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閻潤濤的貢獻.
首先我們在這裏不是要抹殺閻潤濤的貢獻. 我們應該給與閻潤濤工作的應有的承認. "應有"就是說不能少給,但是同時也不應該多給.
我覺得Mueckler在他的論文裏給閻潤濤的評價還是中肯的. 即,閻潤濤為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AAM) 提供了生化證據, 即使不是第一, 也是最早的之一. 閻潤濤如果當初這麽實事求是地說我們都會對他敬意有加,歡欣鼓舞.他會是令人高山仰止的牛人。 現在他仍是生化曾經的牛人, 但非碰這個瓷,還把自己過世的老板當槍使,成了道德低下的小人。
一. 到底該不該引閻.
這是從一開始就說的核心問題: 顏寧到底是否應該引用閻潤濤1993與1995兩篇文章. 從技術層麵,諸多文章已經說得很透徹了, 比如閻顏之爭了斷科普篇--有圖有真相.
這裏隻從行內引用的規律看.
(1). 如果同行都引, 小顏不引,那也許有追究的可能,要問清楚,是否有合理的原因不引, 但也有可能是疏忽或故意.
(2). 但是如果同時期多數同行都不引, 那麽也許這篇文章從時間與內容的相關性就沒那麽高.沒多少人覺得有必要引, 特別是他老板參與的一篇綜述(Law 2018) 都不引他的.為什麽非得要顏寧引?
相關MFS轉運蛋白機理的文獻我瀏覽了不少, 有很多不引閻的. 這裏隻選最相關的十二篇來說明問題. 見下圖.
1. 1 時間的相關性:Mueckler對閻的引用
Mueckler在1997到1999共三篇文章給了閻高度評價, 並用與老閻同樣的方法研究GLUT1(即顏寧的蛋白)。 1997到1999三篇文章引了老閻。2002後在不同的跨膜區做的是同樣的工作,就沒引過。 老閻的文章在當時是有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影響力逐漸降低。 人家也不引了。 同一個人Mueckler, 知道閻的工作,在過去給過很高的評價,在相同的內容上不再引了,就是說明閻文的光芒就照那麽遠了 。
1.2 時間與內容的相關性及引用的鏈接
下表顯示了一個“引用鏈”, 沒有標示引用的文章沒有互相引用。 閻兩篇與Mueckler用的是生化方法。 Iancu在顏2012的基礎上研究了另一個細菌葡萄糖轉運蛋白。 顏寧引了 Iancu. 可以看出大家都是引與自己時間相近內容更相關的文章。 1966的經典是個例外--因為它是經典。
加注: 顏寧2012引了Mueckler好幾篇文章,其中包括2009這篇。 顏2014沒有引2009, 但是引了Mueckler參與的一篇2010年的綜述。
以上特別選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研究,以應對老閻對葡萄糖轉運結果吹毛求疵的要求。 實際上, MFS超級家族,機理都是大同小異,都符合顏2014顯示的四象機理, 如果把這些其它的加上, 例子就多了去了。 特別是Iancu, 發表在顏寧之前, 也發表了四象圖。 這是“路人皆知”的機理圖。 老閻要是因為這個要找發明權的話, 要找的人多了去了。 先得從Mueckler找起,因為他用的方法跟老閻一樣,結果也是跟老閻的"一樣"隻不過人家做了整個蛋白. 但是遠比顏寧的文章接近閻潤濤的多. 說剽竊,先找Mueckler, 看閻潤濤敢不敢!
二 閻潤濤的謊話。
如果隻是因對引用的規矩理解不同而質疑時可以理解的, 如果是因為要達到某種目的而撒謊,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 同時也是碰瓷的鐵證。
2。1 “隻有閻顏兩家發現了葡萄糖蛋白機理” 和被他搶奪了功勞的眾多科學家們。
在《顏寧博士無法反駁的第五個事實》一文裏 老閻說:“在這個地球上,不論載體有多少家族,揭開葡萄糖載體機理模型的隻有兩家,” 當然除了顏寧以外就沒別人了。 讓我們來看看閻潤濤把多少個科學家的貢獻據為己有。 更何況,這是不完全統計. 我沒有遍曆所有的文獻,加上其他MFS蛋白與葡萄糖蛋白有很大的重合度. 要真都找出來,該找閻潤濤算賬的科學家都得排到西單了.
2.2 說小顏文章裏寫自己發明了機理。
一開始時他說小顏在文章裏寫: "葡萄糖載體的工作機理還是未知" , 嚇了我一跳. 小顏怎麽可以這麽說? 問閻潤濤要了好幾次原話,他都不回--我發現這是他撒謊的一個特征, 跟下麵這個455個突變如出一轍。 我後來找paper來看,找來找去找到一句說結構大概未知: "Despite rigorous efforts, th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or GLUT1–4 or their homologues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http://bbs.wenxuecity.com/rdzn/4006133.html
老閻不是不知道結構與機理之間的區別. 他一直在強調: 顏寧對結構有貢獻, 但是機理是跟他一樣的. 這麽故意地把話塞在別人嘴裏栽髒的行為難道不是碰瓷?
2.3 455個突變
開始的時候, 臉紅脖子粗發了貼, 給大家介紹兩篇文章http://bbs.wenxuecity.com/rdzn/4006894.html 提到老閻1993做了6個突變. 老閻回了個貼說他做了455個. 脖子粗又發了一個貼澄清這件事http://bbs.wenxuecity.com/rdzn/4007220.html
老閻又來爭論, 說自己做了455個. 我當時問老閻, 你文章裏到底有沒有455這個數字, 他態度很惡劣地不告訴我. 其實從老閻1995一文和他老板2001年一文(Hall and Maloney 2001) 就能倒推出來他1993年不可能做那麽多.否則1995和2001年的文章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後來看到原文從介紹,結果到方法都是隻有6個突變.
其實脖子粗的意思是到底做了多少個不重要,我的意思是做到同樣的成果工作量越少越好, 越有水平. 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爭論. 為這麽個不必要的事都要撒謊, 他的可信度到底在哪裏? 什麽事不會撒謊?
2.4 閻顏的結果一樣。
這是更離譜的事. 文章都擺在那,白紙黑字閻潤濤把他自己第七跨膜區的螺旋圖跟顏寧整個蛋白的晶體結構(12個跨膜區)擺在一塊硬說這兩個圖是一樣的. 當然這不影響那些無條件支持他的閻粉take his word as the bible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666/201907/7515.html
他不斷質疑顏寧2014圖5怎麽來的. 我在給Nature的Comment 裏也寫清楚了. 顏寧的圖5有兩個組成部分.
1. 眾多前人的研究已經讓該圖的基本構架成了圈內路人皆知的背景知識.
2. 顏寧關於蛋白開合,外門內門的敘述閻潤濤的文章裏根本沒有. 尤其內門在閻潤濤的蛋白裏都沒有,怎麽可能跟閻潤濤的一樣 ?
還有那神秘的生化實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都告訴他小顏2012一文用了生化實驗證明了ICH的獨特地位。我也寫了專文論述。 他就是裝著看不見。
還有是否可以通過晶體理解構象機理的問題也是解釋清楚很多遍的: 1953年DNA晶體結構就揭開了DNA複製的機理。 一個蛋白的不同構象各種姿勢擺拍更能確定蛋白在分子結構上的運動與變化. 閻潤濤老板也是承認晶體的必要性的
2.5 閻潤濤拿他過世的老師當槍使。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 老閻還會拿他過世的老板當槍使。他說顏寧2012年時不公布機理, 到了2014年才“敢”公布,是因為他老板2012年過世了。 這陰謀論的想象力也太高了! 顏寧2010年的一文就有另一個MFS蛋白的文章裏就畫了這麽個機理圖。 Iancu是2013年畫的糖蛋白的機理圖,難道也是怕活著的老閻老板?
意淫的話, 小大小鬧小資就算了。 拿過世老板當槍, 為人不齒!!!
後記.
本來一直猶豫是不是要把話說得這麽清楚. 但是看到
1. 閻潤濤誹謗顏寧剽竊
2. 拿自己過世的老板當槍使.
忍無可忍. 必須發一篇重話以正視聽.
文獻:
Barnett An Explanation of the Asymmetric Binding of Sugars to the Human Erythrocyte Sugar-Transport Systems; Biochem. J. (1973) 135, 539-541
Hall and Maloney, (2001) Transmembrane Segment 11 of UhpT, the Sugar Phosphate Carrier of Escherichia coli, Is an a-Helix That Carries Determinants of
Substrate Selectivity, J. Biol Chem Vol. 276, No. 27, Issue of July 6, pp. 25107–25113, 2001
Iancu, C. V., Zamoon, J., Woo, S. B., Aleshin, A. & Choe, J. Y. Crystal structure of a
glucose/H1 symporter and its mechanismof a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0,
17862–17867 (2013).
Law et al., 2008 Ins and Outs of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Antiporters Annu Rev Microbiol. 2008 ; 62: 289–305.
Madeja, et la.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MFS D-glucose transporters PNAS 2014 111 (7) E719-E727
Mueckler M, Makepeace C (2009) Model of the exofacial substrate-binding site andhelical folding of the human Glut1 glucose transporter based on scanning mutagenesis. Biochemistry 48(25):5934–5942.
Mueckler和其他人的有關文獻都在2009的引文26-36裏。
Selvam et al. 2019 Molecular Basis of the Glucos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Plants ACS Cent. Sci. 2019, 5, 1085−1096
Yan, R.-T., and Maloney, P. C. (1995)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2,
5973–5976
他的早期論文是在他老板指導下出來的,可惜他的不敬業讓他有了運氣也變的沒用就是因為他個人不行。
潤濤閻大鬧文學城讓他自己的無知暴露的一覽無餘。
不是本行的,這麽短時間看了這麽多paper,又有自己的理解。 真不錯!
關於“他不斷質疑顏寧2014圖5怎麽來的”/ ...1.眾多前人的研究已經讓該圖的基本構架成了圈內路人皆知的背景和知識” 到也有些話想說,角度有所不同,剛發了一帖。
謝謝!
Thanks you so much for letting me know again. You probably have mentioned it before, didn't mean to ignore it. I will read it to see where it best fits in.
Looked at Mueckler's description without referencing any original paper: " Considerable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ggest that a glucose molecule enters a cell in four steps. First.... ". An illustration depicted the four steps in the paper and yan 93 paper showed two of the steps for conformation changes with residuals (C265, and no one else showed AAM this way) instead of domains.
How Cells Absorb Glucose by Gustav E. Lienhard, Jan W. Slot, David E. James and Mike M. Mueckler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66, No. 1 (JANUARY 1992), pp. 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