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比如,在網上有時讀到網友談到自己的小學或中學的老師, 很快有人響應, 說誰誰怎麽怎麽, 但凡這類學校, 必然是較好的或較好區域的學校, 例子上海徐匯區的54中黎明中學中國中學, 哪怕是虹橋民辦中學, 都會有這種現象發生。為什麽? 這些學校在上海實在是屬於比較不好的中學, 可地段好啊, 附近住的人“檔次”較高, 或幹部級別高或資本家高級職員等等, 血統工人數量不是很多。
而我說到的浜南的無論中小學, 基本就不會有什麽人響應說“噢, 我記得那個譚草包”啥的, 為什麽? 譚草包的學生們, 可能0.001%在美國。
江西某縣某公社的上海知青, 是以原在上海徐匯區住處來分配的, 斜土漕北兩個街道的幾十名知青, 如今在國外一隻手也用不完, 而湖南天平街道, 雙手加雙腳, 手指加腳趾還不夠數得過每個街道在海外的插友數目。
有人說高安路小學的那幾年畢業生, 恐怕在香港及海外的, 比在上海的還多。
我問過一位學社會學的哥兒們, 這是不是也可以作為社會學的一種研究現象? 尤其是知青類, 原家住何處父母職業現居哪裏從事啥職業情況如何, 等等, 跟蹤調查, 看地域對現狀的影響,他的回答好像就說是叫“mobility", 記得不準, 哪位幫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