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看完網上那篇說高考與各階層子女關係的文章, 覺得還是想再說說自己的看法。
先說說社會階層的分類。
文革前,有經濟上的“貧富”之分,差別當然沒有現在大,主要是那時的“富”比現在差多了, 但當年的“窮”可真有窮到現在的年輕人想像不到的地步,不過,隻要你能考上大學,一切OK,國家包圓了。但當年有個政治上的“分層”,則是無法逾越的鴻溝了,這兩類“分層”很難和現時類比。
文革後改革開放初期,可能算是最為公平競爭的時候吧,貧富差別不太大,政治歧視沒有了,農民的孩子隻要考進大學,一切也能OK,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考大學可能略有方便但也有限,進了大學後的差別大概就是分配時留大城市的可能性大些,而農村學生還可以通過成績好考研究生的渠道,一樣可在大城市站住腳跟,即便被分配到基層或邊遠地區,上升(當官)的空間甚至比留大城市還多了。
當年和現在,有一項差別不能不提,而這項差別的方向則是30年倒轉了。那時,簡單說77,78,79等年的高考,大學的錄取線是越往下走越低,是和教育資源成正比的,京津滬等大城市沿海發達地區的錄取分數,要高於內地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如河南山西等地,其考慮因素不外是既然上海北京之流,你的教育資源原本就比較豐富,你的考生就得考得高些,非常合理,而現在則正好相反了,這是掌握話語權的人的權力起的作用, 咱說不過他們,就不說了。
回到現在的小老百姓子女如何通過高考和富二代競爭的主題。
現在的高考比之三十年前是不公平些了, 但是, 畢竟是有一條還算是公平的分數線,好歹,你拚命你努力你發奮(發瘋?),你還是有可能在你所在的環境中通過高考,博得高分,進入好大學好專業,畢業後還是可能找到好工作,也可以靠讀研出國,是可以與“富二代”有得一拚的。不過, 這條路,比三十年前難。
有高考,到底有了一條路,這是你自己可以努力的,相信每年那些“一本好大學”的錄取新生中,“富二代”不會占多大比例(反倒是爛學校可能還多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還是大多數,一些通過比別人更刻苦更努力的奮鬥進入高校大門的“貧二代”,一樣坐在教室裏。
近年我在美國見到的80後博士後,不少就是毫無家庭背景的農家子弟,一步一步,普通農村小學,鎮上初中,縣城高中,重點大學,中科院碩士博士,美國博士後,或找到好位子回國,或美國大學找到位子,等等,全靠自己的努力,畢竟走出來了,他們的孩子不敢說會成“富二代”,至少不會是“貧二代”了。
再一回頭看看,我上大學時候的很多校友,好些央企老總和核心人物,比如您去看看中X中X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的孩子現在的確被歸類到了“富二代”,肯定也是真正的是富二代,可他們的老爹,當年在大學裏,也的的確確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的孩子啊,分配的時候“任人宰割”地到了山溝溝裏的工廠,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到底還是翻了身,自己若在眼下整個一“貧二代”,而自己的孩子卻成了“富二代”,轉機在哪兒?就是三十年前那上大學,否則, 他們就會和幼時很多玩伴那樣,有如我一個同班同學所說:“你別看我現在人五人六,當個什麽二本大學的副校長,要不是當年考上大學,憑我這身體,絕對是當民工蓋房子的好料!”
我無意取笑民工,隻是想用這個例子來證明,靠著自己的發奮努力,讀了大學就可以把你的孩子變成“富二代”,當然我也不是讚同這種起跑線不同的不公平競爭。
===========================================
放心吧,他們的孩子不久也會成為富二代和官二代。因為現在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父母多數也是苦孩子出身。這就叫輪回和宿命。
===========================================
放心吧,他們的孩子不久也會成為富二代和官二代。因為現在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父母多數也是苦孩子出身。這就叫輪回和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