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養生---清心寡欲 起居有常

(2010-09-15 22:43:26) 下一個
“養生”古稱“攝生”,《說文》解釋“攝”為“引持也”,意思是指引、引導及把持、持有,所以養生不僅包含“調養、養護身體”的意思,還應進一步理解為依靠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指導,牢牢把握自己的生活、生命。因此,養生首先強調的是主動性。養生包括了精神、身體兩方麵——即養神、養形。
1、養神
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內經》中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保持思想清淨,沒有雜念,才能精氣、神氣內守,保持健康無病。具體而言,就是思想上要安閑而少欲望,心境要安定而沒有恐懼,吃穿都很隨意,地位高下、財富多寡也不過於傾慕,對社會習俗也樂於相處,如此一來,就能對身體進行良好的保養,減緩衰老和減少疾病的發生。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首先要克製自己的欲望與脾性。其次,要使自己逐漸變得寬容、大度、忍讓。
順應四時,調養精神
自然界有一年四季之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人相應,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人一定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
春天是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自然界生機萌動、欣欣向榮,人體陽氣亦升發向上。中醫認為春屬木屬肝,喜調達而惡抑鬱,因此確保心情舒暢,切忌情誌沉悶憂鬱,這就是順應春令的調神養生法則。《內經》主張春天要入夜才臥,清晨即起,並舒緩形體,適當鍛煉,保持活潑向上的情緒。
夏天是萬物茂盛的季節,此時天地陰陽相交,萬物開花結果,人體陽氣也相對強盛,要順應陽盛長養之氣的特點,使陽氣宣通,心氣旺盛,以發揮其功能。人們應精神飽滿,熱情洋溢,夜間可適當晚睡,但早晨應起床鍛煉。
秋天萬物成熟,自然界陽氣已極,陰氣萌動,人們應順應陽氣漸降、萬物收斂的特點,使肺氣清肅、氣血和平。此時應早睡早起,精神安定寧靜,神氣收斂。
冬天是萬物潛藏、陽氣內伏的季節,人們應順從陽氣閉藏、萬物蟄伏的季節特點,精神含蓄,使陽氣固密,注重休養生息、固護腎氣,要早臥晚起,注意避寒保暖,這就是冬令養生調神的法則。
2、養形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虛邪,泛指外來邪氣,又稱“賊風”。導致疾病的原因包括外因、內因兩個方麵。外因是指“六淫邪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它們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稱為“六氣”,但由於氣候的異常變化或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六氣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從而引起疾病,這種異常不正之氣就是“虛邪賊風”,所以要注意要預防,這就是所謂的“避之有時”。內因則以內傷七情為主,所以也要盡量避免精神刺激。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飲食有節,指攝取食物應有節製、有規律。以下就是中醫關於飲食養生的幾條原則:
(1)、根據需要、身體情況調節飲食,注意食物的營養、軟硬、冷熱。
(2)、飲食不宜偏嗜。食物和藥物一樣有寒熱溫涼四性及酸苦甘辛鹹五味,而且各有歸經。
(3)、飲食要因時、因地、因人製宜。
(4)、掌握飲食禁忌,注意飲食之間、飲食與疾病、飲食與藥物的關係。
(5)、注意飲食衛生,注重飲食定時、定量的規律。
而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勞逸要適度。首先要使自己的生活起居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一致。其次要使自己“形勞而不倦”。無論是勞神、勞力、房勞、貪逸過度,都會損害身體,甚至產生疾病。不懂得保持精氣的充盈,不善於調攝人體的精神,隻貪求一時的痛快和歡娛,生活起居沒有規律,是很容易導致衰老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