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夢囈

清流從不爭,涓涓萬物洗
正文

贗品江湖:高仿品被賣進故宮 專家科學都不可靠(圖)

(2010-12-16 01:16:42) 下一個

贗品江湖:高仿品被賣進故宮 專家科學都不可靠(圖)

[導讀]洛陽市南石山村一個普通的仿古作坊裏,兩座用漢墓大磚雕刻出的侍女俑“古樸”地站立著,滿身的土垢似乎帶著千年的秘密。姑且不論雕工,就材質而言,這件仿品可以迷惑任何測定文物年代的儀器設備


南石山村村民高水旺仿製的唐三彩是當地水平最高的。他生產的高仿品甚至一度被國家級博物館當成文物購買收藏。 張曉理 攝

正在製作中的唐三彩高仿品。 張曉理 攝


南石山村一仿古作坊,經作舊處理過的歌姬俑。石玉 攝


高水旺的唐三彩複製品製作車間。 張曉理 攝於2005年3月1日

(我做的)這批高仿品過了幾次機場的X光機,幾次輻射下來,產品的碳14含量減少,結果有關部門一鑒定,竟然說是3000年前的中國陶器。

———高仿真“專業戶”高水旺

目前的鑒定手段,無論是專家的“眼學”,還是儀器的科學測試,都無法攻克這裏的城池。

———文物界揭黑作家吳樹

因高仿品的充斥,絢麗的唐三彩已失落在拍賣市場,真品價格一落千丈,與仿品相差無幾。

而目前炙手可熱的瓷器也麵臨著同樣的命運,業內人士疾呼:“目前的鑒定手段,無論是專家的‘眼學’,還是儀器的科學測試,都無法攻克這裏(指瓷器高仿品製造者)的城池。”

中國文物仿製行業已呈現高度的專業化和組織化,其生產之專業、流通之隱蔽令人咋舌。而文物鑒定行業之落後與無序,又助推仿品大肆泛濫。

這是一個充滿奇異故事的灰色江湖。

初涉江湖“古董”的教訓

顧廣生怎麽也想不到:初涉文物收藏界的他,竟被騙得這麽慘!

顧是南京市江寧區人,今年44歲,家境富裕,有上百萬的積蓄。去年底,顧看了幾檔中央電視台的《鑒寶》欄目後,便對古董收藏逐漸產生了興趣。

今年2月,經親戚的介紹,顧廣生認識了頗懂文物的江寧區湖熟鎮人王長根。王很樂意為顧廣生推薦“文物”,不出一個月,王長根就給顧廣生帶來了一個玉酒杯。

王長根介紹說,玉酒杯是最近一個施工工地上挖到的,工地下麵可能是個漢代古墓。而他則是從工地的一個工人那裏花了1.8萬元買來的。王長根給顧廣生開價2萬元,顧欣然接受。

今年3到8月期間,王長根幾乎每個月都會給顧廣生帶來一些“文物”,有玉佩、陶罐、青花瓷、青銅鼎等十餘件,並稱這些東西是從古墓和文物販子手中弄到的。顧廣生對於古董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共花14.6萬元買下來進行收藏。

今年8月,河南電視台某鑒寶欄目在北京舉辦鑒寶會,顧廣生將這批“文物”帶去參加鑒寶,結果均被專家斷定為假貨。顧廣生不信,又找到其他鑒定專家,專家們的說法驚人的一致:他收藏的這些“古董”,在一些古董市場隨處可見,隻是仿真度高的假貨,根本值不了幾個錢。

今年10月21日,顧廣生找到王長根,王長根反稱“是顧廣生看走了眼”,拒不退錢。經調查,王長根承認了自己詐騙顧廣生的事實。據他交代,他賣給顧廣生的“古董”,都是他從朝天宮古玩市場買來的高仿品,每件的價值在1000到2000元。目前王長根已經被警方刑拘。

“對於市場上的高仿品,沒有相當多的知識和經驗,一般人是鑒別不出來的。”洛陽文物學會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很多大老板喜歡收藏,花了大錢,買了很多所謂的‘古董’,沒有一件是真的。這樣的人我見得太多了!”

河北冀州市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搞了近30年收藏,他也有與洛陽專家相同的感覺。

“一大批朋友讓我看他們收藏的‘文物’,但是一看就是假的。說實話吧,太傷人;但是又不能說假話,所以隻能打哈哈,不置可否。”河北冀州市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無奈地告訴記者。

11月17日,在浙江橫店中國收藏文化創新論壇召開的民間收藏大會上,年逾七旬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激憤地說:“二道販子把假的當真的賣,已經嚴重危及文物市場的健康。”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灰色江湖。


專業生產贗品高仿真

仿製行業的源頭當然是生產環節,在文物大省河南,洛陽市孟津縣的南石山村、伊川縣的煙澗村和禹州的神垕村,都是遠近聞名的專業仿古村,另外,江西景德鎮也雲集著大批瓷器仿製的高手。

一匹姿態寧靜的淺黃基調唐三彩馬俑擺在南石山村村民高曉玲家的茶幾上。馬俑高20厘米,渾身沾著泥土,馬頸、馬腿上還泛著赭色的土鏽,散發著腐朽潮濕的氣味,它的價格僅為100元。

記者參觀高曉玲家的三層樓房,每層樓的鐵架子上都擺放著琳琅滿目的仿古陶器,外觀品質多類似於那匹唐三彩馬俑。

高曉玲所在的南石山村,位於洛陽北10公裏處,專門仿製古陶器,尤其是唐三彩。全村2000多人口,陶器仿古廠有20多家,而小一些的燒製作坊幾乎家家都有。這匹100元的仿古唐三彩馬,在這裏隻能算低檔貨,非高仿品。

“這是高仿的唐三彩。”南石山村村民鄭六成指著兩隻高50厘米的駝俑說。

鄭六成家裏的院子裏露天擺滿了作舊好的陶俑,蔚為壯觀:嫻靜優雅的仕女俑,怒目圓睜的武士俑,膘肥體壯的馬俑……在院子裏“磨”了20多分鍾後,他才帶記者進屋觀看這兩隻駝俑。

鄭六成介紹,這兩隻駝俑的刀工、造型、燒製工藝都屬上乘。“前兩天,有人買走了一隻,2700元。”鄭六成說。

在南石山村,唐三彩仿製水平最高者是高水旺。他的洛陽九朝文物複製品有限公司占地7畝,是南石山村最大的仿古工廠。高水旺還在洛陽鬧市區開了一家“唐寶齋”:一尊不足1米的“胖妞”(貴婦彩繪俑)7.8萬元,1.3米的天王彩俑高達9.8萬元,不過產品均注明為“高仿工藝品”。

在文物第一大省河南,還有洛陽市伊川縣的煙澗村仿製青銅器、禹州市神垕村專門仿製瓷器。

煙澗村也如南石山村一樣,家家戶戶仿造青銅器,大街兩側仿製廠林立。

“人家寄來真品照片,我就可以照著做,出來分毫不差。”煙澗村一名仿製青銅器的專業戶自信滿滿,並稱他曾給某博物館做過仿品。

江西景德鎮的瓷器製假業更是登峰造極。今年6月,文物界著名揭黑作家吳樹到景德鎮暗訪,挖掘出瓷器製假業的秘聞。

景德鎮禦窯廠遺址上原本坐落的是景德鎮市政府,遺址被發掘後,政府就遷到了新都,同時禦窯廠也被保護起來。有人為了能挖掘遺址下的瓷片提高仿製水平,就故意在禦窯廠周圍租住了一些店麵,白天開門卻不做生意,晚上就打地道盜取地下的瓷片。

景德鎮瓷器製假業坐頭把交椅的盛榮光,在景德鎮鬧市區開了一家陶瓷博物館。陳設的100多件瓷器中,除了少數幾件民國時期的真品外,其他瓷器都標明是複製品。

吳樹記錄了盛榮光哥哥介紹的話:“其中一件明成化孔雀綠釉魚藻紋盤在某拍賣行拍過,拍了880萬,當時一個鼎鼎有名的鑒賞家都過了眼的。還有這個九桃瓶,當初光研製就用了三年時間,花了100多萬,在幾個拍賣公司都(當真品)拍過。”

“這個陶瓷博物館除了是處旅遊景點外,還是一個贗品展銷平台,在這裏光明正大地看完貨後,接下來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進行幕後交易。”吳樹寫道。

“鬼斧神工”假作真時真亦假

11月16日,在洛陽市公安局一名負責人的幫助下,南都記者來到洛陽市東郊的一處荒地。幾個月前,盜墓者在此留下了十幾處盜洞,在其中一處盜洞的洞口處,還留著人體唐三彩俑的殘片和一隻駝俑的腳。

記者用水清洗100元的仿古馬俑,馬腿和馬頸上的土鏽,遇水便化了,而文物殘片上土鏽尚存。文物仿製品行業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低端仿品和真品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唐三彩的加工工藝,包括取材、塑形、燒製、上釉等程序,業內都已完全掌握。但高端仿品是如何達到複古逼真、披上千年時光的“外衣”呢?

“專業戶”鄭六成道出了作舊的基本工序:將燒製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埋藏至少在一個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澤和亮光。鄭六成還將燒製好的唐三彩故意打碎,再粘和起來,看起來更為古樸。

“埋古墓土是不夠的,還要做腐蝕處理。低級一些的直接放在尿池裏麵,高級的在古墓土裏麵加入硫酸、活檢、高錳酸鉀等化學品。而且埋藏時間要長,高仿精品要達到兩年以上。”洛陽唐三彩複製者的傳奇人物、南石山村人高水旺告訴記者。

為什麽要用古墓土呢?高水旺告訴記者,古墓中的葬氣、雨腥氣甚至人體殘留物,不會揮發出來,而是在日積月累地滲進唐三彩裏麵。

“現代仿造的唐三彩開片大(指胎體上的裂紋寬),真品開片小;仿造三彩的釉色太亮,真品的釉色很柔和;真品年代久遠,碳含量低,水分就容易滲入,所以,吸水率高的仿品類似於真品。”高水旺說。“另外,仿品和真品在敲聲尤其是神態上也有區別。真品細膩、逼真,富有動感。那些動物造型,看得久了,就像是在叫、在跑一樣。神態上,現代仿品遠遠落後於真品。”

有了這些深刻的認識,高水旺的作舊工藝就比別人講究很多,甚至稱得上至真至美。

高水旺拿出幾件高仿品,與一件唐三彩出土殘片對比,就開片和釉色上,二者難分伯仲。“我作舊的東西,很難鑒定出來(是假的)。”高水旺告訴記者。

高水旺曾向記者介紹近期發生的一件事:一位外地客商到他的企業采購了一批高仿唐三彩,客商帶著這批高仿品乘飛機離開洛陽,接受海關檢查時,高仿品被當做文物扣留。

“這批高仿品過了幾次機場的X光機,幾次輻射下來,產品的碳14含量減少(所對應的年代亦久遠了),結果有關部門一鑒定,竟然說是3000年前的中國陶器(唐代距今僅1300多年)。”高水旺說。

南石山村村民高曉玲的丈夫馬俊峰,在唐三彩作舊技術上表現平平,他便利用漢代墓磚雕刻仿製陶器,做工上乘,精品賣到了上千元。高曉玲介紹,用年代同樣久遠的墓磚做材料,材質鑒定肯定是沒問題的。

瓷器的製假工藝就更為高超了。吳樹在其著作《誰在收藏中國》講了這樣一個親曆故事,數年前,他曾以購買者的身份,耗時數月、花費數萬元取得景德鎮樊家井一家高端瓷器仿古企業老板的信任,進入了這家企業的核心機密車間,參觀了瓷器作舊處理的機密工藝。

“我不方便詳細披露這個現代‘官窯’的核心機密,但在這裏我可

以負責任地告訴一些熱衷於元明清三朝景德鎮官窯瓷器收藏的朋友們,趕緊歇菜,別指望撿這種漏,這三朝官窯瓷器就算是出現在正規拍賣場上,也要三思而行……道理很簡單,高端電腦軟件+精密物理化學儀器+無痕跡作舊設備,目前你用什麽招數能夠與之抗衡?“吳樹在《誰在收藏中國》裏寫道。


倒賣江湖高仿品賣進故宮

仿品生產者不參與倒賣,這是仿造者一般的規則。二道販子低價從仿造者手中購買,仿造者也不問去處。二道販子更多的是熟知文物的行業中人,他們兜售仿品,利用的就是一般民眾對真品文物的無知。

9月17日的下午,南石山村村南的一家作坊剛剛燒製好一批唐三彩,大部分仿品的價格在80-100元之間,還有少數造型簡單、體積小的仿品,甚至僅賣十幾塊錢。

記者流連其間的時候,一位20歲左右的男青年進來打招呼,手拿一隻20厘米斷頭侍女俑。他告訴記者:“這是真的,從墓裏刨出來的。”

摸著這斷頭侍女俑,手感細膩、潮濕,俑體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開片,確實比這家作坊剛燒製好的唐三彩品質高出一截。但開片還是大了些,並不符合高水旺所說的 “真品開片小”的原則。男青年稱侍女俑價格2000元。記者雖未購買,但直至離開南石山村,那侍女俑的形象仍令記者印象深刻。

公開報道顯示,兩名河南張姓農民以每件200-300元的價格購買了幾件南石山村的仿古唐三彩,2006年2月,在天津的一家古玩城外,他們謊稱自己急用錢,要低價出售文物,以3.8萬元將其中的3件賣給一位天津市民。

事主得了寶貝,漸漸關心起了收藏行業。有一次,電視上介紹鑒定文物的簡單方法,他如法炮製把3件唐三彩泡在水裏,結果其表麵的舊痕竟全部脫落了。事主遂報了案。當月,天津市公安局東麗分局刑偵五大隊將仍在行騙的兩人抓獲。

前文提到的洛陽文物專家告訴南都記者,像上述天津的案例中的農民參與倒賣,倒是少數。假文物詐騙的參與者更多的是文物行當中人,他們懂行,很容易取得外行人的信任。

南石山村村民鄭六成告訴南都記者,前不久花2700元買駱駝俑的人,便是一個懂行的人。他介紹,這個人買走仿品後,便通過一定渠道有意散播消息:某地新開挖了一座古墓,挖出某某東西。不明真相的淘寶者便前來購買“文物”,於是,這個“局”便造成了。

公開報道顯示:2003年,時任海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的馮所標將一批43件現代瓷器,以150多萬元的價格賣給三亞的一個企業家。2004年5月,經江西省景德鎮市文物局、陶瓷考古研究所有關專業人員鑒定,認為該批陶瓷均為仿品。三亞企業家要求馮退款,遭到馮的拒絕。馮於2007年以涉嫌詐騙罪被提起公訴。

“玩文物的人參與倒賣,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他們見多識廣,能識貨。”上述洛陽文物界專家向南都記者承認,他自己就幾次將仿品當真品賣給別人。

文物界流傳著一個經久不衰的真實故事:唐三彩高仿興起的10多年前,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園古玩交易市場上,冒出了一批北魏時期的斑駁古舊的陶俑。

為了搶救這批“文物”,中國曆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前者花了80萬元,後者花了10萬元。不料,這些“文物”越來越多,引起了公安部門的重視,最後追根溯源,原來這些“文物”都是高水旺生產的高仿品。

高水旺向南都記者承認,當年有一個文物販子找他購買這些產品,事發後,他跟這個人便失去了聯係。

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間收藏界著名人物、河北冀州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初涉瓷器,文物界的一個朋友送來一隻“大明宣德年製”的大瓷碗,王以3000元的價格購買。

“這個瓷盤底座的釉有化學成分,和真品相比,手感澀,失光了;真品的鐵鏽(瓷器原料中加入有金屬成分)和瓷盤渾然一體,從裏到外散發著,但這個瓷盤的鐵鏽是表麵塗上去的,在放大鏡下能看清楚;真品做得瓷實,胎質硬,敲聲清脆、聲調高,這個瓷盤的敲聲卻很悶。”王宗泉拿出“大明宣德年製”的真品,向南都記者一一比對說明。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王宗泉來到景德鎮,找到了生產這個瓷盤的作坊,該作坊承認確是自己生產的。

“販子們都是根據購買者的眼力撒網,願者上鉤。”王宗泉說。

鑒定窘境眼力、科學都不可靠

據南都記者調查,文物鑒定行業的水平遠落後於造假者;為追逐利益,鑒定行業的相當多的人失去了道德操守。

河北冀州的冀寶齋博物館中有古瓷器1079件,存在爭議的藏品不少。

“故宮裏隻有一件瓷王的孤品,但是我10多年前就收藏了10多對‘瓷王’。如果說這些是仿品,那你拿出證據。”王宗泉說。

冀寶齋的展館介紹手冊中寫明:“如果有人以為是現代人所為,那麽請將相關信息傳達給我們,即造假出處、地點等等,我們將不勝感激。”

可是至今,非但沒有人站出來挑戰,就連專家的態度也模棱兩可。

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說,2004年,中國文物學會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葉佩蘭受邀來到冀寶齋鑒定。看到一隻直徑1米的元青花釉裏紅葵口大盤,葉佩蘭大為震撼,而當看到8塊疊放在一起的1米以上的元明青花釉裏紅大盤時,葉佩蘭不由大驚失色。

王宗泉告訴記者,當時葉佩蘭連圖案都沒顧上看,對他大喊:“你哪兒來的這麽多大盤子,這是景德鎮仿的吧?肯定是假的。”

“就連她之前認為是真品挑出來的30多件器物,也不敢開鑒定書了。”王宗泉介紹,看完藏品後,葉佩蘭的神情一直很凝重,“幾乎犯了心髒病,吃了藥就上車走了。”

最後,在冀寶齋博物館的多次催促下,葉佩蘭給出了一個意見,稱她事先挑的確定為“真品”的30多件瓷器中,有些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所仿;有些是近30年所仿;有些東西不錯,但底胎與傳世品不符有待研究。

葉佩蘭前後矛盾的表現令王宗泉不解。而她最終出具的意見無外乎兩種:要麽偽造,要麽無法確定,但是她沒有明確說出哪件是偽造,哪件無法確定。“無法確定”的說法,至少說明這位鑒定專家在真假難辨的藏品麵前,目光已經迷離了。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向南都記者介紹:鑒定有兩個方法,一個是眼學(專家眼力),一個是科學(儀器設備)。

“就頂級的高仿陶器(包括唐三彩)來說,目前文物鑒定界的技術實力,很難鑒定出真假。”上述洛陽文物界的老專家告訴南都記者。這位老專家的觀點與唐三彩高仿專業戶高水旺的一致。

目前在文物市場炙手可熱的瓷器,也已麵臨這樣的命運。今年11月18日,在浙江橫店,南都記者見到吳樹,他強調了鑒定儀器失真的觀點。

“舉個例子,國內一件形成於七八百年前的陶器,拿到牛津大學鑒定,得出的結論是2萬年前的。而高仿更會讓目前所有的鑒定手段失靈!瓷器外,陶器、玉器也都是這樣。現在玉器的鑒定手段隻能鑒定出這東西是不是玉!”吳樹說。

所以,在參觀完景德鎮樊家井的那間仿製企業的機密核心車間,吳樹無奈地寫道:“目前的鑒定手段,無論是專家的‘眼學’,還是儀器的科學測試,都無法攻克這裏的城池。”

為什麽眼學與科學目前會到如此窘境呢?

“目前國內的頂級專家,在民國時期是學徒,學徒期間見得最多的是明清的東西。新中國建立後,取締了這個行業。改革開放以後的二三十年,信息通暢、交通便利,文物市場發展起來了,專家們沒見過的東西,不等於沒有。”王宗泉告訴記者。

“北京故宮、琉璃廠等有眼力、實戰經驗豐富的老人多已去世,所剩無幾,但有些徒弟則實在不敢恭維。”吳樹告訴記者。

吳樹向記者強調一個觀點:近30年間,盜墓猖獗,所獲的真品又不敢在國內流通,便大量流失海外,中國國內館藏文物的總量,尚不及一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數量。專家沒機會見到真品,所以他們的水平也沒有機會得到提高。

就科學鑒定落後的問題,吳樹解釋道,接受儀器鑒定的文物,所呈現出的信息是孤立的,缺乏可用來參考的係統性的技術參數。很多鑒定單位隻是各自建立了單一分析方法的小型數據庫,沒有統一的分析質量保證體係,所以數據之間不能相互驗證和補充。

除了鑒定水平落後之外,鑒定行業的自律也是一個問題。

“市場上的文物鑒定者基本上都沒有正規的資質,很多人為了賺錢,把真的說成假的,假的說成真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告訴南都記者。

“一個是鑒定者沒有鑒定資格,他們僅僅是收藏愛好者;再一個是鑒定體係問題,一個人即一個專家說了算,他說是什麽就是什麽,違背了科學原則;另外一個是職業道德問題,隻要出錢,是真是假可以隨意定。”一位文物界人士告訴記者。


仿品泛濫危害真品市場

“洛陽有一家生產唐三彩的企業,作舊出來的產品全部是當文物賣的,高水旺的東西跟那個企業相比不值一提。”前文所述的洛陽文物專家告訴南都記者。

他同時強調,這家企業自身並不參與倒賣,並答應帶記者前往該企業參觀。言談中,感覺他與這個神秘的企業關係深厚。也許出於謹慎的考慮,當南都記者多次與他聯係,表示想參觀該企業時,他均以自己“不在洛陽”為由推托了。

可以想見,這家企業的“文物”流入市場的嚴重後果。仿品泛濫,直接危害的就是真品文物的市場價值。

1989 年,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曾拍過一件唐三彩馬,成交價高達390萬英鎊,一舉創下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天價,且這個紀錄保持了12年之久。但是,由於假貨泛濫,唐三彩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價格驟跌。“即使是真品,半米高的唐三彩馬現在市場價5萬-10萬元,基本上跟高仿品一個市場價。唐三彩已經沒落了。”上述洛陽文物專家告訴記者。

從近年來拍賣行重要的拍賣記錄看,自2004年之後唐三彩就在拍賣行銷聲匿跡,成為了拍賣市場的棄兒。

“和唐三彩一樣,瓷器肯定也將會麵臨這樣的命運。”一名文物界人士告訴記者。

“文物的複製和仿製也是一種藝術,是應該尊重的。但是我們不提倡文物的複製和仿製。”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介紹,中國收藏家協會每年也監製一些仿品,但是都會在產品上標明“仿製”的標簽。

橫店集團掌門人徐文榮也是一個文物發燒友,11月17日,在浙江橫店的中國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他說:“許多人對藝術品市場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總覺得這個市場‘水太深’,唯恐上當受騙,不敢涉足其中。這種狀況客觀上造成了藝術品流通隻是少數人的‘遊戲’,製約了藝術品市場的興旺發展。”

徐文榮呼籲所有古玩行業內的人士,要自律,不要參與造假;同時呼籲司法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要下大力氣打擊非法造假行為,打擊以假亂真等欺詐行為,保護藏家和買家的合法權益。

對於鑒定行業水平的提升,業內人士也有自己的見解。

“就‘科學’方麵,當務之急,是為儀器設備建立起統一的數據庫。比如各大博物館與考古隊合作,把國內著名窯口的瓷片收集起來,進行化學化驗和分析,有了較完整的數據庫,就能形成鑒定瓷器所依據的基本技術參數。”吳樹說,“這是文物鑒定的前提。”

“文物這一行經驗比學問大!儀器無法確定的,行家的眼力能看出來。”上述洛陽文物專家告訴南都記者,“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虔誠專注,龍門石窟裏隨便一座石刻,就得雕鑿幾十年,現代人能做出來嗎?現在的高仿品,怎麽也體現不出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來。”

這也和高水旺的觀點相符:神韻氣質是真品與仿品的最後區別。關於這一點,吳樹也向記者承認:“仿品超不過原來的文化神韻,仿不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

這種微妙的文化氣息又無法言傳,需要鑒定者有極高的眼力。而眼力,“是要通過實戰鍛煉出來的。”吳樹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flowers2288 回複 悄悄話 長見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