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在京都

(2006-12-29 21:34:47) 下一個

京都的山和水,都有一股清雅的韻味。腳,隔著薄薄的襪子,輕輕踏在寺廟光滑的原木地板上,涼涼的、樸素而沉靜的感覺直透到心底。和人潮湧動、喧囂嘈雜的東京不同,京都以它的寧靜和自然的氣息、樸實的古老迎接著人們。

時隔幾年,重遊京都,茶褐色的廟宇、陳舊的屏風彩繪、小石子鋪成的枯山水庭院、幽深的河水顏色、藝妓雅豔的衣著和舞姿……,好像全不似記憶中的感覺,帶著一種未曾體驗的新鮮迎上眼前。想想看,如果單單是那些默默無聲的舊有的建築,或許不會給我帶來這種全新的印象吧。所到之處,所遇之人,因為有了更多的交流,便讓我對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細心和深入的眼光。在京都遇到的出租車司機幾乎清一色都是老伯伯,甚至看到一位老伯伯的營業執照上寫著72歲,據介紹說日本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幾近人口總數的一半,日本的老年人麵臨著將來無法依靠年輕人繳納的國民保險金得到撫養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在戰後饑荒艱苦的年代中生存下來的老年人,又有著堅韌的生命力,他們退休後幾乎沒有閑置在家的,都打工到70多歲。有的出租車裏貼著司機的觀光導遊資格證書,那麽有關古跡觀光有什麽問題就盡可以問個清楚了。京都,因為古時候建築時模仿的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人們對中國的文化名勝話語中充滿了崇敬。當司機伯伯聽說我是中國人,他們都露出笑容說“噢,真的嗎?中國北京的紫禁城很了不起啊,去過北京回來後再看京都就覺得不好意思了……”分別之際他們還很親切地握握手祝願旅途愉快。在東京就不同了,當被問到為什麽會講中國話時,我說我是中國人啊,他們往往吃一驚,瞪圓一下眼睛,然後就沒有了輕鬆的氣氛,說話也變得很表麵,盡是些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奉承話,或許心不由己也未可知。京都之行就讓人感到文化的影響力是可以滲透人心、深遠流長的。

乘坐觀光大巴時,很偶然地兩次鄰座都是法國人,我第一次發現法國人原來是很親切、幽默的民族。有一個法國青年帶著媽媽來日本旅行,一路上對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母子倆無話不說,一路談笑風生,成了大巴裏很令人欣慰的一個人間景致。一次導遊帶大家去遊覽的路上,我們用英語閑聊,青年說著很標準好聽的英音英語,他媽媽對我嘰裏咕嚕地說了一通法語,我作茫然不知狀,青年大笑地製止他媽媽,然後對我說:我媽媽看到你對中國人說中文,對日本人說日語,對講英語的人說英語,她以為你是萬能的人,可以說任何語言呢。嗬嗬,但願如此。

京都,兩天的時間還隻是看了一點點,希望以後有時間再去看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