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

人生境遇不可選擇,心態可以選擇
個人資料
正文

讀懂顏三篇的基礎(一)--什麽叫機理

(2019-07-31 19:02:55) 下一個

機理這兩個字簡單, 但是內容很廣很深, 需要無數科學家長年的努力解決,甚至是幾代人的辛勤工作的結果。  葡萄糖轉運機理就是這樣。 這個機理大致可以簡化為兩個問題:

一。 為什麽“隻”轉運葡萄糖? (注:為敘述簡單, 這裏用詞不夠準確)

二。怎麽轉運?

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問題。  可以理解不同的元件組合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 就像豐田汽車既可以裝Michelin的輪子, 也可以裝Goodyear的輪子。  本田也可以裝這兩種輪子。  不是說兩者完全沒有交集, 但是至少現在的研究還沒有深入到這個程度。

一,  為什麽“隻”轉運葡萄糖?

科學地講,就是轉運蛋白的底物特異性。 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 蛋白質需要在特定的位置有特定的氨基酸。 這些位點一般比較“保守”--即功能相似但不同的蛋白基本都有這些或者性質類似的氨基酸。  2009年Meuckler對GLUT1的研究就總結了這個糖蛋白的結合位點。 大部分在顏2012與2015都得到了證實(見下表), 但也有被晶體結構“否定”或 質疑的,這反映了大家某些地方還在“摸象“和科學進步中的不確定性。再下麵的課題有兩個。 1。為什麽這些氨基酸決定了蛋白的特異性? 第二個問題是蛋白質與葡萄糖結合後如何發動轉運。 現在給讀者留一個小題目:為什麽這個表裏沒有顏2014?

二 轉運蛋白是怎麽轉運的

上述的底物結合位點並非轉運蛋白特有,其他的蛋白特別是各種酶最先研究的就是底物的結合位點。  然而, 轉運的機製是轉運蛋白所特有, 也是閻顏之爭的焦點。但不是葡萄糖轉運蛋白所特有。 比如MFS超家族的蛋白轉運的基本原理上是差不多的。  

轉運蛋白這個領域公認的基本模型就是1966的經典模型。  這個模型給轉運機理的基本描述: 蛋白麵向細胞外--〉蛋白抓住底物--〉蛋白麵向細胞內--〉底物釋放到細胞內--〉蛋白麵向細胞外, 如此循環反複。 蛋白輪流地麵向細胞外與細胞內,所以叫Alternating Access Model.

下麵的工作有兩個:

(1)。為這個基本模型提供證據, 於此同時,很可能排出其他模型。

(2)。提出更細節的工作原理,搞清楚轉運蛋白是如何循環反複的?

這兩項工作其實是交織在一起的。下麵具體談第二個問題:蛋白是如何從衝外變成衝裏循環反複的?

如下圖所示, Forrest 在2011年綜述總結了兩個。  一種是Rocker Switch. 就是蛋白質的藍綠兩扇門一開一合, 實現對外對內的輪流。  這一模型的要點是葡萄糖在蛋白裏的結合位點在“緯度”上是不動的。 

另一種是Gated Pore. 注意這個模型雖然與Channel有點象但是是一次一個的”thin channel”.  Alternating Access通過外門與內門的輪流開關實現。  第三種機理是蛋白某一部分變形做 “搬運工”。 這一機製沒有被Forrest總結。

而Rocker Switch與 Gated Pore 並不是完全互斥的。 LeuT似乎就顯示了兩者的特質。  而Glut1-4 似乎也既有rocker switch 也有gating pore的機製。   “轉運機理”這個詞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  科學家用模型來簡化現實的複雜性, 使得複雜的現實更容易被人理解, 但是不能說模型就能代表現實。  我想這也許是顏寧不提Rocker Switch與Gating Pore的原因吧,以免落了窠臼。 比如Glut 裏的ICH這個門閂就在兩個機製裏不存在。

科學的進步是從粗淺到深入,從模糊到清晰慢慢地進步的。 1966 經典根據動力學的研究有了很粗糙的模型, 逐漸進步到用rocker switch 與gating  pore等解釋Alternating  Access.  現在又多了門閂。 並且由於有了晶體結構清晰的擺拍,對機理的解釋到達了一個一個氨基酸如何互相作用的細致程度,是生化實驗無法做到的。    而這隻是機理的一個側麵。 另一個側麵是symporter, unitporter, antiporter coupling的區別。  “葡萄糖轉運機理的發現”是個萬裏長征的大工程,很難歸功於一個人的功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