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隆大教堂

(2010-08-16 23:43:34) 下一個
仲夏遊記之七

科隆大教堂 (Kölner Dom, Cologne Cathedral) 舉世聞名。它位於萊茵河畔,是一個在新教國家裏的天主教堂,是世界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僅次與塞維利亞和米蘭大教堂,至今仍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教堂原址是公元五世紀初的一個位於居民區的小教堂,以後不斷擴建,在九世紀中成為今日科隆教堂的前身。在1164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裏克一世 (Frederick Barbarossa, 紅胡子弗雷德裏克,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領導) 送給科隆大主教一件珍貴的禮品:原存放在米蘭的‘三王聖龕’,據說裏麵裝的是東方三博士的遺骨,這個祭壇被認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壇。

三王聖龕


此後,科隆教堂就成了天主教的朝聖地,大批朝聖者的來臨,把建造新教堂提到了日程議事上。真是巧合,1248年4月30日一場火災,把老教堂毀壞殆盡,新教堂就在8月15日開土動工,定為哥特式。之後建造工程時斷時續,1473年因為資金原因完全停工,未完工的大教堂統治了科隆的城市輪廓線400年。                  


直到19世紀初,隨著德意誌民族意識的覺醒,作為德國統一象征的科隆大教堂獲得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也使人們對中世紀重新感興趣。1842年9月2日,教堂在普魯士國王的支持下重新開工,於1880年,在開工600多年之後,教堂終於按照最初的設計完工。加上了157米高的雙塔,使得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下圖為大教堂塔樓頂端十字花模型,與原件大小一樣。成了1880年落成的大教堂標誌,高9.50米,寬4.60米


從1418年至1924年,前後在教堂頂上安置了12口鍾,其中最大的聖彼得鍾安裝於1924年,重達24噸,直徑3.22米。

教堂中殿,高達43米,坐位超過5500個,左上方為管風琴之一




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也遠近聞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大教堂被炮彈擊中約70次。尤其是北塔塔基,在戰後的幾十年裏都依靠臨時的磚結構加固才逃脫倒塌的命運。1948年在尚未完全修複的教堂裏舉行了慶祝開工700周年的儀式。1956年重新對外開放。

霍亨索倫橋


我們步行走過霍亨索倫橋(Hohenzollernbrücke),全長409米,跨越萊茵河,走向大教堂。該橋在1907至1911年建成,現在日流量是每天通過1200輛火車。大橋有人行道,和火車雙軌道以鋼絲籬笆隔開。從2008年開始,人們在籬笆上鎖上刻有或寫有名字的各樣小鎖,以示到此一遊。



此鎖表示愛情和友誼,所以鎖上至少有二個人的名字。興起者真是聰明,如此‘到處一遊’非但不破壞環境,反而錦上添花,高雅別致。筆者深歎事先不知道有此等事。家中有的是以前國內帶來、現在無用的小鎖,寫上和老頭二人名字,在2010年部位鎖上,說不定百年後,孫輩來看哪。

再放幾張教堂照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加州花坊 回複 悄悄話 好看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