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

人生境遇不可選擇,心態可以選擇
個人資料
正文

交易的藝術也反川

(2020-03-30 16:57:43) 下一個

在談判過程中讓利的人反而會取得長期的成功。  以前看過個例, 比如李嘉誠“少拿一分”的養商理念: 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拿多少股份的問題, 他說““我們公司拿百分之十的股份是公正的,拿百分之十一也可以,但是我主張隻拿百分之九的股份。” 但這種缺乏理論基礎的小樣本案例難以讓人信服。 仍然讓人感覺“有背常理“。

上周五, 賓州大學沃頓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一篇題為:讓利者比索取者更聰明(In Negotiations, Givers Are Smarter Than Takers).   文中的典範哥斯達黎加外交官Christina Figueres正是我看的另一本書《The Future We Choose》的作者之一(注1)。   本文向你介紹這篇文章, 當然不時會夾帶點私活, 順帶介紹一下《The Future We Choose》裏的一點內容。

在對地球暖化的鬥爭中,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2010年, Christiana Figueres 接受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挑戰:把全球195個國家招集在一起,來對處理地球暖化達成共識。 而挑戰中的最大挑戰就是依賴石油出口的沙特。 她是如何完成這個不可能的挑戰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科學與經濟學的結論。 

疫情給我們的例證

麵對一張餅, 如果我們隻把它想象成就那麽大,就會給我們帶來資源稀缺的感覺而讓我們恐慌。 特別是當我們麵臨危機的時候, 我們更是會竭盡全力保護自己。  本次新冠疫情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大家恐慌地屯手紙, 屯洗手液,卻忘記了保持社交距離,造成了非常不必要的Costco手紙斷貨。  丹麥的一家商店對付囤積的辦法是,買第一瓶洗手液4塊,但是買第二瓶就要收95塊,來對付隻顧自己的計較者。 

交易談判的科學結論

川普在2015年自己的交易的藝術時說:我們在交易過程中既有占便宜也有讓利, 但是占便宜一定要占絕上風。乍看起來, 川普的交易策略感覺是對的, 但並不符合嚴格論證的科學。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 具有高智商,強大的語言邏輯能力的人,交易談判的對手會占更多的利益。  其原因是這些人會想辦法把餅做大, 幫助他們的談判對手。 他們不會在對手也盈利之前宣告勝利。(文獻1) 

經濟學的結論。

經濟學的研究顯示, 智商越高的人,給的慈善越多 。 這個結論是基於財富,收入 ,教育程度,年齡和健康平等的條件下。這不是唯一的一個研究。  事實上,有一篇論文總結了28個研究, 返現成功的談判者關心對方的成功跟關心自己的成功是一個程度。 他們不是把談判看成一個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  他們懂得, 在你吹捧自己的價值之前, 你需要創造價值 。(文獻2)

而作者自己的研究結果顯示, 在短期內,計較的人會更成功。 這符合博弈論的經典結論。  然而, 當成功成為長跑時, 大度的人往往勝出。 (文獻3)

2015年的巴黎和約是怎樣達成的?

回到我們文章開頭的Christiana Figueres. 她是前總統José Figueres Ferrer的女兒。  José Figueres Ferrer是世界上唯一解散國防軍隊的總統, 並在環保事業上做出過很大的貢獻。 

如何把195個國家招集在一起達成共識呢。 Christiana Figueres就用的是win-win的策略。  要達成共識,就要說服釘子戶沙特阿拉伯。  在與沙特談判的時候 ,她不是以達成交易(Make a Deal)為出發點,而是以理解對方為出發點, 想方設法幫助沙特解決問題。 要解決問題就先要傾聽, 沙特最想要的是什麽? 沙特代表表達了沙特要分散經濟的需求, 不能過分以來石油。  Christiana Figueres於是號召各國來幫助沙特解決問題 ,贏得了沙特這一票。  

給每個國家都帶來利益,是巴黎合約成功締約的最關鍵的因素。 

總結。

"固定大的餡餅“是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我們以惡意揣測他人,也會把刺激他人展現他們最惡的一麵。 當我們認識到他人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時, 我們會引導他們展現林肯總統說的天使的一麵。 在天涯若比鄰的今天, 讓我們認識並強調到合作與聯合的作用, 在短期內戰勝瘟疫,在長期給地球萬物帶來福祉。 

文獻:

1. De Dreu, C. K. W., Weingart, L. R., & Kwon, S. (2000). Influence of social motives on integrative negoti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test of two theo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5), 889–90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8.5.889

2. Millet, K. and Dewitte, S. (2007) Altruistic behavior as a costly signal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2) 316-326.

3. https://www.ted.com/talks/adam_grant_are_you_a_giver_or_a_take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wissArm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文娟85' 的評論 : 把我想說的都說了:)
文娟85 回複 悄悄話 這論文寫的真是無懈可擊,堪稱完美!樣子做得好,就給人感覺是真理一樣。

擺擺樣子,糊弄一下不懂的人還是沒問題的;

就像有些人看到講話有氣派的領導就覺得他領導一定英明一樣,是不是真有能力不一定,是不是貪汙公款也不一定,但是擺樣子糊弄人是很重要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