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了,鏘鏘三人行

(2017-09-28 16:00:12) 下一個

別了,鏘鏘三人行

夕陽紅紅

 

“鏘鏘三人行”悄無聲息地走了。看了十幾年這個節目,沒有錯過一集的我,和追隨這個節目多年的觀眾一樣,都是看著這節目長大的,變老的。對它的離去,正如古人所雲:“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感到失落和惋惜。它的離去,好像餐桌上少了一碟每天都有的家常小菜;又好像信箱裏少了份天天要讀的報紙;對於常期居住在海外的我們來說,一扇隔岸遙看和直接了解神州的窗戶關上了。痛哉、惜哉矣。

 

多少年以後,人們也許會忘了“鏘鏘三人行”所播過的內容,但絕對忘不了那經典的情景:一張桌子,三把椅子、三個杯子,三個人,三張嘴。竇文濤與嘉賓三人坐在桌前,象是在茶館,在咖啡廳,更象是在家中的客廳沙龍,宛如親朋好友,閑聚聊天。涵括主題則是包羅萬象,從新聞熱點,現實經濟,親情友情,琴棋書畫,到社會名流及民工生計。偶爾也聊聊八卦,講講黃段子,僅僅是“發乎情,止於禮儀”,點到為止。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無一不談。針對熱門焦點,無論事關時事政治,還是文娛體育,節目談笑風生,輕鬆活潑。真可謂:“鏘鏘三人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各種特色組合和特邀專家輪番登台是“鏘鏘三人行”的一大看點。無論是“黃金組合”,許子東教授和梁道長;還是“才子佳人”組合,馬家輝老師和小君君;還是“作家聯盟”組合,王蒙部長和查建英女士;還是“老炮美女”組合,馬爺和孟光美女士;還是“金融專家”組合,馬光遠先生和葉檀女士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社會各界名人彭麗媛、王朔、任誌強、馮小剛、陳丹青、聶衛平等的坐台,也提高了“鏘鏘三人行”的知名度。嘉賓們對於熟知的話題,他們娓娓閒談個人的獨到見解;對於大眾焦點,他們則各抒己見,針砭時弊,款款獨白。有時當台上談興正濃,坐在台下的我,有種莫名的衝動,真想攥上一把椅子,捧著杯子和他們侃上一壺。十九年來,穿梭古今的話題和多姿多采的“鏘鏘三人行”組合交相映影,賞心悅目,以至於有“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不同的‘鏘鏘三人行’”。

 

“鏘鏘三人行”能十九年一路走來,上下五千餘集,和竇文濤的努力分不開的。可以這麽說,竇文濤開創了“鏘鏘三人行”,“鏘鏘三人行”造就了竇文濤。竇文濤憑他的學識和才智,在高朋滿座,名流雲集三人架構的談話節目裏左右逢源,表現了很強的掌控能力,時而象“足球中場”穿針引線,把話題引入深處到禁區附近;時而象“排球二傳”恰到好處到把話題從一個嘉賓傳到另一個嘉賓;時而又象“美式足球的四分衛”一記妙傳達陣,開了個新的敏感話題,讓嘉賓和觀眾爽了一把。竇文濤作為主持人能有效地承上啟下,調和三人談話中的情感衝突和避免枯燥乏味的場麵。竇文濤還表現了很強的適應能力,當環境氣候變化,大門關上時,他會悄悄地打開窗戶,讓人們透透氣;當大門和窗戶都關閉時,他會摸黑爬上閣樓,打開天窗說幾句亮話。“鏘鏘三人行”節目“雖短卻好,雖好卻短”,隻有二十幾分鍾,但每次結束,當尾聲音樂響起時,總有言未盡,興還在的感覺。

 

竇文濤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常常旁征博引,寓莊於諧。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節目中議論某一社會現象或人生哲理時,他往往引用許多中外掌故、古典詩文,在侃侃聊聊、詼諧風趣的說笑之間便揭示了深刻道理,使觀眾猛省頓悟,深受啟迪。他在“鏘鏘三人行”中常常提起李商隱的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從我們和“鏘鏘三人行”相識,相知,相依,相伴,到它的離去,再重溫這兩句詩時,心中更添上幾分惆悵。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有做學問的三大境界之說。做文藝節目和做學問一樣,也有層次不同,境界高低之分。最近當人們在網上搜索“鏘鏘三人行”,千百度地刷屏,而不得之時,驀然回首,卻發現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在那“燈火闌珊處”!

 

別了,“鏘鏘三人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