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

人生境遇不可選擇,心態可以選擇
個人資料
正文

讀《無衣》有感: 論講原則與認死理

(2020-09-12 08:05:57) 下一個

扯哥娓娓動聽地講了《無衣》的來龍去脈, 讓我深有感觸。

雖然這些事發生在孔子的同時代,這些人物很可能沒有學過儒家, 但是我覺得可以用儒學的框架來探討。

一,伍尚的愚孝。

伍尚,即伍子胥的哥哥, 明知道回楚國就是送死, 白白送死,但是為了陪伴老爸,其實就是毫無用處的陪葬。  沒有任何建設性。這是愚孝。

二 申包胥的愚忠

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 雖然知道楚國國君昏庸,伍子胥理應報仇, 還是要勞民傷財地複楚。  是愚忠。

三 秦哀公的愚義。

秦哀公知道楚國該滅,一開始拒絕, 卻被申包胥哭了一頓鼻子而道德綁架, 勞民傷財地出兵打仗--即《無衣》的出處。 要知道義是為了相濡以沫。 人是社會動物, 隻有互相協助才能生存和過上美好生活,是自利利他的根本。  如果因為義這一個字的理論而傷害生命財產那是本末倒置。 

四,儒學的冤枉 (一)被認了死理

春秋以及後來中國古代發生的各種這些愚孝,愚忠和愚義被扣在了儒家的頭上,孔子真是冤枉。   孔子創建的是一套道德與統治係統, 也給了人行為的原則。  某些原則放在實際情況下是由矛盾的, 比如忠孝難以兩全。  所以在原則之上是中庸與調和。 即每個人需要理解體會這些原則並安排優先順序,在衝突時得以選擇。   係統的另一麵是人各司其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互為依托,互為條件。 而且,有權力的人責任更大。   國君做好了國君的事是臣子做好臣子的工作的前提,而不是單揪出臣子的責任,君叫臣死,臣不死為不忠。  父慈子孝,父慈是子孝的條件,而不是棍棒之下出孝子。 把這些原則係統地看,應用到實際中去才是真正的儒學。 單揪著一個原則不放,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則是認死理。  

五,儒學的冤枉 (二)被統治者的利用

秦哀公未必不懂打仗是勞民傷財, 不該被申包胥一哭二鬧三上吊所挾持。  他應該是對打楚國整體規劃,有著策略性的目的,隻不過利用申包胥一哭二鬧三上吊表現的假仁假義為借口, 師出有名。  申包胥能作為伍子胥的朋友,該是有識之士,也應該懂得一哭二鬧三上吊是小媳婦的行為,上不了廳堂。 私底下該是有理有據地以利益與國策說動了秦哀公。

倒黴的仍是儒學, 被統治者利用作為借口。 如果百姓都係統地看問題,明白民為首,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第一原則,那就是造反的節奏, 所以統治者一定要愚弄百姓, 鼓勵全國人民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地認死理。 儒學就此背上了黑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