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利和揭露在後河淤時某同誌明放電影,暗渡陳倉,又勾起了俺對當年農村後生們婚戀生活的記憶。小五六前些日子提到家裏成分高的青年男女隻能采用換婚的方式,不知釀就了多少悲劇,這個且不談。而那時出身好的貧下中農子弟的標準程序是:提媒 – 相麵 – 訂婚 – 結婚。一般第一次見麵後(好像不能再見麵)很快就訂婚了。從訂婚到結婚,男女也隻相會幾次而已。記得那年代後河淤的後生在這個時候都穿得整整齊齊,騎上洋車,把美人馱回來,洋洋自得,心裏那個美,進村口時,錠鈴鐺啷,就怕別人看不見!觀眾裏的後生們那個酸哪,苦啊,嫉妒呀!還記得咱村副團支書李祥的對象是個很漂亮的姑娘,他那個樂呀!那個年代,能不能找到好對象,主要是看有沒有好媒人,所以,當時幹這行的人一定是很吃香的。不記得後河淤誰是“專業戶”。由於農村中同姓親緣關係多和家族之間的矛盾,青年人自由戀愛的機會也不大,在後河淤當村,俺隻記得梁學義/王明秀,邢樹懷/郭、、,周萬華/李萬雲和李昆/周玉珠等幾對兒。學義是精明人,他在這方麵領先不奇怪。也還記得村幹部對於更多本村姑娘小夥兒之間結好的趨勢曾有過擔憂,怕以後成了“親家村”,給管理帶來困難。公平地說,知青在這方麵對村裏後生是有影響的,但從社會進步角度看,是自然的。
想當年俺立誌改變農村麵貌的一大目標就是要讓那裏的姑娘、小夥們多有自由戀愛的機會。現在,在發展快的地區,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但原來那種方式可能對婚姻和家庭的穩定有好處。聽我的印度學生講,他們那兒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從來都沒聽說過離婚的事兒。印度按說也是個滿開放的社會,這個現象倒挺有意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