,未知地區涉及18個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於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非概率抽樣,故不能根據調查結果對整體進行推斷,隻能進行群體間的比較分析。

  (一)、問卷分析

  1、問卷設計

  網絡問卷不宜過長、過於複雜,本調查中涉及校內使用情況的題目有21個,能夠全麵考察用戶的使用情況,其中有五個題目專門涉及在校內網上得到的精神支持和人際關係延伸,21—30題為社會支持程度量表,目的是分析校內使用行為較為積極的用戶的社會支持程度,

  2、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所有使用互聯網的用戶,為避免不同地域、不用性質專業教育背景造成的文化差異,選取問道網為平台,以注冊問道網或者獲悉這一調查信息的用戶為實驗對象,在線填答,這樣避免了僅選擇校內用戶得出的結果不能推至全體的缺陷,也可從這種隨機的方式,來實際檢驗用戶在虛擬社區中的使用行為。

  (二)研究結果分析

  


  分析:有75.9%的樣本打開網頁後,校內網居於前三個被登錄的網站,其中有28.9%的樣本會在一打開網頁就登陸校內網。有超過一半的樣本,把登陸校內的個人主頁放在前兩個最先打開的主頁。

  這說明,校內的設置、功能和應用,已經讓群體建立了比較緊密的聯係,這種聯係不同於電子郵箱和IM即時通訊工具,登陸在虛擬社區中的另一個“家”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生的生存方式,彼此之間的聯係也已經延伸到線上,也證實了前文所涉及的校內網集合了郵箱、即時通訊、遊戲競技、生活服務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可以基本滿足學生群體的需求,使他們在上網的同時,建立與他人的聯結,使自己感到“安全”。

  第14題. 單選:您認為您是一個_____的人

  


  分析:僅有3.6%的樣本在校內的特別好友中全是在網絡中認識的朋友;有88%的樣本在校內的特別好友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好友。這不僅有別於一般的網絡交友,校內的實名製將學生群體的聯結建立在與一般現實社會中交友較一致的前提下。校內是現實交友的延伸,還原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是保持同朋友聯係的有效手段,校內更多的是現實的反映,而不同於虛擬網絡中結識網友的關係。

  第3題. 單選: 是否會關注好友的簽名變更,並把簽名變更作為日後聊天的話題?

  


  分析:本題目設計時考慮到好友分享中具有評論功能,設置此題,目的是考察樣本是否已經熟識社交網站提供的情境支持。社交網站為網民代理進行線上社交活動提供了可能性框架,但網民社交行為的具體內容、內容製造、社交信息本身的決定權仍在網民,網民利用用戶間創造的微內容共享和繼續再創造,校內為用戶提供了交往的可能性。

  有19.3%的人選擇會使用好友分享功能或評論;超過半數的人,使用過分享和評論。分享功能是重要的聯結紐帶,校內網聚集了很多興趣愛好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利用分享功能,用戶可以在自身關注的領域中結識更多具有相同興趣的人,這種分享類似於豆瓣網,點評網等,用戶創造和使用價值,並將價值繼續開發和延伸。

  第5題. 單選:簽名是否已經成為我目前狀態的及時體現?

  


  分析:從上圖看出,樣本對於簽名的體驗較少,或者說,簽名功能未作為校內網的一種比較常見和基本的應用。盡管從第三題中得出,樣本對於好友的簽名關注度較高,但是自身對簽名的使用有待提高。簽名功能可以成為維係線上線下的紐帶,隻有用更加精簡和實用的功能才能為用戶接受。在設置頁麵進行內容創造時,通過選擇校內提供的項目,“多數情況下都是選擇那些已經被朋友們使用過的項目、選擇表達模式——他們認為朋友們願意接受並加入的話語內容,會跟其他人有著關聯——通常會受到那些已經用過的朋友的幫助。”

  簽名功能的缺陷是:不能將簽名進行分享內容分級限製,設置的簽名為所有人可見,不能保護用戶的隱私,考慮到個體的信息安全,很多用戶不屑於將自己的狀態頻繁更改。校內網的日誌有幾項分級,可以選擇“所有人可見”、“好友可見”、“加密訪問”、“同城同校同公司的人”或僅“自己可見”。設置考慮到日誌的私密性,非常必要,簽名功能也應該借鑒這一用法,將簽名變更確切的傳達給想要傳播傳達到的人群,進行隱私限製。

  第6題. 單選:是否喜歡將自己生活中的事情用文字或者照片記錄下來傳到校內?

  


  


  分析:校內的遊戲應用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競爭性,通常是好友推薦後加入,跟同伴一起玩,在遊戲過程中,享受很大的樂趣,並將遊戲排名,在競技中,使更多的用戶加入到這個遊戲中。例如:開心農場、踢屁屁等遊戲應用,強調在遊戲中聯結朋友,推薦好友與好友一起加入到遊戲中。遊戲時間長短和遊戲的升級有直接關係,使用戶粘性很大,應用將用戶推力變成拉力。很多應用對於用戶來說,一開始很有吸引力,但是時間長了就不會再關注了,這不僅與小遊戲的特質有關,更多的是第三方的開發力度還有待加強。

  第10題. 單選:分享一欄是否成為平時最喜歡逛得地方?

  


  


  分析:分享、簽名、投票功能的應用仍然有待推廣,用戶使用不太積極,更多人僅是作為帖子對分享的內容進行瀏覽,投票僅是參與,沒有主動發起過投票的人占了69.9%,日誌與QQ空間、博客的重合度低,沒有進行深度體驗,原因是“校內通”比QQ、MSN使用度低有一定聯係。

  第13題. 單選:您認為您從校內網上得到的精神支持多嗎?

  


  分析:超過半數(51.8%)的人認為從校內得到了精神支持,但對於校內提供的精神支持仍然具有戒備心理,有接近一半的人認為在現實中得到的幫助更為直接,校內僅是一種輔助,不能直接替代現實中帶給個體的體驗。

  

  

  

  


  分析:本研究試圖分析用戶的校內使用習慣和個人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一般認為,社會支持從性質上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為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係的存在和參與,後者是指穩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或不穩定的社會聯係如非正式團體、暫時性的社會交際等的大小和可獲得程度,這類支持獨立於個體的感受,是客觀存在的實現。另一類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

  最後,社會支持的研究還包括個體對支持的利用情況。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存在差異,有些人雖可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並且,人與人的支持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個人在支持別人的同時,也為獲得別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礎。

  由上圖的spss分析結果表明,校內使用情況與社會支持的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會支持總分均無明顯相關性。

  四、結果討論和結論:

  1.本次調查問卷的計分不嚴謹,部分題目之間的分值存在較大差異,不能客觀的用量表進行測量。

  2.校內使用行為的題目設置敘述較主觀,不能用計分程序科學測量。

  3.校內網是現實交友和網絡虛擬交友的聯結,具有現實交友和虛擬交友的共同特征,性格外向,社會支持程度較好的個體可以通過校內鞏固關係、維持個人的良好形象,強化個人在實際生活中已確立的形象;性格保守或內向的人,可以使用校內網進行自我重塑和自我建構,將校內網作為彌補個人現實生活中社會支持缺乏的延伸,所以在相關性上變現不出明顯差異。但這一結果更加證明了校內網是不同於普通線上交友的工具,不同於IM即時通訊工具、博客的一種應用,具有現實社會交友的某些特點,比互聯網交友關係更加緊密,得到的支持更加直接,關係更加穩固。

  4.校內網用戶的活躍程度應該編製更加客觀的量表,在分數統計中更加嚴謹,具有可操作性,在本問卷中,作為分析對象,未進行信度效度的測量。

  5.校內用戶盡管對校內的基本應用有所了解,有部分積極用戶使用較為頻繁,但大部分用戶對校內的使用僅僅停留在注冊用戶名,但長期沒有利用校內進行朋友聯係和個人情感分享和體驗,好友應用和遊戲的體驗較難長時間的維持。

  6.“實名製”使用戶的網絡風險有所降低,但因有些功能設置的不全麵,導致用戶有擔心隱私泄露和承擔不必要的網絡風險。

  7.校內好友與現實中的好友有很大比例的重合,證明校內網確實是現實的延伸,現實中的 社會支持是其關係的基礎和支撐。

  8.校內網目前的發展戰略是像白領進軍,打破僅依靠同學和圈子的維係,想更大領域的延伸,很多新的理論仍待證實,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不能僅依靠規模的擴大來獲得更加良好的收益,而是考慮在穩固老用戶——學生群體上,多下功夫。對於運營商來說,獲得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將是留住一個老用戶成本的七倍。上班族已經由開心網獲得了較為穩定的聯結和用戶群體,校內當下是考慮在學生群體上下功夫,把這種關係做足做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