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爸爸媽媽的溝通使他們沒有離婚zt

(2011-12-14 02:06:29) 下一個
這學期的社會學概論課我有一個班的學生普遍比較善於思考,有兩個學生頗有見地。今天上課,要同學們討論對幾個社會學的理論對婚姻和離婚的解釋的看法。這幾個理論角度是:symbolic interactionism,functionalism,conflict thoery。具體內容就不解釋了,本文隻是一篇教學日記。

有一個小組有一位來自非洲加納的學生,他也是一位思維非常活躍的人,他說:“我不懂為什麽conflict perspective要這樣說,女的要提高地位,男女要在婚姻中競爭資源,一爭高低。這樣搞得夫妻要離婚。婚姻本來就是要compromise的。”

這位學生過去說過,他住在加納的城市裏,沒有什麽人離婚,離婚還是一件不被社會認同的事情。所以我認為他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

一位女同學舉手要求說話,她是那兩位頗有見地的學生之一。她說:“我已經engaged了。我父母沒有離婚,我的未婚夫的父母是離婚了的。所以婚姻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事情,我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婚姻到底是怎麽回事。”說到這裏,她的臉已經通紅通紅的。她說:“我未婚夫的父母無法互相妥協,他爸爸想做的事,在婚姻裏頭做不到;他媽媽也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婚姻,也沒法做。所以兩個人隻好離婚了。

我爸爸愛旅遊,媽媽不愛到處走,媽媽來了這個城市,爸爸妥協了,留下了。

婚姻要妥協,但是不是每一對couple都能這樣做。做不到的就離婚了,這也不光是競爭資源的問題。”

她說:“我的爸爸是一個婚姻谘詢家,他說他看到很多婚姻都是有一方想控製另一方。他和我媽媽也幾乎要離婚四、五次了,”同學們一聽到這裏都友好地笑了。

“但是每一次到要離婚的地步,他們能坐下來,告訴對方對一件事自己有什麽不同的看法;他們會說哦,我沒想到你對這件事是這樣想的;我沒有想到那句話會這麽深地傷害了你。

就因為這樣的溝通,他們沒有離婚。把事情談開來,就會好了。”

這時候有一個年紀較大的男生,他本人正在經曆法庭卷入後判定的夫妻分居,正在和妻子商量如何共同撫養孩子(co-parenting),他有點激動地說, “為何婚姻的兩方要有自我,一旦結婚就是一體了,一個人好,另一個就好了。為什麽還要各自追求自己的自我,這樣導致了很多離婚。”

另一個平時話就很多的男生舉手發言了:“我看到的情況是這樣的,許多婚姻,當兩個人把孩子送進大學後,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麽生活了,因為他們突然失去了生活在一起的purpose,他們是圍繞孩子而活。”

我“順水推舟”地加了一句話:“這時候他們就想找回自己的自我了嘛。所以人還是有自我的。在一個階段完成後,就要找回自我了。自我還真不是你輕易想放棄就能放棄的。有的人先為家庭犧牲了一切自我,但是到他們老的時候,他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又不一定是那麽完全情願的,他們並不快樂。”(我說這話是有事實根據的)

我看到這個概論課有點向一堂婚姻家庭課才會這樣討論婚姻滑過去的勢頭,急於就此打住,就說:“好了,讓我們回到正題來,我們已經慢慢變成了一堂婚姻與家庭課了。真要探討婚姻家庭的問題,還是要修婚姻與家庭這門課。你們這些家夥願意的話就來跟我修吧。”

下課後,覺得這位女生說的話很有啟發,已經要離婚四、五次的夫妻靠推心置腹、開誠布公的談話而挽回婚姻,這聽起來不新鮮,但是這位女生說出這番話的神情很勇敢。那通紅的臉,讓我覺得今天這個時代會臉紅的女孩子還是難得的,我有些感慨和感動。

我想的是,我是相信這樣的談話能挽救婚姻的,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也這樣做,是否婚姻生活會少一些彎路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