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畢加索為什麽會在繪畫藝術上取得成就ZT

(2010-04-06 20:25:46) 下一個
1881年10月25日生於西班牙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於法國木甘。
                 
   畢加索(1881-1973)是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
第一時期是:"藍色時期";
第二時期是:"玫瑰紅時期";、
第三時期是:"黑人時期";
第四時期是:"立體主義時期",分成分解和綜合兩種形式,
第五時期是:"古典主義時期";
第六時期是:"超現實主義時期";
最後是"抽象主義時期".
                 
   畢加索一生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繪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
       
   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過.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很自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一歲的漫長生涯,他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偉大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死的時候是91歲。也許你要奇怪,為什麽我們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呢?這是因為在90歲高齡時,他拿起顏色和畫筆開始畫一幅新的畫時,對世界上的事物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樣。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裏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準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麵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曆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麵,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麵,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共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裏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麵。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麵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一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一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補的東西。
畢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麵對勤奮的畢加索和天才的創作,你會不會畢恭畢敬呢?

最新消息:2004年5月5日,西班牙著名藝術家畢加索(PabloPicasso)一幅1905年的油畫作品《抽煙鬥的男孩》(Garcon a la Pipe)5月5日在紐約蘇富比(Sotheby)拍賣會中,以104,168,000美元售出,創下了單幅畫作拍賣的最高金額紀錄。
路透社報導說,這次拍賣打破了凡高(vanGogh)作品《加歇醫生的畫像》(Portrait of Dr.Gachet)1990年所締造的拍賣紀錄,當時的拍賣價格為8,250萬美元。
據悉,此前有興趣投得《拿著煙鬥的男孩》的名人包括:軟件巨擘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化妝品公司雅詩蘭黛(Estee Lauder)的繼承人羅納德、萊奧納爾•蘭黛、以及拉斯維加斯賭場大亨韋恩。
蘇富比曾預估這幅油畫「可超過7,000萬美元」。5月5日的創紀錄天價包括蘇富比的傭金,成交價格實際為9,300萬美元。報導說,這幅畫在紐約的蘇富比拍賣會上由一個匿名的買家得標。拍賣行不願透露買主的任何信息,並拒絕暗示買主國籍。
畢加索在24歲時畫了這幅畫,畫裏麵的是一個年輕的巴黎男孩左手拿著一個煙鬥,頭上帶著花環。畫中男孩名叫“路易”,畢加索後來形容這名男孩是最常拜訪他的訪客之一。BBC報導援引蘇富比拍賣行消息說,這幅畫在拍賣前就創下最高的預估價格7,000萬美元。
結果到了拍賣時價格一路猛漲,最終拍賣價為9,300萬美元,另外還要加上拍賣傭金。在此之前,在拍賣會上成交價格最高的畢加索畫作是"雙手交叉的女人",在2000年11月以5,500萬美元賣出。
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裏麵,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凡高有3幅。 5月5日的拍賣使畢加索這幅在1905年完成的畫作成為價格最昂貴的一幅畫。
巴伯羅•畢加索(1881-1973)這位在藝術史上始終為人所追隨與頌讚的人物,於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畢加索自幼有著非凡的藝術才能。畢加索又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人們試圖劃分畢加索的創作階段。但這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他每兩三年都要用一些繪畫上的創造發明把批評家們難住……研究者們規定了許許多多時期:“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黑人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

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鬱。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衝。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裏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鬱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泊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裏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湧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拚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製,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拚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麵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拚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拚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複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進。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必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他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回答者:yyfreeliang - 經理 五級 12-12 22:22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裏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裏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鬱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鬥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係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嚐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製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係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係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係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係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製《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係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係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