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遊客

遊走法域,穿行東西。左手端茶,淡墨勾勒隨機應景圖畫; 右手攥酒,禿筆寫作人生表麵文章。lwzhugb@gmail.com
正文

從利比亞撤僑是一大戰略敗筆

(2011-05-25 08:07:13) 下一個

利比亞內亂加內戰,中國決定迅速撤僑。並且,中央政府也這樣做了,過程轟轟烈烈,且贏得國際國內歡呼一片,也讓決策者體會到大國的榮耀和實力的力量。然而,我個人從一開始就認為這是戰略敗筆。理由如下:

第一,中國在利比亞有巨大的商業利益和地緣政治利益,因而必須維持中國的存在(existence)。

第二,中國在非洲和中東可以逐步地變經濟存在為政治存在。我們不是正在銷售“中國模式”嗎?中東(還有非洲和南美)就是一個好的市場。

第三,如果隻有三百或三千人,那麽我認為可以接回來安置。但是,我們有三萬人。三萬多民工和僑民塊頭大,並且都是年輕力壯的工人,沒有任何一國國家軍隊敢貿然對之動武的。這三萬多人可以組織起來維護進行中的工程。中國的軍艦也可以在地中海利比亞邊上遊弋著,就當作練兵。西方人可以不顧主權原則而動武,中國人為什麽不可以組織起來自衛和生存?

第四,有三萬人在那裏住著,卡紮菲政府或未來的新政府都得和中國談判。暫時的經濟損失是可以撈回來的。最重要的是,中國可以和利比亞的新老主人直接交涉。再說,在那裏養著這三萬人兩年,也用不著近200億美元吧。

第五,現在人都回來了,損失是鐵定的。如果卡紮菲還在台上,還可能挽回部分甚至大部分損失,繼續完成工程項目;長遠可能還有賺點。如果是新政府上來的話,損失是沒法彌補的,因為內戰可以算作是“不可抗力”,合同可以不執行的。

我的觀察和反思是:中國沒有一個整體的、係統的、長遠的中東戰略;不象美帝國和法英老牌帝國他們,進可攻、退可守,反正總是能從中得到好處(這是國家利益)。

現在可惜了。先看經濟損失。據報道,“商務部發言人日前表示,目前中國在利比亞承包的大型項目一共有50個,涉及到合同的金額是188億美元,按照當前匯率換算,計人民幣1233.28億元。這已經是天量的損失,但是這還僅僅是全部損失的一個方麵,更多的損失還有待統計。”“根據筆者粗略估算,其他損失可能還包括如下幾個方麵:(1)商務部並未嚴明所謂“合同金額”確切指何含義,但是一般而言,大型工程的展開需要融資,絕不僅僅包括為項目運作而設立的項目公司的注冊資本,銀行係統對項目公司提供的間接融資數量可能是直接融資量的數倍;(2)因為武裝衝突的爆發,導致工程進度無限期擱淺,由此損失掉的從項目投入運營中獲得的預期收益;(3)因為戰亂而導致的工程設備以及公司其他固定資產的損毀;(4)撤離利比亞的中資機構雇員的薪金。因此,實際上真正的損失遠非合同金額可以涵蓋。”正如該作者所說,“損失由納稅人承擔”,因為這些都是國有企業投的資。(http://news.hexun.com/2011-05-23/129882309.html

再看地緣戰略。有論者指出,“在中美博弈中,中國在東亞的周邊海域的核心利益多年來一直都是被動應招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但當中國把中東戰略的思維同樣瞄準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的七寸之後,短期而言,以色列在中東的橫行霸道將受到一定的挾製,中東核心利益受到威脅之後的美國,在東亞煽動周邊國家與中國鬧事的能量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就是中美博弈的全球性效應的一個具體示範;中長期而言,讓中東石油國家加入到歐俄中日韓等國的去美元化的隊伍,為將來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全球聯手推翻美元本位製奠定廣泛而堅實的國際基礎。”(http://blog.dwnews.com/post-137362.html)這是正確的。

中東戰略當然還有其他內涵,包括展示中國的軟實力。可惜,人都回來了,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餘地了。這次學費也太貴了,我們何時會更聰明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