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第三次廬山會議設立國家主席之爭的核心問題

(2019-01-02 17:47:55) 下一個
中國49年起,建立的是政府+黨委的雙軌體製。這是蘇聯式的製度。其實孫中山蔣介石也學了一些,他們就叫“黨國”。"願為黨國效勞"曾經是非常高大上的一句台詞。
 
66-69年,文革頭三年,踢開黨委鬧革命,砸爛公檢法,這套體製被砸爛,取而代之的是“革委會一元化”製度。這是王洪文張春橋效仿巴黎公社搞起來的,先叫“上海公社”,後來毛澤東說“還是革委會好”,就叫革委會了。這套體製,跟毛澤東在江西瑞金蘇區建立的製度(後被留蘇派批為富農路線),以及在抗日根據地的“精兵簡政”“三三製”製度(被斯大林批為“山溝裏出不了馬列主義”),非常類似。
 
1968年底,全國全部省級政權,都被革委會取代,即所謂“全國江山一片紅”。隨後69年召開9大,把革委會製度確定了下來。中國就此開始了一段官民比極低的時代。
 
但是,在1970年8月,在廬山召開第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簡稱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亦稱1970年廬山會議)時,卻出了亂子,最終導致林彪身亡。
 
廬山會議,毛澤東預想的是討論修改憲法,把革委會放到憲法裏。因為當時的憲法裏寫的還是黨委+政府雙軌製度。而林彪預想的是恢複雙軌製,即所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複禮”。葉群甚至說“不設國家主席,林彪同誌往哪裏放?”而且不僅僅是林彪山頭這個小圈子。包括留在體製內沒被打倒的老革命,也包括造反上來的新官,幾乎是一致地希望恢複雙軌製度。按毛澤東的話形容,是“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
 
這裏麵,既有列寧斯大林的理論基礎,又有“雙軌=官員數量加倍”的現實利益。所謂“不設國家主席,林彪同誌往哪裏放?”,其中的意思,就是“不設省長市長縣長等等長,很多同誌該往哪裏放?”
 
這就是這場鬥爭的核心。
 
現在談到這段公案的文章,基本就是圍繞毛澤東林彪個人的權力鬥爭。固然,這裏確實有權力鬥爭。隻要是政治,就必然有權力鬥爭。但是,如果隻看到權力鬥爭,特別是將其歸結為兩個人的個人的權力鬥爭,那就漏掉了這場鬥爭的真正關鍵所在:體製之爭。這場鬥爭,毛澤東若失掉權力,革委會製度當然就不能繼續下去。如果林彪得到了權力,那麽蘇式雙軌政體就會立刻複活。
 
而實際上呢?這場鬥爭,毛澤東在官僚階級內成了極少數派。一方麵,他依靠他的個人在全黨全軍全國人民中的威望,戰勝了林彪。但另一方麵,卻隻能讓官僚集團口服心不服。鬥爭的結果,林彪摔死溫度爾汗,革委會體製得以存續,並在後來寫進了75年版憲法,而文革時期,也成了建國以來官民比例最低的時期。後來鄧小平取得權力後,即刻恢複了蘇式黨委+政府體製,官僚機構體積立刻膨脹一倍。每一個幹活的省長/市長/縣長/局長/處長/科長/廠長/校長/各種長的旁邊,有一個專門負責喊的黨書記。你幹他喊非常和諧。從此,這套製度延續至今。雖然在它老家,在蘇聯解體以後,這套製度已經不複存在,但在中國依然是生機勃勃,官僚隊伍逐年擴大,人民群眾情緒穩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