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中學的助學金
(2015-06-29 18:58:42)
下一個
早就說過,我成長於工人新村,往來同學朋友居多是出身於老工人家庭的。
雖然小學就讀的江南新村小學, 差不多100%是江南造船廠的子弟, 但就是記得小學生好像是沒有助學金的,減免學費是有的, 那些高級技術工人,也就是月薪過百的,子女一般都多,有的甚至七個八個,但這種人家,小孩的年齡也拉得較開,大的做媽媽了,小弟弟和外甥搶姐姐的奶吃的現象都有, 我還見過一小子出來給小朋友說“昨日阿拉爺括了阿拉外甥一記耳光,因為我外甥打我”,為啥? 外甥比他大一歲。
不說這事,這類人家就不會有1四五個孩子同時上學的了,所以。老頭子的學費壓力相對小些,所以申請減免的機會小了些。
到了中學,同學還大多是附近的幾個工人新村的,日暉新村東安新村等以及三家裏平陰橋等棚戶區的,還主要是工人子弟,但是這些棚戶區的就未必是技術工人了, 服務性行業啦輔助工啦啥的,收入較低,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時的人民助學金的發放分為三種,一二三等,一等10元5毛,二等7元5毛,三等4元, 不給錢,讓學生在學校吃飯,一等吃早午晚三頓,二等吃午飯和晚飯,三等就隻吃午飯了1, 我想這麽做的原因是要保證領取助學金的學生的基本營養,若是把錢發下去拿回家,誰知道家長會不會挪用呀。
那麽什麽樣的人可以領得到這個助學金呢? 人均收入。
舉兩個例子,全是實實在在真真實實我從小一起撒尿和泥巴玩長大的發小,不過上海不用這個詞兒,我也忘了是怎麽講的。
一位,其父是江南廠一個小職員,因為是從工人轉過來的,所以工資較高90幾塊,五個孩子老婆沒工作,日子不好但不算壞,人均13-14塊。因為小學大概真的是沒有助學金吧,所以沒這事。剛上中學,他有最少的助學金, 每天在學校吃頓午飯,但還是在初一下學期時,老爸過世了,他實在太小,無法頂替進廠當工人, 老媽一臨時工的名義進了江南廠,把正式工作的位置留給了我的同學(後來的情況不知咋變得廠方不認賬了),老媽既是臨時工,單位救濟的每月人均補足12.50的政策就無法享受了,臨時工的30幾塊,完全無法養活五個孩子,隻能接受街道的社會救濟, 每人每月補足8.50元,和單位救濟差了4隻羊。這麽一來, 我的同學就毫無問題地享受了最高助學金, 每天一大早趕學校吃早飯,下午放學留在學校做作業, 打球玩,等食堂開晚飯, 飯後才回家。這個助學金,不會影響家裏的社會救濟, 也算是小小的增加了一點收入吧。
另一位,其父是江南廠最早的8級工之一,電焊工,調去了求精船廠,他老爸走的早,我同學是老大才四年級,完全不可能有子女頂替一說,那麽老媽直接頂替求精船廠做了正式工,好處就在這,正式工,不管工資多低,一律給予單位救濟補足每人每月12.50了,那麽,該同學就不能享受一等甚至二等助學金了,隻能每天在學校吃頓午飯的三等助學金了。這位8級工的兒子, 如果其父尚在人間, 每月130多塊的工資,養活一家老婆孩子7口人,人均1接近20元,那是什麽助學金也不可能了。
其他那些月入過百的七級工七級半八級工,隻要不是生了十個八個孩子, 恐怕很難得到助學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