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2 10:33 出處:騰訊網
[導讀]Facebook創業過程中也曾犯下許多失誤,推出許多不盡人意的產品或是不受用戶歡迎的服務,不過最終Facebook都設法進行了補救。
北京時間6月2日消息,國外媒體昨日撰文稱,Facebook創業過程中也曾犯下許多失誤,推出許多不盡人意的產品或是不受用戶歡迎的服務,不過最終Facebook都設法進行了補救。
以下是文章全文:
科技業裏,像Facebook這樣的公司樂於宣稱自己采取的是“迭代開發”的策略。老產品下線,新產品逐個發布,而不是每年一次盛大地發布一堆產品。Facebook網站上不時冒出一些實驗性的功能,然後又突然消失。這也是Facebook獲得成功的諸多原因之一:它總是與時俱進。
不同於像教科書一樣精心打磨過的產品,迭代開發的產品會在公眾眼前展露出許多失誤和不足。在Facebook的曆史上,立法機構的威脅、用戶的異議或者是負麵意見都曾促成了該公司的許多產品決策。Facebook最近對其產品和服務條款又進行了一些調整並招致用戶強烈反對,現在我們可以等著看看,Facebook將如何應對用戶的反對情緒。
一方麵,在忠實用戶和立法機構的不滿麵前,Facebook展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另一方麵,Facebook也表明其力量在不斷增長,越來越不可能撤回做出的某項決定。不到10年前,大學行政人員就能讓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關門大吉。而現在,美國參議員們開始討論Facebook最近修改隱私政策是否將產生不良影響,但沒人知道參議員們的高談闊論是否能削弱Facebook的力量。
以下是Facebook成長曆史上那些聲名狼藉的失誤事件:
推出Facemash
發生於:2003年10月
事件:在創立Facebook之前,哈佛本科生馬克·紮克伯格某天半夜突然冒出一個瘋狂的念頭,他闖入了校園網目錄,使用其中的內容創建了一個名為Facemash.com的網站,這個應用讓學生們可以投票選出自己心中最有吸引力的兩個同學。早在營銷界聽聞“病毒傳播”這個詞語之前,Facemash就真正地實現了病毒傳播,盡管並非人人都喜歡這種傳播方式。
Facebook怎麽搞砸的:當時還沒有Facebook,不過紮克伯格的行為——闖入校園網目錄、未經許可就把自己同學的個人身份放在半公開的網站上——都與今日的Facebook相似。
Facebook如何補救的:哈佛大學幾個女性團隊抗議了幾次後,校方關閉了Facemash.com網站,並起訴紮克伯格有違網絡安全、侵犯版權和個人隱私。盡管校方最終放棄了起訴,但Facemash也就此中途夭折。不過,現在看來,很明顯紮克伯格當時就為Facebook打下了根基。
與ConnectU的糾紛
發生於:糾紛始於2004年,最終在2008年得到解決
事件:Facebook創立初期也是一團糟。Facemash項目讓紮克伯格在哈佛人盡皆知。三名打算開發名為Harvard Connection(隨後更名為ConnectU)的社交網絡項目的哈佛大四學生也找到了他,雇傭他擔任程序員。紮克伯格最後創辦了Facebook,ConnectU的創始人則一直聲稱紮克伯格在為其打工期間竊取了ConnectU的代碼和知識產權,並先後向校方控告和向法庭起訴紮克伯格。
Facebook怎麽搞砸的:如果紮克伯格的確竊取了ConnectU的知識產權,這是個嚴重的問題。
Facebook如何補救的:Facebook沒有對現有產品做出任何修改以應對法律訴訟。不過在2008年時,Facebook正打算吸引更多用戶和投資者的注意,因此十分希望能了結此問題。據悉Facebook向ConnectU創始人支付了6500萬美元,實際上算是購買了ConnectU的往日資產。《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拍攝的有關Facebook起源的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一片中將詳細透露事件原委。該片將於今年秋季正式上映。
放棄Wirehog項目
發生於:2004年秋季
事件:兩位業內人士在今年的TechCrunch Disrupt創新大會上透露,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早在2004年曾推出一項P2P文件分享服務Wirehog,而該服務幾乎導致Facebook中途夭折。
這兩位業內人士分別是音樂共享服務Napster創始人西恩·帕克(Sean Parker)和《Facebook效應》(Facebook Effect)一書的作者大衛·柯帕特裏克(David Kirkpatrick)。據帕克回憶稱,紮克伯格當時對Wirehog和Facebook一視同仁都非常重視。紮克伯格推出Wirehog遠遠走在時代前列,當時甚至還沒有f8開發平台。不過,柯帕特裏克表示,Wirehog項目在2006年被中止。
早期的Facebook用戶或許還記得Wirehog這個附加項目,Facebook用戶可以借助Wirehog與好友分享圖片和音樂文件。令人感到詫異的是,當時卻幾乎很少有用戶隱私問題,這或許是因為Facebook彼時還隻向美國部分大學開放。而能使用Wirehog的用戶則更少了。
Facebook怎麽搞砸的:早在Wirehog悄然問世之前,文件分享就已經讓許多反盜版鬥士血脈賁張,因此不難想象,Facebook最初想示好投資者時,這樣一項服務多少會帶來一些阻礙。但據知情人士透露,Wirehog項目之所以中途被砍,是因為Facebook創業團隊認為Wirehog發展不夠迅速,而且對Facebook主業有所影響。
Facebook如何補救的:Wirehog被關閉了。更重要的是,Facebook開始對Wirehog表現得非常漠不關心。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並不屬實。事實上紮克伯格和Facebook早期團隊,尤其是聯合創始人安德魯·麥可蘭(Andrew McCollum)對Wirehog曾寄予殷切的厚望,並認為Wirehog有潛力與Facebook平分秋色。
不過,隨著Facebook在2007年推出開發者平台,從中能看到Wirehog背後的哲學已經深深影響了Facebook的發展,即使用Facebook用戶身份和社交關係為另一種應用提供基礎。
強行推出動態消息
發生於:2006年9月
事件:現在看起來既愚蠢無比又無關痛癢,但在2006年秋季,Facebook用戶群起反對網站上突然冒出的一項名為動態消息(News Feed)的新功能。該功能會將用戶的行蹤聚合顯示在好友的首頁上,而不僅僅是散布於用戶各自的檔案頁中,因此Facebook用戶最初聲稱這一功能讓人生厭,就像有跟蹤癖一樣。
Facebook怎麽搞砸的:現在回顧起來我們會發現,Facebook想在社交網絡領域邁出一大步,而推出動態消息這樣會惹惱用戶的功能則是它不得不冒的風險。不過,Facebook可以采取更加緩和的方式,而不是突然一下就將該功能強行施加給用戶。
Facebook如何補救的:紮克伯格在Facebook官方博客上撰文稱:“我們這次真的搞砸了。”隨後,Facebook增加了一些隱私控製選項,用戶可以選擇不讓自己的某些操作顯示在好友的首頁上,比如更改關係狀態等。
撤消燈塔廣告項目
發生於:2007年11月
事件:2007年,Facebook在紐約市發布了燈塔(Beacon)廣告項目,這是Facebook Ads整體廣告項目的一部分。Facebook用戶在參與了燈塔廣告項目的合作網站上進行任何操作,這些數據都會顯示在Facebook網站上,包括用戶在網站上的購物行為、在Yelp網站上發表的評論、在Blockbuster上租賃房屋的行為等。隱私鬥士們對此大為光火,其中以行動主義團體MoveOn.org的批評聲最為響亮,該組織聲稱這種做法極大地違背了用戶的隱私權益。
Facebook怎麽搞砸的:未經許可就把用戶在第三方網站的行為拿到Facebook上供好友分享?是的,這是個失誤。
Facebook如何補救的:Facebook逐步放棄了燈塔項目。首先,Facebook宣布對該項目進行改進,讓用戶可以選擇不分享自己的數據。但經過幾樁訴訟後,Facebook最終在該項目問世兩年後決定放棄它。具有諷剌意味的是,通過Facebook Connect服務在Facebook網站上分享用戶在第三方網站的行蹤似乎已經是件平常事。而且,盡管燈塔項目引來大量非議,但紮克伯格從未為這項產品本身道歉過,而僅僅是表示發布這項產品時的做法欠妥。
讓步於Craigslist
發生於:2008年
事件:2007年時,Facebook發布了一項分類廣告服務,但該服務從未追趕上Craigslist的步伐。
Facebook怎麽搞砸的:這又是一項與Facebook本身並不契合的附加功能,但如果做為第三方應用還是不錯的。
Facebook如何補救的:與Wirehog一樣,Facebook集市(Facebook Marketplace)也悄無聲息地停止了服務。Facebook隨後將分類廣告服務商Oodle提供的分類服務做為其官方應用進行推廣。這或許不足以讓Craigslist創始人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為懼。
效仿Twitter
發生於:2009年3月
事件:2009年,Twitter在網絡上漸漸流行起來,它實時的信息流讓用戶著迷不已。因此,Facebook也改進了其動態消息功能,使之更實時化。
Facebook怎麽搞砸的:Facebook匆忙而草率地對動態消息進行改進,將原本相對整潔的首頁變成讓人困惑不已的實時信息流。Facebook是在試圖收購Twitter失敗後才推出這一功能的。
Facebook如何補救的:再次改版。Facebook的動態消息又恢複為跟以前差不多的樣子,不過用戶可以在舊版動態消息和實時動態消息之間進行切換。
淡化地區性網絡
發生於:2009年6月
事件:最初,如果你擁有某所大學的郵件地址,就可以作為大學學生或是校友注冊Facebook,並加入校園網絡。接著,高中生也可以注冊Facebook並加入中學網絡。隨後,公司用戶也可以加入公司網絡。最後,你還可以加入地區性網絡。不過,Facebook後來認為這並不合理。
Facebook怎麽搞砸的:Facebook的後見之明是正確的,Facebook起初讓用戶把自己劃歸某個地區性網絡,看上去是聰明的做法 。但對於一家國際性公司來說,這並不合理。你會加入所在市、州或國家的網絡嗎?如果你想同時跟家鄉和目前所在地的人保持聯係怎麽辦?
Facebook如何補救的:用戶仍然可以在個人檔案裏填寫當前所在地和家鄉所在,Facebook能根據這些屬性發布精準廣告。但Facebook不再為用戶提供地區性網絡。Facebook對其視為過時的產品或品牌概念從不手軟,Facebook Connect發布一年有餘後,將逐步讓位於新發布的社交插件(Social Plugins)服務。這也是Facebook能取得成功的諸多原因之一。
修改隱私控製權
發生於:2009年7月
事件:或許是為了更大的變動做準備,Facebook為了鼓勵用戶分享更多內容,對其隱私控製權進行了大幅修改。
Facebook怎麽搞砸的:Facebook或許讓事情變簡單了,但這並不能取悅立法機構。加拿大和其它地區的隱私政策官員不喜歡這些改動。
Facebook如何補救的:實施改動一個月後,為回應加拿大隱私委員的指責,Facebook對隱私控製權進行了更進一步的修改。加拿大隱私委員此前批評稱,第三方合作夥伴在訪問Facebook用戶數據時存在一定問題。
再遇隱私權問題
發生於:2010年4月
事件:今年的f8開發者大會上,馬克·紮克伯格在主題演講中宣布了多項新產品。Facebook將試圖讓互聯網上的一切能夠聯係在一起,同時用戶也可以選擇將自己的檔案在互聯網上公開或者是完全刪除。新的社交插件(Social Plugins)服務將Facebook Connect推向新的境地,而尚處於測試階段的“即時個性化”(Instant Personalization)可以讓任何合作網站變得像Facebook一樣。
Facebook怎麽搞砸的:讓用戶大感不滿的是,Facebook默認將用戶的個人檔案向整個互聯網公開,這讓一些用戶擔心,認為或許不該再信任Facebook會堅持合理的隱私保護標準。
Facebook如何補救的:並不是所有4億用戶都會關注Facebook官方博客,因此Facebook這次轉向了媒體,其公共政策主管埃略特·薩拉奇(Elliot Schrage)接受了《紐約時報》的采訪並回答了大量問題。但這是否能安撫用戶和隱私保護團體?或許不會。Facebook這次還有大量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