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冒並不簡單,不妨用中醫藥試試

(2010-08-31 00:21:55) 下一個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風邪,祛風當用辛散。由於四時的氣候不同,風邪的侵襲往往挾有不同的時氣,一般以風溫和風寒為多見,在辛散中又分辛涼和辛溫,這是治療感冒的基本法則。在這基礎上,遇到挾暑、挾燥、挾濕的,結合清暑、潤燥、化濕;遇到患者內熱素重或痰濕素多的,也可結合清熱或化痰。
感冒的主要病變部位在於肺,故用辛散治療的目的在於宣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職司治節。凡是感冒上出現寒熱頭痛,鼻塞流涕,喉癢咳嗽,都是通過肺來治療。當然,兼見脅痛的也用疏肝,兼見食呆惡心的也用和胃,總之是以宣肺為主,從宣肺結合其他方麵。
感冒的發生和發展,同人體正氣的強弱,及衛氣的調節失常有關,故多因寒溫不適和疲勞等引起,尤其是體虛的人容易感受,感受後往往糾纏不解。但是在這種內、外因相引發病的情況下,不能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把因果顛倒。因為感冒畢竟是外感新病,應以祛邪為先,隻是不能看作輕淺的外廟病而忽視內在因素。
理解了這些問題,對於感冒的治療已經網珠在握,可先看一下感冒的常用方劑:
蔥豉湯(《肘後方》)——豆豉、蔥白。
杏蘇散(《溫病條辨》)——紫蘇、杏仁、前胡、桔梗、幟殼、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薑、棗。
香蘇飲(《局方》)——紫蘇、香附、陳皮、蔥白、生薑、甘草。
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積殼、川芍、茯苓、甘草。
以上是辛溫發散方。蔥豉湯通陽發汗,溫而不燥,通用於寒邪傷表。杏蘇散宜於咳嗽痰多。香蘇飲宜於胸悶氣滯。荊防敗毒散宜於風寒較重,伴見四肢酸痛等證。
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菊花、薄荷、桔梗、杏仁、連翹、蘆根、甘草。
銀翹散(《溫病條辨》)——銀花、連翹、豆豉、荊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竹葉、蘆根、甘草。
以上是辛涼發散方。二方同樣疏風清熱,宣肺止咳。銀翹散重在發汗清熱,兼有解毒作用。
三拗湯(《局方》)——麻黃、杏仁、甘草。
這是辛平發散方。一般因麻黃性溫,亦列於辛溫解表劑。我認為麻黃雖然性溫,其性輕揚,為肺經專藥。但本方用杏仁泄肺利氣而不用桂枝,不同於麻黃湯的辛溫發汗,且加入石膏即麻杏石甘湯,成為辛涼宣泄。說明本方的發散,重點在於宜肺止咳,一經結合不同氣味的藥物,便能改變其性質。我對一般感冒咳嗽,取其簡單有效,臨床上常作為基本方,根據具體證狀加味。
桑杏湯(《溫病條辨》)——桑葉、杏仁、象貝、豆鼓、山桅皮、沙參、梨皮。
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香薷、厚樸、扁豆、銀花、連翹。
霍香正氣散《局方》)——霍香、紫蘇、桔梗、厚樸、白芷、白術、陳皮、半夏曲、獲苔、大腹皮、生薑、紅棗。
以上是感冒兼證方。桑杏湯治風邪兼燥,新加香薷飲治風邪兼暑,蕾香正氣散治風寒兼濕。其中新加香薷飲因暑多挾濕,故用厚樸,如果隻屬暑熱,可改六一散。藿香正氣散主要化腸胃濕濁,亦有解毒作用。
桂枝湯(《傷寒淪》)——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紅棗。
參蘇飲(《醫壘元戎》)——人參、紫蘇、葛根、前胡、桔梗、枳殼、半夏、陳皮、木香、甘草。
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黃芪、白術、防風。
以上是體虛感冒方。桂枝湯調和營衛,加強體力以使其出汗;參蘇飲在一般祛寒止咳內加入扶正補氣;玉屏風散則益氣以托邪外出。三者的作用不同。
治療感冒的方劑並不多,但在這些方劑裏可以看到同樣治療感冒,要求不一樣;另一方麵也可看到在疏散的原則上,目的還是一致的。再從這些方劑的藥物來分析:
疏表散邪——豆豉、紫蘇、荊芥、防風、麻黃、桂枝、葛根、羌活、獨活、香薷、薄荷、桑葉、菊花、蔥白、生薑。
宣肺化痰——麻黃、桔梗、牛蒡子、杏仁、象貝、前胡、半夏、清熱解毒——銀花、連翹、山桅、竹葉、生甘草。
生津潤燥——沙參、蘆根、梨皮。
化濕理氣——厚樸、藿香、白術、茯苓、大腹皮、陳皮、枳殼、木香、香附。
補氣和中——黃芪、人參、白術、扁豆、紅棗、炙甘草。’
治療感冒的方劑和藥物當然還有,但掌搔這些方藥已經足夠應用。問題在於有些方劑的組成比較簡單,有些比較且雜,有些藥物的作用比較單純,有些也比較複雜,如何來適當地加減使用,我認為主要還是掌握幾個基本用藥法則,因再進一步具體說明如下。
一、疏表 感冒均由外邪引起,就必須疏表。然外邪的侵襲有輕重,性質也有不同,必須加以區別.大概初起微覺惡風形寒,頭脹鼻塞,偏寒偏熱不明顯,用防風、薄荷等輕泄,兼有低熱者加荊芥、桑葉使其微汗,風熱和秋燥相同。感受風寒較重,形寒頭痛亦較劇者,不論已經發熱或未發熱,均宜辛溫發汗,或用紫蘇、防風,或用豆鼓、蔥白,或用麻黃、桂枝,在夏季慣常用香蕾。若是暑熱挾風,仍宜輕泄法內加入佩蘭、董香。琉表雖為感冒的重要治法,一般隻用一、二味,並不多用。柴胡、葛根、獨活等,非在特殊情況下也少使用。
二、清 熱 感冒用清熱藥,多在辛涼解表劑內用來治療風熱之邪,或是風寒感冒已有發熱,用以幫助緩解。常用者為連翹、銀花、山桅、黃芩,用時亦隻選擇一、二味;在夏令又慣用青蒿、六一散之類。所以清熱法在感冒上不是主要的,如果離開了疏散,單用銀花、連翹等為主,是不恰當的。至於風熱和秋燥感冒用瓜萎皮、蘆根等,雖然也有清熱作用,目的在於生律潤燥。
三、宣 肺 肺主皮毛而司衛氣,疏表藥不離肺經。這裏所說的宣肺,係指宣揚肺氣來治療喉癢、咳嗽、痰多等肺髒症狀。正因為疏表必須通過肺經,宣肺也能協助解表,用對應取得聯係。一般治喉癢用蟬衣、胖大海輕揚宣散,咳嗽用麻黃、牛蒡子、前胡、桔梗、苦杏仁、象貝母、橘紅等宣化風痰,濕重者用半夏溫化。必須注意,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則邪愈不透,咳愈不寧,故批把葉等常用咳嗽藥不用於感冒初起,熱痰、燥痰用川貝母、甜杏仁,亦常與象貝母、苦杏仁同用。
四、兼 治 用疏表、宣肺,適當地結合清熱,是感冒的基本治法。很明顯,大多成方就是這樣組成的。但在感冒上出現的其他症狀,也應適當照顧,即也有了解用藥的必要。如:鼻塞流涕用蒼耳子、辛夷;頭脹疼痛用菊花、蔓荊子;四肢酸疼用羌活、桑枝;咽喉紅痛用山豆根、馬勃;大便秘結用蔞皮、枳實;胸脘痞悶用鬱金、香附,或用桔梗、枳殼的升降調氣;等等。
治療任何一個病,首先抓住病因病機,通過病因病機來消除主證,其他兼證亦隨之而解。這也就是說治療一個病應從全麵考慮。如果不從根本治療,見一證用一藥,便會造成雜亂現象。盡管在基本治法上根據具體症狀適當照顧,沒有限製也沒有什麽衝突,難免有疊床架屋之嫌。感冒,正如一般所說是常見的輕淺的外感疾病,我認為也應當有全麵的認識,才能在治療上作全麵的考慮。
上麵談的是感冒的一般治法,下麵再舉幾個病例來補充說明一些問題。
【病例一】 幼,三歲半。感冒發熱四日未退(攝氏三十八度半),日夜作咳,咳聲不爽,飲食二便正常。曾用西藥兩種抗生素,並服過中藥三劑,最後一張藥方是桑葉、菊花、荊芥、防風、銀花、連翹、桔梗、甘草、杏仁、象貝、半夏、陳皮以及紫蘇、大青葉、蘆根等。我按脈象滑數,舌苔薄膩。詢知發熱無汗外,檢查咽喉、腦膜,均無病征。顯屬風寒外襲,鬱於上焦,肺氣不能宣透,即擬三拗場加味。處方:炙麻黃一錢,牛蒡二錢,光杏仁二錢,蟬衣一錢,桔梗八分,橘紅八分,胖大海一錢,生甘草八分。一服得微汗,熱退咳稀。此證本屆輕淺,所謂“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當“因其輕而揚之”,乃用苦寒清熱,反使邪留而熱不得解,咳不得寧。同時也說明了本證主要是發熱無汗,咳嗽頻繁,故取麻黃既能發汗又能宣肺為主藥,牛蒡、杏仁、蟬衣等輕揚宣化為佐,肺氣宣暢,證情自平。
[病例二] 幼,五歲。感冒一星期,一起即有低熱,用青黴素及銀翹解毒片等熱勢不退.反見上升(攝氏三十九度)。我診時.膚燥無汗,麵部潮紅,鼻塞,咳嗽有痰,精神較疲。脈象浮數,舌苔薄黃。審屬風寒外束,肺氣不宣,有鬱而化熱之勢,即擬辛涼解表為主。用荊芥、防風各錢半,焦山桅錢半,桑葉錢半,菊花錢半,辛夷八分,牛蒡二錢,前胡二錢,光杏仁三錢,象貝母三錢。藥後體溫降至攝氏三十七度六.頸部本有濕瘡,浸淫搔癢不寧。前方去荊防、山桅,加蟬衣、赤芍、連翹,取其兼能清化濕熱,諸症平。
[病例三] 女,成年。素有偏頭痛、高血壓和胃病。感冒第二天,身熱不楊,但自覺皮膚燥熱,背部凜寒,頭痛目重煩悶,時有噯嘔惡心,大便二日末行。脈細滑數,舌苔薄黃。診斷為肝陽上擾,風邪外束,胃氣不和。處方:薄荷一錢,桑葉錢半,菊花錢半,白蒺藜三錢,蔓荊子錢半,鉤藤三錢,枳實錢半,竹茹錢半。這是標本兼顧治法,如果專用疏散,勢必煽動肝陽,頭痛加劇,過於清解,又會影響胃氣,引起疼痛,故用微辛微涼清泄,佐以和中。
[病例四] 男,六十歲。身體素弱,患高血壓,經常失眠,精神容易緊張。感冒發熱五日,用頭孢類治療,熱勢盛(攝氏三十七度八至三十九度一),汗多。特別表現在熱勢上升無一定時間,一天有數次發作,熱升時先有形寒,熱降時大汗惡風。伴見頭痛,咳痰不爽作惡,食果口苦,口幹不欲飲,便秘,小溲短赤。脈象弦緊而數,舌苔厚膩中黃。我認為病由風邪引起:但腸胃濕熱辦重:依據寒熱往來,當從少陽、陽明治療。處方:柴胡錢半,前胡二錢,黃芩錢半,半夏二錢、青蒿錢半,菊花錢半,杏仁三錢,桔梗一錢,枳殼錢半。一劑後熱不上升,二劑退清。但汗出仍多,惡風蒙被而睡。考慮外邪雖解,腸胃症狀未除,而年老體弱,汗出不止,體力難以支持。商議暫用桂枝加附子湯法。處方:桂枝八分,白芍三錢,熟附片三錢,生黃芪錢半,半夏二錢,山萸肉二錢,陳皮錢半,炙甘草六分。服一劑,汗即減少,二劑後亦不惡風,繼予芳化痰濕而愈。此證極為複雜,主要是體虛而內外因錯綜為病,不能不隨機應變。同時指出,初診處方采用了傷寒法,但結合了敗毒散柴前、枳桔升降泄邪,不能單純地看作小柴胡湯,這是處方用藥的變化了。
[病例五] 男,四十多歲。感冒發熱後,田多汗形寒不退來診。詢知頭不病,亦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覺疲軟乏力。向來大便不實,已有十餘年。診其脈沉細無力,舌苔薄白而滑。有人因自訴感冒,且有形寒觀象,擬用參蘇飲。我認為參蘇飲乃治體虛而有外邪兼挾痰飲的方劑,今患者絕無外感症狀,尤其是發熱後多汗形寒,係屆衛氣虛弱,再與紫蘇溫散,勢必汗更不止而惡寒加劇。改用桂枝加附子湯,因久瀉中氣不足,酌加黃芪,並以炮薑易生薑。兩劑即見效。
[病例六] 男,八十五歲。因遊公園回來,微有身熱(攝氏三十七度二),診為感冒,用銀翹解毒片治療,經過四日不愈,邀我會診。詢知四天來除低熱外,無形寒頭病、鼻塞流涕等證,但黨肢體懶怠,不願活動。平日大便偏溏,便時有窘迫感,餘均正常。舌淨,脈象虛細帶數。我斷為中氣不足,由疲勞引起低熱,不同於感冒,即擬補中益氣湯加減,一劑,身熱即退。
[病例七】 男,六十七歲。經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連不斷,症狀僅見鼻塞咳痰,頭麵多汗,稍感疲勞。曾服玉屏風散,幾個月來亦無效果。我用桂枝湯加黃芪,服後自覺體力增強,感冒隨之減少。此證同樣用黃芪而收效不同,理由很簡單。桂枝湯調和營衛,加黃芪固表,是加強正氣以禦邪。玉屏風散治虛人受邪,邪戀不解,目的在於益氣以祛邪。一般認為黃芪和防風相畏相使,黃芪得防風,不慮其固邪,防風得黃芪,不慮其散表,實際疏中寓補,補中寓疏,不等於扶正固表。正因為此,如果本無表邪,常服防風疏散,反而給予外邪侵襲的機會,
[病例八] 女,二十四歲。感冒四日,形寒,頭痛,咳嗽甚輕,因此未經治療。忽覺胸脅微痛,呼吸不暢,偶歎長氣,痛如針刺,且有泛漾感。我診其脈浮滑而數,舌苔薄膩淡黃。時新秋天氣尚熱,數日來未曾出汗,偶覺身熱亦不以為意。診斷為風邪挾濕內鬱,不從表解,有內傳之勢。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處方:荊芥錢半,防風錢半,柴胡錢半,前胡二錢,桔梗一錢,枳殼錢半,杏仁二錢,青陳皮各錢半,麥芽三錢,生薑二片。服兩劑,得微汗,咳痰甚多,胸脅病即輕減。《內經》說:“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宜(惡寒),皮膚閉而為熱(發熱無汗),或痹不仁腫痛(四肢酸痛);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指肺氣不暢,與上文痹痛不同),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日販(指肝氣逆),脅痛出食。”我認為這一段文字的描述,與本病相符,可見感冒總宜疏散,如果因脅痛而誤作肝病,難免憤事。
[病例九] 男,四十七歲。感冒流行,亦受感染,寒重熱輕,頭脹身疼,胸悶不咳,服銀翹解毒片四日不解。我按脈象沉滑,舌苔白膩如積粉,二便俱少,與一般感冒不符台。診斷為濕濁中阻,腸胃氣滯,即擬不換金正氣散法,用蒼術錢半,藿香二錢,厚樸錢半,半夏二錢,陳皮錢半,大腹子皮各三錢,枳實二錢,生薑二片。依此加減,五劑後舌苔盡化,又覺掌心燥熱,口幹不欲飲,防其濕鬱化熱,仍用藿香、厚樸、半夏、陳皮、菖蒲、枳殼、大腹皮外,酌加黃芩錢半,赤芍三錢,調理半月治愈。
[病例十] 男,五十歲。感冒三日,寒熱不高(攝氏三十七度八),又增腹瀉,一日夜七、八次,瀉下稀薄,體力疲乏,曾服理中湯—劑未止。我按脈象浮數,舌苔膩黃。瀉時腹內隱痛,兼有腦悶惡心。認為本有濕滯內阻,複感外那,腸胃傳化失職,表裏同病。處方:紫蘇錢半,沉香錢半,枳殼錢半,竹茹錢半,陳皮錢半,木香一錢,神曲三錢,赤芍三錢,炮薑二片。兩劑即愈。於此可見,前人治外感兼腹瀉,雖有先治其裏,後治其表,及逆流挽舟等汝,主要是防止表邪內陷,或表邪已經內陷,使其由裏出。
[病例十一] 女,三十二歲。月經期感冒,經行兩日即停,小腹作痛,身熱轉高,自覺全身不好,脈象弦滑帶數。我仿傅青主加味生化湯,用防風錢半,羌活八分,當歸錢半.川芍一錢,桃仁錢半,延胡—錢,炙甘草五分。一劑後即熱退經行,傅:此方本治產後,我因方藥與本證切合,照原方加延胡,這是活用成方的一例。
近來看到這樣—些現象:有人以為中醫治療感冒就是幾種成藥,收不到效果便放棄中醫治療;也有對於感冒的普通處方,一用便是十五、六味藥,顯得十分雜亂;還有雖然掌握了幾個感冒的常用方劑,在辨證上不夠正確,具體應用時缺少適當加減。這些當然是個別的,極少數的,總之是不正常的現象,我們必須注意。特別是中醫治療感冒的理論和方藥,有突出的優越的一麵,例如辨別倔寒偏熱的性質,挾燥挾濕的兼證,在疏散宣化的治則上,不用一派清涼肅降來退熱止咳,等等,都不能因為小病而忽視其實效,而且有責任來加以進—歩應用,做到全麵地更好的繼承,更好的發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