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聞名的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天才橫溢,作品自成一格。他生於1865年12月8日,卒於1957年9月20日。當他38歲以後,就從赫爾辛基遷到郊區,在一座農舍中生活,直至去世。這間村屋和周圍的環境,對西貝柳斯的創作風格有很大影響;而西貝柳斯的個性,也從房舍結構和室內擺設上,深刻地反映出來。
以妻之名命名
村屋位於距離赫爾辛基37公裏的 Järvenpää。那裏的景色之美,足以令每一個遊人著迷。群山樹叢茂密,連著片片遼闊的草地,在北歐陽光的斜照下,化成千萬種深淺層次的綠色,叫人驚訝; 雄偉的鬆木和細長的白樺交織,構成壯麗的芬蘭林景;晴朗的藍天下,杜蘇拉湖(Lake Tuusula)晶碧澄澈,除了風聲、樹聲和鳥聲,一切盡都安寧。置身於此,你自然而然地會噤口不言,恐怕你的言語,汙染了純粹而和諧的宇宙,驚醒了睡美人——杜蘇拉湖。
湖的東岸,有十來間精致的鄉村屋舍,屬於芬蘭藝術黃金時代的幾位藝術家,他們受這湖光山色的啟發,組成一個藝術小群體,西貝柳斯就是成員之一。他以妻子Aino(阿依諾) 之名命名自己的屋舍為阿依諾拉。
阿依諾拉與杜蘇拉湖相距半公裏,是名建築師司諾(Lars Snock)應西貝柳斯所請而設計的。整個房子以堅木建成,內牆沒有牆紙裝飾,天花板和橫樑也沒有塗漆,其氣氛與調子,與室外的田園景象渾然一體,充滿芬蘭色彩的自然美。
寧靜在對他說話
房子共有二層,但開放給遊客的隻有下層。進入室內,一道小廊通到寬敞的客廳,那是杜蘇拉湖畔那群藝術家喜歡的相聚之處,近窗的牆上,掛著西貝柳斯三十八歲時的畫像。他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牧師的女兒;他有二個姐妹和一個兄弟,琳達(Linda)是鋼琴家,珍(Jean)是大提琴家,克利斯蒂(Christian)也是大提琴家。
畫像下,有一架大鋼琴,是1915年他五十歲生日時的禮物,但西貝柳斯很少用它,他作曲時通常隻憑思想。他說,作曲就像『錘煉一個旋律』,當旋律在腦海中蘊釀完成,才動筆寫下來。因此,他需要絕對安靜的創作環境。他很喜歡說:寧靜在對我說話。而他的妻子和五個女兒、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能帶給他這種寧靜。大自然是他靈感的主要泉源,而沿杜蘇拉湖漫步,是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客廳左邊牆上掛著的是阿依諾的畫像,這畫像吸引了每一位訪客。她出身於社會最高階層的家庭,曾被那小群藝術家稱為『芬蘭最美麗的女孩子』。畫像中的她,滄桑而高貴,以憂鬱但慈祥的眼神看著你。她深信丈夫是天才,所以甘願作出犧牲。由於這一堅定不移的信念,即使西貝柳斯不忠、孤僻、洶酒,她都心甘情願地留在他身邊。
接著客廳的是飯廳。飯廳內最矚目的是火爐,也是司諾設計的,金字塔的形狀和豔麗的青綠顏色,與深沉色調的家俱,形成鮮明的對比。對西貝柳斯來說,顏色象征不同的聲調,綠色是F大調,黃色時D大調。若他的家人說,一幅D大調的畫掛在火爐左邊,即是說,那幅畫的基本色調是黃色。
西貝柳斯最喜歡的房間是書房,他不會邀請客人進書房,但即使從門外往裏望,也深覺精致安舒。在這裏他創作了好些民族情感強烈的樂曲,其中最偉大的是『芬蘭頌』(Finlandia, 1899)。這部作品是激烈的政治鬥爭的產品。芬蘭原屬瑞典領土,俄瑞戰爭後,於1790年割讓給俄國。由於沙皇尼古拉二世把芬蘭視為『俄國化』的首要目標,激發起西貝柳斯的民族感情。1889年,芬蘭人的日常生活被迫俄國化,鬥爭達到高潮。自此以後,『芬蘭頌』被視為芬蘭反抗沙皇暴政,爭取民族獨立的象征。不過,西貝柳斯的民族感情,不久就被Ainola 的環境平伏下來,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三交響曲,就是最先在這裏寫成的作品。
在眾多房間中,最能表達西貝柳斯性格的大概就是那舊式廚房了,一座高 1.7 米,占地 2.5 平方米的的爐子,上鋪白色的瓷磚,置於房間一角。這裏的廚具,不是塑料或不鏽鋼質地,大部分是由銅、熟鐵所鑄,少部分是鋁質。以他的安靜標準,不容許裝置水管和電暖爐,所有房間都以燒木取暖,並有七口水井供水。日常生活,大部分是自給自足,由阿依諾負責在後院種草莓、水果和蔬菜。
廚房的後門通向西貝柳斯夫婦的墓地,他們在永遠享受芬蘭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墓前,有一塊大石碑,上麵很明顯地刻著西貝柳斯的名字;他太太的名字,卻在石碑邊緣,一眼看去,不容易注意到。即使在墳墓裏,阿依諾也為那天才丈夫而甘願自我卑微。
一切哀樂成敗,俱往矣;隻有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和大自然所啟發的音樂創作,將永遠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