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神州遍地高爐 得不償失(轉載的官方文章)

(2014-10-19 16:30:14) 下一個
  1958年是新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大躍進”之年,大煉鋼鐵是這年“大躍進”運動的顯著的特征。1958年的全民大煉鋼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成為1959年至1961年國民經濟遭受嚴重困難的直接誘因。
      “為實現一○七○萬噸鋼而奮鬥”
      1957年,我國的鋼產量為535萬噸,由於“大躍進”的發動和人民群眾生產熱情的高漲,人們的頭腦開始不冷靜了,趕超英國的時間一再被縮短,1958年鋼鐵產量的指標不斷被拔高。
      1958年1月24日,國家經委擬定的1958年經濟計劃(草案)提出,1958年全國鋼產量計劃為624.8萬噸,比1957年增長19.2%。這個計劃得到了這年2月召開的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的批準。
      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於成都召開的工作會議上,國家經委黨組報送了《關於1958年計劃和預算第二本賬的意見》,將1958年鋼產量指標提高為700萬噸,比上年增長35.5%。會議期間,冶金工業部負責人提出,鋼鐵工業苦戰三年,超過“二五”計劃指標,到1962年達到1500萬噸到1700萬噸,是有把握的,2000萬噸是可以爭取的。這個設想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4月14日,國家經委匯總各地上報的當年鋼鐵產量計劃指標後,向中共中央報告說,1958年的鋼鐵產量有了兩本賬,第一本賬是624萬噸,第二本賬是711萬噸。這個第二本賬與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通過的指標相比,增加了87萬噸,增長了14%。
      4月下旬,毛澤東找冶金工業部黨組幾位負責人談話,了解鋼鐵生產情況。毛澤東在談話中說,你們不要害怕鋼鐵生產多了沒有地方放。他還風趣地說,可以放到我的院子裏嘛!又說,1956年投資多了一些,工業生產快了一些,就有人害怕,慌慌忙忙出來反冒進。舊的平衡總是要在發展中被打破的,然後,又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平衡,這是馬克思主義。反冒進就是不懂這個辯證法。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現在才生產幾萬噸鋼,太可憐了,工業不發達就要受帝國主義欺負。當時冶金工業部負責人就表示,1958年的鋼產量肯定可能超過624萬噸,達到700萬噸,最多可能達到800萬噸。
      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多次講到超英趕美的問題,並提出了“七年趕上英國,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趕上美國”的設想。國家經委提交會議討論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二本賬提出:1962年的鋼產量指標,第一方案為2500萬噸,同1956年八大一次會議的建議數1050萬噸至1200萬噸比較,增加108%—138%;第二方案3000萬噸,同八大一次會議的建議數比較,增加150%—186%。會議期間,冶金工業部提出,1959年的鋼產量達到1200萬噸以上,1962年達到3000萬噸以上,1967年達到7000萬噸以上,1972年達到1.2億噸以上,是完全有把握的。也就是說,五年可以超過英國,15年趕上美國。該部負責人在大會的發言中說,鋼產量15年趕上美國的預計“沒有什麽浪漫主義的成分,這種預計,是地道的現實主義的”。因為1962年達到產鋼3000萬噸的指標,是根據正在建設、將要建設的鋼鐵廠的具體進度計算出來的,“這種計算既沒有‘憑空估計’的成分,而又比較充分地考慮到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因而與其說它是先進的奮鬥目標,倒不如說它還是帶有多少保守性質的指標”。發言還說,鋼產量經過5年肯定可以躍進到3000萬噸,在此基礎上再經過5年躍進到7000萬噸,然後又過5年躍進到1.2億噸就比較容易了,因此,鋼鐵工業15年趕上美國是一個現實主義的目標。“如果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那麽我們可以設想:1962年鋼的水平達到3500萬—4000萬噸,從而趕上美國的時間將要更快一些。”
      八大二次會議後,由於超英趕美的時間一再被提前,於是各項計劃指標不斷被拔高。1958年5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將當年的鋼產量指標由八大二次會議確定的711萬噸提高為800萬噸到850萬噸。這是1958年鋼產量計劃的第三本賬。
      6月7日,冶金工業部向中共中央報送了《1962年主要冶金產品生產規劃》,其中預計1958年鋼產量為820萬噸,1962年為6000萬噸。
      這些材料進一步增加了毛澤東超英趕美的信心。6月22日,他在冶金工業部的報告上親筆批示道:“隻要1962年達到6000萬噸鋼,超過美國就不難了。必須力爭在鋼的產量上在1959年達到2500萬噸,首先超過英國。”這樣,趕超英國的計劃大大提前,由原定的15年變成了2年。而1957年全國的鋼產量隻有535萬噸,如果1959年要達到2500萬噸,等於要增加將近5倍,1958年的820萬噸鋼產量顯然低了。
    6月12日,國家經委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地方冶金工業的躍進指標,已經大大超過“二五”計劃第二本賬。計劃今年興建小高爐12694座,大部分年內可投入生產,地方鐵產量今年可達440萬噸,比去年增長7.9倍;興建轉爐220座,電爐43座,地方鋼產量今年可達200萬噸,比去年增長2.5倍。根據地方冶金工業的飛躍發展,估計明年全國鋼鐵產量可以比今年預計完成數翻一番。
      6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劉少奇聽取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委主任薄一波關於1958年計劃執行情況和1959年設想的匯報。在談到鋼鐵生產時,薄一波說,預計今年鋼產量將達到900萬噸,初步安排,明年計劃為2000萬噸或2000萬噸以上。
      毛澤東沒有參加6月17日的政治局會議。第二天晚上,他將全體政治局常委及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廖魯言、黃克誠、王鶴壽等人找來談話。談到鋼鐵生產時,毛澤東表示讚成提高鋼指標。會議經過研究,決定將1958年鋼產量的預計完成數改為1000萬噸,1959年的鋼產量指標改為2500萬噸。在談話的過程中,毛澤東對薄一波說:現在農業已經有了辦法了,叫做“以糧為綱,全麵發展”,你工業怎麽辦?薄一波回答說:工業就“以鋼為綱,帶動一切”吧!毛澤東說:對,就按這麽辦。毛澤東還問冶金工業部部長王鶴壽:去年是530萬(按: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為什麽不能翻一番?王鶴壽說,好吧!布置一下看。後來毛澤東說,開始是600萬噸,第二本賬是700萬噸,第三本賬是800萬噸,爭取900萬噸。我說你索性翻一番,那麽拖拖拉拉幹什麽?王鶴壽同誌就很有勁,布置了。王鶴壽“布置”的結果,決定1958年鋼產量比1957年翻一翻,完成1070萬噸。這就是這年著名的“為實現一○七○萬噸鋼而奮鬥”口號的最初由來。
      這次會議後,薄一波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和會議精神,重新寫成了一份《匯報提要》,並於20日報送給毛澤東。《匯報提要》提出:1959年我國國民經濟將比今年有一個更大的躍進,經過三年苦戰,我國可以在鋼鐵和其他主要產品產量方麵趕上和超過英國,基本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農業方麵將實現水利化,達到“四、五、八”的要求。對1959年的工業生產,估算工業總產值將比上年增長60%—70%,鋼達到2500萬噸,比1958年增加1500萬噸,基本建設投資將增加一倍,達到450億元,社會購買力、外貿出口額也將有很大的增長。這是初步很不成熟的方案,待研究後再提交中央8月會議討論。6月22日,毛澤東對薄一波的《匯報提要》作了批示:“此件印發軍委會議各同誌。趕超英國,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隻需要兩年到三年,兩年是可能的。這裏主要是鋼。隻要1959年達到2500萬噸,我們就在鋼的產量上超過英國了。”毛澤東在批發這個報告時,還特地將題目改為《兩年超過英國(向政治局的報告)》。
      7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王樸”的文章《以鋼為綱》,公開提出了“以鋼為綱”的口號,並且認為“鋼是連接著整個工業的一條綱,它的發展速度,決定著整個工業化的速度,決定著整個農業現代化的速度,決定著整個技術革命的速度”,要求各級黨委、特別是第一書記,切實把鋼這條綱抓起來。
      同一天,薄一波在《紅旗》雜誌上發表題為《打破辦工業的神秘觀點》的文章,認為辦工業必須打破“大(大工業)、高(高標準)、國(國家集中辦)”這些神秘觀點,進行工業建設方法上的大革命,實行全黨辦工業、各級辦工業、全民辦工業。這對於工業飛躍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文章說:“今年我國的鋼產量,預計可以超過1000萬噸,明年估計可能超過2000萬噸。由此看來,我國在鋼鐵和其他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麵趕過英國的時間,比不久前的設想,還可以大為縮短”。
      7月5日,劉少奇在石景山發電廠同工人座談時說,現在趕上英國不是十幾年,二三年就行了,明年後年要超過英國。這不是假的。鋼鐵、煤炭明年可以超過,電要慢點。國家大有希望,大有前途,超過英美就變成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8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土洋並舉是加速發展鋼鐵工業的捷徑》。社論說,最近一兩個月來,全國各省市先後召開了地方工業會議或鋼鐵工業會議,打掉了對鋼鐵工業的神秘思想,確立了鋼鐵工業的“元帥”地位,訂出了發展鋼鐵工業的躍進規劃和措施,吹起了全黨全民向鋼鐵工業大進軍的號角。一個以鋼為綱,帶動工業全麵發展的工業建設的新高潮已經形成。轉爐高爐遍地開花,鋼水鐵水到處奔流的日子,即將到來。要在一年內建成200座中小型轉爐,增加1000萬噸鋼,以及要在一年內建成13000多座中小型高爐,增加2000萬噸鐵的計劃,不僅可以百分之百地完成,而且將大大超過。
      社論認為,我國鋼鐵產量之所以能夠實現“百分之百甚至更高的比例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麵的根據:一是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煉鐵需要大量的煤,而在我國2000多個縣中,就有1500多個縣有煤;二是鋼鐵的原料——鐵礦石,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探明的鐵礦儲量已達56億噸。加上有黨的領導和6億人民,這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一項頭等重要的任務”
      到這年的7月,全國的鋼產量總共才380多萬噸,其中7月份為70萬噸,也就是說,剩餘的五個月時間,必須完成近700萬噸的任務。這個產量顯然是靠正規的鋼鐵企業按常規生產無法完成的,於是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老辦法——發動群眾,組織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群眾運動。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主要討論1959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當前的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及農村工作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討論鋼鐵生產和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問題。
      據薄一波回憶:“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開會的頭幾天,大家分析了6月19日以後鋼鐵生產未見起色的原因:第一,從部到相當多的工廠,根據南寧會議後下達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的要求,把注意力都放到編計劃(五年計劃和明年計劃)方麵去了,部長、副部長都在外麵參加各協作區的計劃會議,忽視了抓生產;第二,由於小高爐生產不穩定,農民工不熟練和大批工廠領導關係改變(5月29日閉幕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要求,到6月15日24時止,大批中央部直屬廠轉交地方領導),主管部門和地方忙於辦交接手續,生鐵調度不靈;第三,鋼鐵冶煉需要的設備供應不上,6月間安排生產的一批冶煉設備,有的被計劃外的東西衝掉了,有的還沒有安排落實。”
      毛澤東聽取鋼鐵生產情況的匯報之後,打電話給陳雲作了八點指示:(一)國家經委主要抓生產;(二)原材料調配要服從國家計劃,分配鋼材既要照顧重點,又要照顧農民的需要;(三)抓緊冶煉設備的生產和安裝;(四)機械廠收到鋼材後,第一是用來製造煉鋼煉鐵軋鋼的設備;(五)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每星期抓一次鋼鐵生產;(六)加大保險係數,冶金部直屬鋼鐵廠今年增加50萬噸鋼的新任務(按:1958年鋼產量的實際指標是1150萬噸);(七)要有鐵的紀律,沒有完成生產和調撥計劃的,分別情況給予警告、記過(小過、中過、大過)、撤職留任、留黨察看、撤職、開除黨籍的處分;(八)立即把各省、市、自治區黨委主管工業的書記(後簡稱工業書記)找來北戴河,開一次工業書記會議。
      8月21日,陳雲向全體與會人員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陳雲在傳達時還說:我們今年要生產1100萬噸鋼,已經傳到國外去了。這時,鄧小平插話說:給赫魯曉夫打了保票的。陳雲接著說:7月31日到8月3日赫魯曉夫來華訪問期間,毛主席跟赫魯曉夫講,我們今年生產鋼1070萬噸,明年是2500萬到3000萬噸。赫魯曉夫不大相信,說中國的同誌提出來的計劃大概我們相信可以完成,究竟具體情況怎麽樣,他不問,那是很大的懷疑。赫魯曉夫那天簽公報的時候,他的總顧問,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華蘇聯專家總顧問阿爾希波夫跟赫魯曉夫一起來了。我跟他講,我們明年的(鋼產量)計劃完成得了完成不了?他不回答,笑一下,說很大的計劃,偉大的計劃,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九十也是很好的。他是沒有信心的。陳雲“介紹的阿爾希波夫這幾句話,曾引起大家的憤慨”。
      北戴河會議期間,毛澤東多次談到鋼鐵生產問題。在開幕當天的講話中,他講了鋼鐵生產。他說,鋼由1957年的530萬噸翻一番,達到1100萬噸,有完不成的危險,中心問題是搞鐵,現在都打了電話,發動了,可是還要抓緊些,要回電話,要保證。
      8月19日,毛澤東召集7個協作區主任開會說,我們一定要在三年、五年、七年之內,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大工業國。為了這個目的,必須集中力量把大工業搞起來,抓主要的東西,對次要的東西,力量不足整掉一些。鋼鐵誰搞誰不搞,要服從決定。要下緊急命令,把鐵交出來,不許分散。大、中鋼廠的計劃必須完成,爭取超額完成。鋼要拚命完成,鐵少一點可以,也要爭取完成。
      8月21日,他又在協作區主任會議上說,1100萬噸鐵,必須完成。經過三令五申,仍完不成任務,或者有鐵拿不出來者,對搞分散主義的,就要執行紀律。我看1100萬噸有完不成的危險。有些人不懂得,不完成1100萬噸,是關係到全國人民利益的大事。要拚命幹,“拚命幹”三個字下麵要加著重號。
      8月30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又說,有個文件講,明年是決定性的一年,這句話講得好。糧食再翻一番,鋼要搞到2500萬到2700萬噸,爭取3000萬噸。這是一場大仗,這一仗是沒有休息的,機器不能休息。6月19日出了題目,但沒有具體措施,大家都抓計劃去了。從8月21日起,還有19個星期,133天,一天不多,一天不少,現在又過了10天,相當危險。要緊急動員,能否完成,我有懷疑,我是“觀潮派”,明年1月1日能不能搞到,我總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如果沒有搞到,一是題目出錯了,二是工作沒有抓緊。今年1100萬噸鋼,到底紮實不紮實,我是懷疑的,拿到手才算數。“鋼鐵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明年爭取3000萬噸。
    在北戴河會議期間,根據毛澤東的指示,8月25日至31日在北戴河召開全國工業書記會議,專題討論怎樣完成1958年的鋼鐵生產任務問題。會議由薄一波主持,李富春作報告,陳雲到會作了兩次講話。陳雲在講話中提出,要依靠黨委,發動群眾搞“土爐子”,說“土爐子”在中國的命運還有一個時期。薄一波在總結發言中,提出“緊急行動起來,為完成以1150萬噸鋼為綱的工業生產躍進計劃而鬥爭”的口號,並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對土爐子要有信心,不能泄氣。即使在一百個土爐子中,隻有一個出鐵,那就很好,就算是插上了紅旗,其餘九十九個都應當向它學習。”30日下午,主要鋼鐵產區的工業書記和鞍鋼、武鋼、太鋼等幾個大廠的黨委書記們,在薄一波的帶領下來到毛澤東的住處,一個一個向他當麵擔保完成鋼鐵生產任務。“盡管不少同誌慷慨激昂,保證完成任務,但毛主席還是不放心,因為隻剩下4個月,時間太緊迫,他念了一句古詩:‘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北戴河會議經過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今年宏偉目標,為生產一千零七十萬噸鋼而奮鬥》的會議公報。公報指出:工業的生產和建設必須首先保證重點。工業的中心問題是鋼鐵的生產和機械的生產,而機械生產的發展又決定於鋼鐵生產的發展。根據當前全國人民對於鋼鐵的巨大需要和對於鋼鐵生產的巨大努力,根據鋼鐵冶煉設備正在逐月增加和迅速投入生產的情況,鋼鐵生產的飛躍發展是必要的和可能的。按照今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所通過的1958年國民經濟計劃,今年鋼產量是620萬噸,比去年增產85萬噸,這個數字早已顯得不夠了。今年5月底,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建議把今年的鋼產量增加到800萬噸至850萬噸。現在看來,這個數字仍然嫌低。會議經過討論,決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為在1958年生產1070萬噸鋼,即比1957年的產量535萬噸增加一倍而奮鬥。
      北戴河會議確定的1958年鋼產量是1150萬噸,但會議公報寫的是1070萬噸,據薄一波說,這個數字是他提議寫上的。薄一波後來說:“當時,我對‘一○七○’的任務,已經有些信心不足了。由於考慮到此事已經捅到國外去了,毛主席又強調一噸不能少,我風格不高,也就不便說出自己的懷疑。8月30日下午在毛主席那裏,看到大家都說能夠完成,我就向毛主席建議,把‘一○七○’寫到公報上。毛主席表示讚成。我馬上拿起電話,通知起草公報的胡喬木同誌,說毛主席講了,把‘一○七○’寫到公報上。結果,後來發表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公報就寫了這樣一句:‘會議經過討論,決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為在1958年生產1070萬噸鋼,即比1957年產量535萬噸增加一倍而奮鬥。’”
      北戴河會議一結束,各地聞風而動,立即采取措施,大辦鋼鐵。河北省委召開了地(市)委電話會議,要求各地委、縣委第一書記都要親自掛帥,親臨鋼鐵生產前線,地委、縣委都要組織鋼鐵指揮部。山西從省到地(市)、縣各級黨委都成立了鋼鐵辦公室,並組織了800多人的工作團和技術指導團,“到各地總結已有的生產和建設經驗,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潛力,實行以土為主,土洋並舉的方針”。內蒙古自治區提出要通過抓生產、抓原料、抓設備、抓技術、抓運輸,到年底完成15萬噸鋼和25萬噸鐵的生產計劃。山東省委要求各級黨委把鋼鐵生產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同時,除了大量普遍地加速各種型號煉鐵爐的興建以外,還要抓緊濟南鋼鐵廠的興建工作。江蘇省委召開電話會議,要求各地開展鋼鐵高產競賽,一斤不少、一台不少、一立方米不少地完成鋼鐵生產、冶煉設備製造和小高爐基建任務,力爭提前一個月完成全年鋼鐵生產計劃。中共河南省委決定從省委書記到每個省委常委,都要抓鋼鐵生產,要參加鋼鐵試驗田。湖北省委要求全省立即動員百萬大軍辦鋼鐵,黨委第一書記必須切實掛帥,親自搞鋼鐵“試驗爐”,加強具體領導。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委員會聯合舉辦了“動員全省人民向鋼鐵大進軍”廣播大會,要求盡一切可能把今後四個月的鋼鐵生產任務大部分提前在9、10月份完成。江西省委決定在9月份完成2萬到2.5萬個新爐子的建設任務,保證爐爐出鐵,生產正常,日產生鐵達到1萬噸。
      9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立即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翻一番的偉大任務》的社論,指出:“最近舉行的我們黨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為了適應我國農業大躍進的新形勢,為了高速度地發展我國工業,我國今年鋼的生產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說從去年的535萬噸躍增至1070噸。這是一個有曆史意義的振奮人心的偉大號召。全力保證實現鋼產翻一番,是全黨全民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
      9月5日,《人民日報》又發表社論,強調要“全力保證鋼鐵生產”。社論指出:要保證1070萬噸鋼,必須具有停車讓路,首先為鋼的全局觀點。當鋼鐵工業的發展與其他工業的發展,在設備、材料、動力、人力等方麵發生矛盾的時候,其他工業應該主動放棄或降低自己的要求,讓路給鋼鐵工業先行。
      9月8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話,他指出:鑒於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對工業的越來越大的壓力,還鑒於農業生產和農村工作方麵已經有了比較穩固的基礎和比較成熟的經驗,我們的領導工作的重心需要適時地從農業和農村工作方麵轉移到工業建設方麵來。中央和省一級的領導機關,必須一手抓工業,一手抓農業,而從現在開始,要把重點放在工業方麵。在工業方麵,必須首先抓緊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因為這是實現我國工業化、農業機械化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基礎。
      北戴河會議後,中共中央對鋼鐵生產抓得很緊,多次召開電話會議,一再強調1070萬噸鋼的任務隻能多不能少。在9月4日的電話會議上,譚震林在傳達毛澤東的指示時說:主席提出,明年糧食再翻一番,又提出今年1100萬噸鐵一噸也不能少,少了就是失敗。這個要求一定要完成。這就勢必要逼迫我們又要拿出相當的勞動力去挖鐵礦,去辦小高爐。彭真也說:主席要求在9月15日鋼鐵有一個大躍進,因為9月是要命的一月。
      9月9日,中共中央召開鋼鐵生產電話會議。會議認為,全民辦鋼鐵已經形成高潮,完成北戴河會議規定的指標已經有了保證,但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為解決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中央決定調派一部分人力,其中大學畢業生10000人,大專生5000人,技術幹部1200人,支援鋼鐵工業第一線。會議提出,9月份鋼鐵生產的關鍵是抓生鐵,而且首先要滿足煉鋼需要。會議還決定,以後每星期召開一次電話會議,以便及時掌握鋼鐵生產情況。
      9月2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鋼鐵生產電話會議,根據鋼鐵生產將完不成9月份任務的情況,要求各省、市、自治區要力爭把9月份的鋼鐵任務多完成一些,規定必須在30日以前完成日產鋼6萬噸、鐵10萬噸的指標。
      “鋼鐵元帥升帳”
      北戴河會議後,一個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迅速在全國城鄉興起。與此同時,農業生產上的放“衛星”之風,也蔓延到鋼鐵生產上,各地開始大放鋼鐵生產“衛星”。
      9月17日,《人民日報》報道說,9月15日,河南全省投入45000多座煉鐵爐,動員360萬鋼鐵大軍,出動40.7萬輛各種運輸工具,打了一個日產生鐵18693.92噸的大勝仗。這個數字,比在鋼鐵工業基地遼寧以及吉林、黑龍江三個省當時的生鐵日產量還要高。《人民日報》為此還發表了《祝河南大捷》的社論,要求各地像河南一樣,鼓足幹勁,力爭上遊,緊緊地抓,狠狠地抓,爭取9月份內根本扭轉土高爐生鐵生產不正常的局麵,完成和超額完成9月份的生鐵計劃。
      河南第一個放鋼鐵生產“衛星”的是魯山縣,該縣在這年8月28日率先放了第一顆日產千噸鐵的“衛星”。隨後,魯山又提出要力爭盡快達到日產鐵兩千噸以上的新目標。9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向日產千噸鐵的魯山人民致敬》的社論,稱魯山縣的這一新舉措,“是鋼鐵戰線上的一大喜訊,是土高爐大麵積豐收的衛星。它和農業戰線上的大麵積豐收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在目前來說,有更重要的意義,全國有幾百個有鐵礦資源的縣,如果每個縣都像魯山那樣大麵積豐收,那末,我們每天就可從土高爐拿到十幾萬到幾十萬噸鐵,就可以根本扭轉小高爐出鐵情況仍然不好的局麵。這樣,今年產鋼1070萬噸就有了基本保證”。魯山果然不負眾望,9月28日,再次放出一顆日產生鐵34360噸的大“衛星”。
      9月29日,是全國大放鋼鐵生產“衛星”日,有8個省宣布生鐵日產量突破了萬噸。據10月1日《人民日報》的報道:在29日這天,河南全省參加大煉鋼鐵勞動力達577萬多人,12.8萬多座各種煉鐵爐共產生鐵90784.68噸,產鋼5034.4噸;山東數十萬座各式煉鐵爐從29日零時到30日零時,共產生鐵67390噸;河北全省日產鐵58300噸,日產鋼2328噸;山西發射出日產25700噸生鐵、3900噸鋼的高產“衛星”;湖北省184300多座煉鐵爐共產生鐵16920噸,出現了紅安、鄂城、隨縣、保康、羅田、麻城等6個千噸縣;湖南全省在這一天參加煉鐵的群眾達700萬人,共產生鐵15517噸;江蘇全省產鐵14924.733噸,大部分是小土爐生產出的;四川省生鐵日產量已達到10200噸,鋼的日產量達到5500噸。
      這年放出的最大的鋼鐵生產“衛星”,當屬廣西的環江縣和鹿寨縣。隻有16萬人口的廣西環江縣,10月中旬,除原有6萬固定的鋼鐵野戰軍外,後方又有2.7萬人開赴鋼鐵前線。此外,宜山、河池兩縣也派來一支2.3萬人的野戰軍,帶著工具和車輛馬匹前來支援。10月17日,環江縣宣布:在鋼鐵高產周的第一天——10月15日出產生鐵63321.5噸,另有燒結鐵51808.5噸,生鐵產量躍居全國首位,該縣這一天生產的生鐵,大約等於解放前廣西一個世紀的產量。而且這天產的生鐵,“經過中共環江縣委第一書記洪華和中共河池縣委第一書記於子明及前來參加鋼鐵生產的北京大學、地質學院學生的驗收,證明都是灰口鐵和白口鐵”。
     與環江同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隨後放出了一顆更大的衛星,10月19日,鹿寨宣布:從17日下午2時到18日下午2時的一天時間內,全縣共生產出生鐵207243噸,另產燒結鐵288139噸。這一天的鐵產量,就等於今年國家分配給廣西的全年任務。該縣在10月21日還放出了一顆日產鋼13416噸的煉鋼“衛星”。這兩項分別創下了1958年一個縣生鐵與鋼產量的全國最高紀錄。
      雖然這些鋼鐵“衛星”的真實性令人懷疑,但在這年的鋼鐵生產中,確實出現了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場麵,是一場真正的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9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關鍵在於大搞群眾運動》的社論,強調在當前的鋼鐵生產中,大辦土高爐最能把千百萬群眾的積極性動員起來,最能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效果。因為土高爐沒有任何“依賴性”,完全是土生土長的,隻要自己動手幾天內就可以建造成功,因而能夠使廣大的群眾插進手來,形成一個全民辦鋼鐵的運動,使生鐵生產高速度地發展。
      北戴河會議後,毛澤東視察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等地。9月29日,他回到北京,並同新華社記者談話,他說:此次旅行,看到了人民群眾很大的幹勁,在這個基礎上各項任務都是可以完成的。首先應當完成鋼鐵戰線上的任務。在鋼鐵戰線上,廣大群眾已經發動起來了。但是就全國來說,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企業,對於發動群眾的工作還沒有做好,沒有開群眾大會,沒有將任務、理由和方法,向群眾講得清清楚楚,並在群眾中展開辯論。到現在,我們還有一些同誌不願意在工業方麵搞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他們把在工業戰線上搞群眾運動,說成是“不正規”,貶之為“農村作風”“遊擊習氣”。這顯然是不對的。
      在領導人的推動和宣傳媒體的鼓動下,很快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千軍萬馬煉鋼鐵、土高爐遍地開花的局麵。這年10月中旬,河南全省參加鋼鐵生產的勞動力達640多萬人;廣東投入鋼鐵生產的有460萬人,接近全省勞動力的一半;廣西投入的勞動力達到580萬人,占全自治區總勞動力700萬人的82%。7月底時,全國鋼鐵生產的勞動力隻有幾十萬人,到8月底,增加到幾百萬人,而9月底達到了5000萬人,到10月底增加到6000萬人,而到1958年底,高達9000萬人,加上其他戰線直接或間接支援鋼鐵生產的,全國投入大煉鋼鐵群眾運動的人數超過1億人。當年全國總人口為65994萬人,全社會勞動力為26600萬人,也就是全國超過五分之二的勞動力加入了大煉鋼鐵的行列,當時農村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大煉鋼鐵去了,是名副其實的全民大煉鋼。
      早在北戴河會議之前,一些地方就提出要用小(小轉爐、小平爐)、土(土法煉鋼)、群(群眾運動)的方式,高速發展鋼鐵工業。例如江蘇提出:可以用多種多樣簡陋的辦法來冶煉鋼鐵,可以到處大搞、遍地開花;由於小型冶煉和土法冶煉的技術比較簡單,因此,可以迅速為人民群眾所掌握,立即上馬,立即出鐵出鋼。又如河南要求凡是有鐵礦和礦砂的地區,應組織鄉、社大量興建日產500斤至1000斤鐵的土高爐,它的優點是建爐快,不需要鋼材,技術簡單。7月9日的《人民日報》報道說,此時河南全省已經投入生產的小高爐和土高爐有600多座,煉出了1萬多噸生鐵。這種土高爐一般隻需投資30元左右,10天就能建成,可以日產生鐵500斤到1000斤;半土半洋的簡易小高爐半個月可以建成,每個投資1萬多元,日產生鐵3噸到5噸。
      北戴河會議後,土高爐迅速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這年9月22日,新華社曾對各省、市、自治區已建和在建的土高爐進行過專門的統計:到9月15日止,全國已經投入生產的土高爐有11.6萬多座。進入10月後,小高爐的數量更多了。到10月初,全國土高爐的數量由一個月前的20多萬座猛增到60多萬座。到10月底更是發展到數百萬座。這些小土高爐遍及農村的田間地頭、城市中的車間街道,甚至高等學校的校園裏、各級黨政機關的大院裏,都可以見到土高爐的身影。
      這些土高爐主要用於煉鐵,但大多數地方並無鐵礦石,於是千方百計搜羅各種廢鐵,以至於老百姓家中鐵鍋、鐵鏟、鐵鎖甚至所有鐵器,都當做廢鐵投進了土高爐,燒結成根本不能用的鐵疙瘩。煉鋼煉鐵需要焦炭,煤炭部門提出“兵對兵,將對將,用分散的小煤窯對分散的小高爐”;“哪裏有千噸鐵,哪裏就有萬噸煤”,發動男女老少上山找煤;找不到煤,就伐木拆房燒木炭代替。如此這般之後,各地爭先恐後在大放鋼鐵生產“衛星”,實際上這些土高爐煉出的鋼鐵基本沒有任何使用價值,白白地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958年12月21日,新華社宣布:1958年我國人民奪取1070萬噸鋼的大戰已經告捷。據冶金工業部12月19日為止的統計,今年全國已經生產鋼1073萬噸,比1957年的鋼產量535萬噸增加了一倍掛零。四個月前,在北戴河舉行的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所發出的、要在今年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偉大號召,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戰,現在已經勝利地提前、超額完成了。12月31日,新華社又宣布全年鋼產量達到1100萬噸左右。
     1070萬噸的任務雖然完成了,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1958年完成的1073萬噸鋼中,能夠使用的約為800萬噸,另有300萬噸是不能用的土鋼。耗費那樣多的人力物力,實際上鋼產量隻不過是比1957年增加了200多萬噸。如果不搞這樣的“大躍進”,充分發揮現有鋼鐵企業的潛力和新建的正規鋼鐵企業正常的投產,一年增產鋼200萬噸也是可能的。結果動用了那麽多的勞動力,耗費了那麽多的資源,土法上馬煉出來真正能稱得上是鋼鐵的並無多少,確實是得不償失。
      全民大煉鋼鐵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當時每噸大高爐的生鐵成本,鞍鋼為85.4元,石(景山)鋼為112.6元,國家規定的調撥價為150元。小高爐的成本多數為250元—300元之間,有的高達460元。為鼓勵群眾煉鐵的積極性,國家規定,從1958年9月1日起,小高爐生鐵調撥價提高到200元,虧損部分由國家財政補貼,總共補貼了40億元,超過1958年財政總收入的十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國家提高調撥價格和土鐵質量差,而使煉鋼廠增加的支出和減少的收入。
      1958年“大躍進”對生產力的破壞,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大煉鋼鐵上。為了全力保鋼,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停車讓路,首先為鋼”,時稱“鋼鐵元帥升帳”,也就是要求各部門、各地方必須將鋼鐵生產放在首位。結果,近1億的人民公社社員、機關幹部、學校師生等投入鋼鐵生產中,打亂了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更為嚴重的是由於農村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去煉鋼鐵去了,進行農業生產的多是老弱病殘,使得當年大量的農作物成熟了也不能收回,據估計,當年因此損失的糧食約占應收糧食的15%左右。不但如此,由於缺少勞動力,加之由於放“衛星”造成糧食大增產的假象,竟提出“少種多收”的口號,至使1959年的糧食種植麵積比1958年大幅度減少,造成了1959年起連續多年糧食供應極度緊張。同時,其他部門也因為給“鋼鐵元帥”“停車讓路”,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工業與交通運輸的比例、工業內部各部門間的比例嚴重失調。
      (作者羅平漢係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 熊餘平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