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

人生境遇不可選擇,心態可以選擇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大學錄取問題的本質

(2016-01-21 14:52:29) 下一個

Disclaimers:
1。文中說老中是指部分老中,比如就不包括論壇中的某些id,為說話方便,簡稱老中。
2。說的老中的某些行為特質,某些老外也有(特別是老尤),但老中老尤突出些。

一,大學錄取的本質,特別是美國大學錄取,本來就是是通過分數,申請書,推薦信等等,察看學生的特質,錄取合適的人才。所謂合適,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標準定的。大學需要:
1。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究(學術帶頭人類型)
2。會搞人際關係的領導人才。
3。熱衷貢獻的服務型人才。
4。多才多藝的通才。
當然也有其他考慮的所謂“標準”。

人的精力有限,一個學生通常不會樣樣都拔尖。大學就需要綜合考量。 你說可以加權平均算分數,問題是權重也是主觀概念,對領導才能與社區服務的打分也都絕對是主觀。 所以,主觀因素無法回避,大學錄取無法完全量化。

二,出於曆史原因,老中大致有以下的特質。

1。把大學排名看得特重,大學本身的具體特質和學生本身的特質看得較輕。把學校和學生的搭配看得較輕。在老中眼裏大致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而且好的是所有人都認為好,差的所有人都認為差。

2。特別喜歡絕對標準,最後一個分數搞定。 有絕對標準,十幾年如一日,一直朝這個目標前進,其實是比較省心的。但是,西方的教育的確更重視人的綜合素質,把大學看成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如此,西方傳統的學生比較有diversity,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目標,不都去追那幾個名校。

三。一 和 二 結合起來說就產生了矛盾:美國大學本來可以通過幾項數據,大致可以看出學生的誌向以及是否合適在這裏學習生活。 本來質量提高,數量也會相應提高,所以數據能反映更多的質量。 老中的問題在於紮堆,訌搶(象澳洲奶粉),看著“錄取標準“的紅旗的方向,前進前進前進,把教育搞成了刷數據,競爭殘酷的刷數據。 所以量化的東西容易突出。但因刷數據提高了,數據反映的質量就下降了。  所以大學就隻好把數據看得更淡些,通過更能反映特質的東西來反映。比如申請材料中對consistency的要求就是針對刷數據的對策。

老中這種跟風的風氣造成的危害還不止這些,很多事情都是因如此的訌搶把本來不是稀缺的資源變得很稀缺。 說到diversity, 小中本身就該diversify一些,熱衷於啥項目的都有,啥職業的都有,啥學校的都有。 哈佛不再是被訌搶的對象,就不再那麽稀缺,也就不那麽難進了。

哈佛不是絕對好的學校,適合你的未必是哈佛。

最後我還要再說一句,從統計來講:即使藤校出來的學生賺的更多,更有貢獻,對於同一個人或同一撥人,藤校(相對其他學校)未必能讓你賺得更多,對社會更有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