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部落

推動中美友好合作,傳播教育扶貧理念。
個人資料
正文

從“自強不息”到“厚德載物”:

(2010-06-18 17:31:33) 下一個

博文導讀:

在清華大學百年誕辰來臨之際,王成釗博士重新闡釋了清華的校訓,認為在下一個百年,清華人應該把努力重心從“自強不息”轉移到“厚德載物”。而“厚德載物”的最好方式是參與暑期扶貧實踐,以傳播科學技術,商業知識等方式,幫助貧困人口,回饋社會。這篇文章還特別談到了在年青人中推廣扶貧理念對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的意義。



從“自強不息”到“厚德載物”: 我對清華大學第二個百年的期待與展望

王成釗 博士
加州王氏基金創始人

2010 年 6 月 8 號

清華大學將於明年慶祝百歲誕辰,作為清華大學“中美大學生暑期教育扶貧社會實踐”活動的合作者與讚助者,我想從一個關心中國社會的美籍華人角度,談一下對清華大學第二個百年的期待與展望。

和清華合作以來,我對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座右銘“行勝於言”一直感觸頗深。在過去百年中,這兩句格言指導了清華大學的發展,我相信重新闡釋和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涵,會對清華選擇下一個百年的道路產生有益的啟示。

從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曆程來看, 一所優秀大學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延攬了多少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多少篇學術文章,在新聞周刊上的名校排行榜的名次如何靠前,也不在於培養了多少達官顯宦,億萬富翁,更不在於蓋了多少棟大樓,新添了多少本書籍,而在於這所大學有沒有對其所處時代的危機找到了解決之道。

清華大學始建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刻,在當時列強環伺的情況下,中國人的當務之急是救亡圖存,抗擊外來的侵略。大批的清華人以“自強不息”的心態,投入到國防工程的研究和建設中去。“兩彈一星”的成功研發使中華民族在忍受了百年屈辱後能夠重築衛國長城,徹底解除了鴉片戰爭以來困擾中國的外患頻仍的局麵,為國家贏來了寶貴的和平建設環境。除了對提高中華民族的自衛能力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清華大學還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綜合管理人員以及黨政各級領導人,為中國在二十世紀後期實現全麵複興,奠定了人才和技術基礎。簡而言之,在第一個百年裏,清華大學以“行勝於言”的方式,莊嚴地回應了時代的挑戰,化解了民族的危機,無愧是中國最優秀的高等院校。

在第二個百年中,清華的使命將會因世界形勢的改變而和上個世紀不同。二十一世紀中國最嚴峻的挑戰將不再是外國列強的槍炮,而是全球人類共同麵對的危機。在自然方麵有環境惡化,資源耗損,水源枯竭,氣候變化等問題;在社會方麵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新疾病爆發,宗教極端主義,極端貧富分化等問題。如何化解這些危機,成為考驗人類智慧的一個嚴峻課題。除了這些全球危機外,中國社會還麵臨自身的一係列困境。比如說,在經濟和文化發展上存在著的地區、城鄉、族群、行業等多方麵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和衝突。

作為中國一流的大學,清華在享受一流的榮耀同時,必須肩負起一流的責任,積極有效地為解決中國當前的危機探索出路。我相信清華人有著清醒的頭腦,長遠的眼光,不會等到社會危機爆發了再尋找應對之策,而是有防患於未然的戰略思維,及早布局,防微杜漸。由於貧困是自然和社會危機的總和,也是國家和國際社會不穩定的根源,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貧困都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麵臨的最嚴峻、最根本的挑戰。因此,我認為清華大學在下一個百年,可以把立校方針由注重國防建設的“自強不息”轉向扶助弱勢貧困群體的“厚德載物”,因為隻有消除貧困才是縮小貧富分化,促進民族團結,保護自然環境,維護國家和平發展的根本之道。

二千年前,孔子說過,“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他的意思是說,所謂的誌士仁人,都不隻為自身或家族利益而奮鬥,而是有推己及人的態度,願意幫助別人提高能力,在幫助別人成功的同時完善自身。我懇切希望清華的師生能繼承這種“仁者”的胸懷和理想,走入窮鄉僻壤,和貧苦的同胞分享知識、信息和技術,幫助他們走上自立自強之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富裕。

清華大學在扶貧方麵已經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全國許多貧苦地區人民的生活因為清華人的付出而得到了改善。如果清華能進一步促成全社會對扶貧的關注,並創建以提高人口素質為目的,以社會實踐為核心的教育扶貧模式,我相信在全國範圍實現脫貧致富不是夢想,而清華對中國新世紀的貢獻將不下於“兩彈一星”。

針對教育扶貧問題,我有以下五方麵的建議:

1 ) 建立正確的扶貧意識: 扶貧不是施舍,而是著力建構貧困人口的自信,傳授他們科學技術和商業知識,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生存能力,幫助他們自我提升,從而達到全民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2 ) 大力發展遠程教學: 充分利用電視、電腦、無線傳播等現代科技手段,精選課程和教師,使偏遠地區的學生及時得到實用的知識和有效的訓練,開闊他們的視野,提供他們謀生的手段。遠程教學能夠突破傳統高等教育受限於校園的局麵,切實把知識傳播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實現教育為人民服務的真諦。

3 ) 全麵推廣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 利用暑期實踐的模式,把城市學生帶到鄉村,把鄉村學生送回故土,把外國學生引到中國的艱苦地區,讓他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體驗貧困人口的生存環境,理解貧困人民的苦難掙紮,以此開闊年輕學子的眼界和心靈,培養他們的情操和誌趣,塑造一批有遠大理想、有高尚品質、有處事能力、有社會經驗的青年領袖。

4 ) 把技術和資金帶入貧困地區: 作為技術、信息和人才的堡壘,大學應該成為向閉塞地區、弱勢群體傳播知識和文化的先鋒,以促使社會公平、正義和富裕的實現。大學扶貧應注重幫助貧困人口大膽利用新能源、新科技,可持續地發展本土經濟,杜絕毀滅性開發,從而達到保護人文與自然環境的雙重目的。

5 ) 加強與世界其他大學的合作和交流: 二十一世紀的危機大多是全球性的,中國人必須有世界公民的意識來迎接全球性的挑戰。清華大學要有勇敢而謙卑的心態,一方麵敢把外國人請進來,不去炫耀我們最光鮮亮麗的成就,而是誠實地顯示中國的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麵也有膽子走出去,到非洲、到拉美、到中亞,用中國人的知識和力量幫助那裏的貧困人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許在和世界人民的合作過程中,我們能找到解決人類共同困境的方法。

如果清華大學能全力投入到教育扶貧事業中去,我相信會對中國社會產生許多積極的效應:

1 ) 培養人才: 以暑期實踐為模式的教育扶貧可以讓年輕學子有機會接觸社會,在幫助弱勢群體的過程中,在相對艱苦的環境裏,鍛煉他們的意誌,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格和為大眾謀福利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聯合世界其他大學一起加入扶貧活動,可以讓別國和中國青年們及早互相了解彼此的社會和文化,有利於將來的國際關係處理和國際和平環境的維護。

2 ) 緩解社會矛盾: 消除了貧困,就能消除諸多社會隱患和危機。教育扶貧能給貧苦民眾帶來希望,生活的改善能延遲甚至消弭社會矛盾的爆發,保證國家的穩定,改變中國目前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的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在這些地區大力扶貧,有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

3 ) 探索出中國可持續發展模式: 世界範圍的資源短缺意味著中國無法重複美國式的發展道路,中國必須走出一條不同的富裕之道。中國不應該滿足做“世界工廠”,更不要靠賤賣資源牟利,或以低級“代工”為榮,而是要致力發展知識經濟,以製造高產值產品為目標。教育扶貧傳播知識和技術,可以在不進一步破壞環境的前提下,讓更多的中國人脫離貧困,走上共同富裕之道,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麵複興。

4 ) 建立道德威信,提高國際話語權: 目前其他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態度是驚歎和猜疑,因為迄今為止,大國崛起都伴隨著軍事擴張。可如果中國能夠致力消除內部貧困,發展知識經濟,保護自然環境,實現社會公平,為世界提供一個新的和平發展模式,這將極大的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道德威信和話語權。

扶貧是一項知易行難的事情,可是我相信清華人能夠繼續以“行勝於言”的態度,把這項利國利民的事業貫徹實行下去,並最終達到清華校歌中所唱:“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的美好境界。 而且我希望清華人還要有胸懷和膽識把教育扶貧模式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給掙紮在貧困泥沼裏的別國人民以希望和信心。畢竟 我們 中國崛起的目標不應該是獨霸天下的一時風光,而是保障人類和平發展的千秋功業。

我敬佩過去一百年裏,清華學子 “自強不息”,以勤奮和智慧重築了中華民族的長城,他們堪稱是中國的君子,民族的脊梁。我期待今後一百年,清華學子能以“厚德載物”的心態,把“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承擔起推動人類和平繁榮發展的責任,做世界的公民,扶貧的先鋒。

僅以此文拋磚引玉,殷切期盼教育專家和社會賢達的批評回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