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美麗寧靜的濱海小城蒙特雷的國際研究學院(該學院如今隸屬明德大學Middlebury College )都會迎來一位從中國來的幸運學子,他們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將獲得一份私人獎學金的資助。不少中國學生在拿到這份獎學金時,激動之餘,經常詫異為什麽會有美國人願意無私地資助他們這些素不相識的中國學生讀書?
這一切,源自於美國四星上將史迪威與中國的百年緣,三代情……
愛上“老百姓”
1920年8月,北京城喜鵲胡同4號迎來了一戶拖兒帶女的新房客。京城的百姓見多識廣,可這家人一出現在胡同口,大家都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因為他們是一群外國人,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
高大的男主人是位軍官,在這次來中國前,已經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學過一年中文,他很自信地和鄰居們打招呼,可大家好像有些茫然,沒人能跟他接茬。把妻子兒女安頓後以後,他就去華北協和語言學校進修漢語,這才發現他在美國學的原來是廣東話,難怪北京人聽不明白。
他在語言學校進步神速,成績優異,學校的課程很快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於是他索性雇了私人教師,關先生,住在家裏專門輔導。關先生本是清朝的官員,民國以後靠給外國人教中文為生。他很有文化素養,與美國學生一家賓主相處甚歡,給這家美國人都起了一個涵義典雅又反映英文原名音節的中文名字,比如男主人姓Stilwell,中文就叫史迪威,而他有語言天分的大女兒Nancy叫史文思,到北京後才出生的三女兒Allison 則被命名為史文森。
關先生為史迪威一家打開了文化中國的大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史迪威也學到中國文化的很多精髓,比如尊師重教,他們一家對關老師十分尊重,幾次接到家裏住,並幫著他的家人替他養老送終。
史迪威一家和家庭教師關先生
史迪威出色的中文水平和西點軍校畢業生的背景,令他在華外國人中脫穎而出,他很快被國際賑災委員會看中,借調到山西和陝西去做修建汾陽至軍渡和潼關至西安公路的總工程師。在此期間,他和中國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物都有所來往,對中國的社會狀況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1911年,史迪威曾經短期來華。那時他還不懂中文,中國混亂的政局,貧苦的社會給他留下了十分惡劣的印象。然而在督建公路的過程中,史迪威逐漸建立起了對中國老百姓特殊感情。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軍閥混戰,天災不斷,然而即使在饑荒與戰亂之中,中國老百姓依然勤奮、樂觀、刻苦、向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奮發圖強的意誌,深深地感動這個美國軍官,終其一生,他對中國的老百姓始終充滿了真誠的敬意與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