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肇中 “ 太空站找反物質實驗 ” 演講 ( 實錄 )

(2010-03-20 10:17:32) 下一個
丁肇中 “ 太空站找反物質實驗 ” 演講 ( 實錄 )

主持人: “ 外交學院論壇 ” 現場已坐無虛席,論壇將在幾分鍾之內開始。

 

主持人: 工作人正在主席台上調試掃描儀等設備。演講的題目是 “ 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 ” 。

 

主持人: 嘉賓已坐上主席台,論壇馬上開始。

 

吳建民: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們非常高興請到著名的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給我們講課。今年五月份,丁教授邀請我到他家裏做客,當時我已知道我要到外交學院來工作,我就向丁教授提了一個要求,我說能不能你到外交學院講一講課,丁教授就同意了。既然他同意,表明他對外交學院的同學、老師們的個關心,我們對他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肯定大家會問我們是外交學院,為什麽請著名的物理學家丁教授給我們講課呢?道理很簡單,外交,優秀的外交官是通才,而不是專才。人們講是雜家,懂的世界很廣,尤其對科學的理念問題,我們要有一定的認識,這樣才能夠當一個優秀的外交官。今天丁教授給我們的講的題目,對過去三十年物理研究的回顧。丁教授做事情非常的嚴謹, 40 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大家知道諾貝爾物理獎是很難得的一個獎,得獎人的年齡都在 60 歲以上,丁教授工作比較突出, 40 歲就得獎,他一直非常勤奮的工作。他現在在國際太空站搞一個實驗,就是 AMS ,研究有沒有反物質。我問他一個問題,你怎麽想起這個點子的 —— 反物質,他說我是在家裏散步的時候,我到他家裏,家裏有小樹林,他經常在那裏散步想出一個問題,科學家腦子不斷想問題,這種精神非常值得外交學院的同學學習。今天我們外交學院舉辦這次活動,新聞媒體非常的重視,有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晨報、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還有新浪網,來報道我們今天的活動。我特別提一下新浪網總裁汪延先生也來了。

 

丁肇中: 我非常高興到這來介紹我做什麽,我是花錢最多、經濟效益最少的人。我說的事情就是 “ 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 ” 。在中國的古代對物質基本結構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就是最基本的結構和粒子,粒子是可以數得出來的,另外一種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是連續性的。粒子的觀念起源就是陽和陰。連續性觀念的起源是公元前六百年道家創始人老子,他認為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摸索不清的。對一個外交官來說,這種觀念是非常有用的。原因是什麽?最大的受用就是韓國的國旗。

 

在西方國家過去二千年,對基本粒子也有不同的看法,在二千年以前,西方認為土氣水火是最基本的,在 16 世紀的時候,認為最基本的東西除了土氣水火還有水雲、鹽等,在一百年以前,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我們已經知道宇宙中最基本的東西是什麽,宇宙中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化學元素,所謂周期表。在 60 年代,我們認為宇宙中最基本的東西是原子核,也有一百多個。到了 60 年代末期,我們認為宇宙中最基本的東西不是原子核,而是好幾百個基本粒子。現在我們認為宇宙中最基本的東西是三種氫子和六種核殼。

 

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我所經曆的實驗物理和我的體會。我向大家說五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就是測量電子半徑,大家知道電子是一百年前由英國傑湯姆斯發現的,電子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在 1948 年,有一個電子理論,這個理論說電子是沒有體積的,換句話說,沒有半徑。這個理論被所有的實驗證明,湯姆應該獲得諾貝爾獎。到 1964 年,有些專家做出的實驗同時證明電子半徑是負 13 次方厘米。怎樣測量電子的半徑?測量東西不是用光來測量。為了測量電子的半徑,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做了周長 1 千英尺的電子加工器,一共有 60 億光,然後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用這個光來測量電子半徑。在 60 年代物理學家最重要的一個實驗就是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實驗,當時這個實驗太重要了,所以我決定重複這個實驗,是我第一個實驗,很累人。

 

到了 66 年我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做這個實驗,發現電子的半徑確實小到不可琢磨的,我實驗的結果完全符合電子半徑為零的理論。這是當時做的儀器,這是磁普儀。我的第一個體會,對於做科學的人,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因為我沒有做這個實驗以前,另外幾個實驗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專家所做的。

 

在 60 年代末期,人們對宇宙的觀念是這樣的。原子外麵有電子,原子裏麵有原子核,原子打開有粒子。所以我的第二個故事就是講氫粒子加速的發現。到了 70 年代,所有已經知道的基本粒子已經好幾百個,都可以歸結為三種物質中子,我就問為什麽宇宙中間隻有三種元素,為了尋找新的元素,我使用新的儀器。 70 年代初期我設了一個實驗,目的是尋求新粒子中的新物質,要把它找出來是比較困難的。這種實驗不受物理學家的歡迎,因為學理論的都說,所有物理的現象可以用三種口號解決,你這種實驗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實驗被世界上每一個實驗室所拒絕。

 

到了 1974 年我們在美國紐約完成實驗以後,發現新的粒子,發現新粒子以後就很快發現了另外一個元素,它被所有的粒子活動,換句話說,它可以重三倍左右,這並不奇怪。最奇怪是這個元素比其他的粒子壽命長一萬倍,什麽意思呢?大家知道所有的人活到一百歲,突然找到一個村莊能活到一萬歲或十萬歲的話,那就很奇怪了嗎?所以表示說有新的物質存在,這是新的實驗。因此隻有三種外核是錯誤。

 

這是當年英國廣播公司 BBC 來記錄我們實驗的結果。最近的結果,就是當正負電子能量等於 3 的時候,突然出來一個想象不到的結果。所以我第二個體會就是說做基礎研究,大家有信心做正確的事情,不要因為大多數人反對而改變。

 

第三個故事,是膠子發現,大家在念書的時候知道中間是原子核,電子和原子核的力量是由光來傳輸的。在七十年代我們知道原子核裏麵裹氪,其中是由膠子來完成。在 70 年代末期,我在德國的漢堡,有最大的壓縮器,作為加速器看起來複雜,基本原理非常的簡單。這個磁鐵到電子轉彎,這個磁鐵就是電子預交,這個實驗必須著電子半徑。這個儀器做完以後,忽然覺得可能測量有沒有焦距存在。怎樣測量法呢?就是加速電池的正負兌換,出現三種情況。果然這點是實驗的結果。第三點體會對做科學,對意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我就不太敢說了,我迫切要求合作。我們知道宇宙是由點粒子形成的,也就是說有六個誇克和三種電子,它比電子重四千倍。那就可以問下麵的問題了。第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有多少誇克,為什麽隻有三種,電子有多大,能不能分為更小的東西,到底有多少誇克,誇克能不能分得更小。做這個實驗,過去二十年裏我一直在西歐實驗室工作,周長 27 公裏,在地底下 50 公頃,在這幾個地方正負電子對錯,裏麵有一萬多個磁鐵。基本原理是什麽?就是說有一千一億的電子和一千億的正電子對號,時間非常短,十億分之一秒,可以想象有多少高的溫度,是太陽表麵的四千倍。假如宇宙爆炸,爆炸時溫度非常高,我們在實驗室裏製造宇宙誕生一千億分之一的時候。我介紹當時我的實驗室,外麵是磁鐵,重一萬噸,和原來的蘇聯合作,裏麵有一層、一層、三層探測器,乘 16 厘米、乘 16 厘米、乘 16 厘米。大家記得在中學做實驗的時候,第一個實驗是小線圈,放電進去產生磁場。我的線圈和原理一樣,唯一不同是稍微大一點,有 500 萬圈。

 

為了測量所有原子裏麵的東西,我們用了三百噸的油。這個實驗室跟這個差不多,把實驗室打開以後,有不同的探測器。探測器分為四層,四層做什麽呢?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有電子軌道、宇宙軌道、光軌道,其他的粒子有一個軌道。

 

這是一個國際合作,有韓國、中國,包括台灣,印度,蘇聯,歐洲的國家和美國大概 20 多個,總共有 600 個科學家,大概 50 個研究。在實驗開始的時候,正好是冷戰的時候,是美國、蘇聯、中國、歐洲大型國際合作,在開始做這個實驗的時候,隻有 15 個國家,後來又變成了 19 個國家。三分之一來自美國,三分之一來自蘇聯,這是蘇聯在國外最大的國際合作,有好幾百個俄羅斯人跟我們工作,占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科學雜質,是剖麵圖,可以產生粒子,有二千五百個微處理器,發表了很多文章,很厚,有三百個人用來做博士論文。所有的結果可以用一張紙寫出來。也就是說宇宙中隻有三種不同的電子,普通的電子都已經找到了。第二,電子是沒有體積的,它的半徑小於 10 的負 17 次方厘米,大家想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我們用電一百多年了,永遠不知道電子的半徑是多少。把眼睛閉著晚上想一想,是非常奇怪的。誇克也是沒有體積。很多中國科學家參加這種工作。

 

這也是第一次西班牙人參加國際合作,在 80 年代以前,西班牙國家比較保守,當時西班牙派出一批人跟我合作。除了科學以外,對我個人來說,比較高興的就是有很多的科學家誕生,而且非常有成績的。比如西班牙自然科學基金的主席,日內瓦大學的校長,牛津大學的教授,這位是東京大學的教授等。

 

第四點體會,關於國際合作。也就是說怎樣領導一個大的國際活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選對科研題目,體現出科學家的興趣。大家能看重一個題目,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領導一個大的國際活動,對貢獻大的國家要有優先認可,使之得到國際的公認。 32 年來,有很多的國際合作,從來沒有缺少實驗經費。這是我設計實驗的時候,從來不要考慮錢。所謂貢獻大,並不是說這個國家出錢多,而是這個國家的科學家有重要的貢獻。

 

第五個故事,向大家展示一下我現在的合作,就是在國際空間站上研究外太空的反物質,所謂 AMS ,在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現在正在建造,這是一年半以前的圖,由美國的宇航員打開,這部分是俄羅斯人做的,這是航天飛機,把艙帶過來和空間站接口。這是在哥倫比亞號沒有出事之前最好的一張圖,已經做了一半國際空間站,裏麵有三個人。國際空間站長 109 米,寬 80 米,重 420 噸,當 2006 年以後,空間站是除了月亮和星星以外是最亮的星,等於三個足球場大。這個空間站是美國、日本、俄羅斯和西歐所有國家一起合作的,造價並不便宜。這個實驗經過大量的國際競爭以後,是空間站上唯一的大科學實驗。

 

在曆史上,天文現象的研究是用光學觀察天文,人類最早對星球爆炸的記錄就是在公元前 1300 年,甲骨文上的記錄。星球爆炸的現象,最近被美國的哈勃望遠鏡重新照下來,這種現象最詳細的記錄是在公元 1054 年在中國的宋朝,在宋朝差不多好幾個禮拜天有一種現象,我有一張圖上有。在宇宙當中有光、有電子、有核子、有原子核和反原子核,過去所有的實驗,美國的、中國的、俄羅斯的、歐洲的,都是測量光的,人造衛星就是地麵站。除了光以外,在宇宙中還有帶電的粒子,因為帶電必須要有質量,因為有質量被大氣吸收了,所以必須在太空中測,因為它帶電,需要磁場分辨的電子核。

 

台灣有很多的單位參加,有中央大學太空計劃所,中山科學院,國防科工委和中央研究院。為什麽請中國的大學來參加?因為這個實驗是由很多大學組成的,包括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日內瓦大學、莫斯科大學等好的大學,更重要是過去一百年裏,所有的諾貝爾物理獎都來自於大學,原因是有綜合的優勢和大量的學子,這就是邀請中國大學生參加的原因。這是空間站惟一的實驗,也是美國政府和俄羅斯政府在空間站上的重要活動。大家可能會問,這麽大的實驗到底要花多少錢?花多少錢在這張圖上,這是美國的火箭,我們剛才算上去,把錢放上去,比那個實驗還便宜。

 

對於做這種大的國際實驗,常常會有人來幫助你。但這是非常難的事情,因為從來沒有人做。所以,我們先在 98 年 6 月用航天飛機把我們的實驗帶到空間做事先的測量。第二次實驗是在空間站做三年到五年,第一次飛行了十天,飛行箭和第二次內徑是一樣的,唯一不同是用永磁。大家記得在中學二年級第一次念物理的時候,所謂牛頓三大定論,牛頓第二定理就是動量和質量乘速度,動量是在磁場軌道上測出來的。為什麽磁場帶到天上很困難?加入有一塊磁鐵,用繩子拴著,它永遠是往南轉或者往北轉。這是多少年航空飛機不能帶磁場最主要的原因。這個困難被中科院電工所解決了。中科院所設計的磁鐵是由鋁鐵做成的,航天的鐵可以用黃金來算的。第二不漏磁,不影響宇航員的操作。宇航員的呼吸係統到 60 度的時候自動關閉。第三是沒有磁矩,就不會斷。這設計的磁鐵,外麵是鋁的,裏麵是空的。從外麵看出來,這個磁場和那個磁場抵消掉了,這是成功最主要的原因。這個問題 40 年裏沒有人想出來,後來被中科院的電工所解決掉。磁鐵總共有六千個磁鐵,脹力是非常大的,做的時候非常的危險。做完了以後,在北京做模擬飛機控製情況,不要讓它飛出來。做完以後請美國宇航人員檢查此事,根據跟美國達成的協議,所有的物理由我負責,可是安全由他們負責,因為要帶 6 個宇航員到天上去,他們來檢查。

 

這是航天飛機,這是固定火箭,這是燃料箱,這還有一個固定火箭。航天飛機最初上升的時候,這兩個固定火箭大概 250 噸,在千分之一秒,燃料是氧化的,最初二分鍾沒有辦法控製的,所以很容易出事情。兩分鍾以後,就會掉下來。這是飛行船,八分鍾以後這個筒子就掉下來了。在天上飛行 10-16 天以後,在降落的時候,然後轉過來,頭向後,然後降低速度,然後滑行到發射場。上空的時候是火箭,飛下來的時候是飛機。

 

這是航天飛機在天上離地麵 400 公裏,每小時 2700 公裏的速度,上麵有五個宇航員坐在這,這次飛行的任務,最初三天從這個接口由宇航員把水和食物送到俄羅斯的和平號,剩下 7 天收集數據。這是航天飛機與和平號一百公尺的時候。發現很多很奇怪的現象,第一個現象,在磁道上空離地麵 400 公裏的時候,有一個繞著地球的質子環,飛向外空的時候是 4200 公裏。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家知道所有的宇宙是中性的,從外在空來看,正電和負電的質子一樣多,但是發現並不是這麽回事。這是赤道,這是北極,正電比負電高四倍左右。這樣現象非常的奇怪,想象不到,這是人類第一次把門打開進去,所有的現象都是新奇的。過了幾年我們了解這些現象和原因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自然。

 

實驗成功以後,我們在 2006 年用 182 號航天飛機把我們帶到空間站。現在我們正在完成這個實驗,其中比較困難的是磁鐵。大家記得假如電流經過一根普通導線的話就會產生磁場,普通導線有原子振蕩,所以會有摩擦產生熱,在 1911 年的時候,荷蘭就發現導線冷卻到零下 270 度左右的時候,電子就不動,電子不動的話,原子就不動,原子不動的話,電子就會產生熱,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過去一百年裏麵,有 40 多個諾貝爾物理獎。用超導是非常困難的,原因是這個導線跟另外導線中間的力量非常大,有時候有好幾噸,這兩根導線萬一一碰就會摩擦,一摩擦就會產生熱,就會導致整個原子熱,也就會失超。在 90 年的時候, 87 公裏的加速器花了 30 億美金。

 

這個磁鐵由很多國家一起來做,美國的宇航局、瑞士、西班牙、德國、意大利、中國的上海交通大學、芬蘭和俄羅斯、莫斯科大學,一起來製造,然後在英國組裝。創造這些能夠利用高空,是高科技發展的新現象,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有沒有指南針的現象,沒有指南針現象,線路的設計,這是第一次飛行的永久磁鐵,第一次和第二次完全一樣,唯一不同是第二次的磁場比第一次的磁場高,也就是說比地球的磁場高二萬倍。總共 14 個線圈,再過幾個禮拜, 14 個線圈就做完了。做完了以後,不代表順利完成任務,做完了以後是問題的開始。所以一做完以後,要詳細檢查。怎樣檢查呢?每一個線圈,都要檢查能不能冷卻到零下 270 度,會不會失超,除非你把一個打火機放在旁邊。為什麽不會失超,因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了解它的工藝,也就是說這根導線外麵有一個鋁,這鋁是百萬分之二,同時導線鋁中間,中間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不會有摩擦現象,在長 105 公裏之間。導線和另外導線之間沒有任何結構,這是很困難的,差 105 公裏。設計最精密的東西,到瑞士看最貴的表是人工做的,所以兩位英國人就製造這導線。

 

當溫度非常低,接近零的時候有很多奇怪的現象。什麽現象呢?我們都知道普通液體的特性是熱向冷走。到接近零度的時候是冷向熱走。超熱體是非常新奇的現象。什麽意思呢?這是我們的磁鐵,這是切麵圖,這是正麵圖,三米半徑,三毫米厚,裏麵的線圈,線圈的熱有冷熱交換器,當液體的氦蒸發到一半就會變成球狀,這樣冷熱交換器就不能均勻的切下來,所以不能用普通的氦。這個時候,就是超流體,在接近零度的時候,在 4.3 度冷到 1.6 度是非常困難的,至少沒有人做過。

 

還有一個小問題,大家會想象到,在空中怎樣傳送超熱體的氦,帶 2500 度的氦冷凍超熱體,自己做一個泵,這個泵就是一個加熱器,這邊比這邊溫度高百分之一度,超流體往這走,超熱體往這走,互相不會進來。這是很多小小的工藝問題。

 

更重要的是因為很少人做過這種,所以任何人計算的數字最好做兩道。第二,你來做振動實驗、真空實驗、模擬航空飛機升空的情況,因為外麵非常的薄,體積非常大,你做了振蕩以後就不知道有沒有金屬疲勞,就不能站立。上海的交通大學負責把超導磁鐵在地麵上冷卻到零下 271 度,是地麵冷卻性,分為二步,一是 100 度冷卻到 80 度,然後從 80 度冷卻到 1.8 度,這是航天飛機降落的跑道,把儀器運過來以後,會有很多的實驗室來測量我們的儀器,把儀器運到發射台時候, A 這部分就會帶走,隻有 B 這部分, B 這部分在航天飛機升空前就把它拿掉。這是很困難的技術。

 

其餘的儀器就不一一說了,還有一個值得一說的就是艦艇儀器,大家知道在艦上有一個很好的哈勃望遠鏡,美國人認為我們這個儀器等於帶電的哈勃望遠鏡。儀器放在天上的時候,所有電能來自太陽能板,有很多信號,總共是 30 萬個信號, 650 個微處理器,這個微處理器比現在美國通用的空間微處理器快十倍左右,所以根本沒有辦法買到。這是做好的各種微處理器。到了 2006 年,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要造什麽呢?如果宇宙大爆炸的時候,一部分是正物質組成的,一部分是反物質組成的,在三到五年,會測量到 20 億個氦,如果 20 億個氦沒有找到一個反氦的話,就不行了。我們在中國南京東南大學設了儀器和天上一模一樣的儀器,如果出現什麽事情的話,可以在地麵上觀察得到。

 

我現在向大家說第五個體會,要實現這個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興趣。同時要勤奮的去工作。可能有的人會問,你花這麽多的力氣,花這麽多的錢,有什麽用處?所以給大家講一講,有一位科學家認為通過打破原子轉化能量是不合算的,這是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還有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美國人,他說電子從理論和技術而言是可行的,從商業和經濟上看,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不過是浪費時間的夢想。上一個世紀一個最偉大的英國科學家,他說 “X 射線是騙局 ” ,認為是不可信的。總結了以後你就會了解下麵。物理學跟這個有關係,這是一百年前的物理學,這是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物理學,這是現在的物理學。一百年以前,最尖端的物理學是光學,現在用在航空、航天、無線電子。三十年代最尖端的物理學,原子類型、量子類型,半導體等。四十年代最尖端的物理學是同位素。八十年代前是慧星,用在氣象探測。這麽大距離是恒星,什麽意思呢?從發現和應用,有時間,這時間可能是三十年、四十年,但是當一個新的科學開始的時候,永遠在尖端,因為尖端,常常有些人認為是沒有用的。隻能經過三十年、四十年以後,等大家熟悉這個現象以後才能轉換為應用。轉換為應用的時候,往往改變了整個人類。

 

謝謝。

 

吳建民: 現在丁教授願意回答大家的問題。

 

聽眾: 尊敬的丁教授你好,你的光臨使我倍感榮幸。我有兩個問題, 10 月 17 號你接受鳳凰衛視台采訪的時候,你說神舟五號的發射是美妙的一天,我想請問您對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對中國今後的發展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會有什麽深遠的影響?

 

丁肇中: 我小時候在中國長大,我知道中國的情形,小時候的記憶非常深,這次看到神舟五號成功的發射,我為此非常的驕傲。

 

聽眾: 第二個問題,眾所周知,你不僅在物理研究方麵有常人無法企及的成就,同時你也是中國水墨畫的行家?

 

丁肇中: 不是,不是眾所周知,至少我不知道。我在台灣念中學的時候,對兩門課有興趣,一門是中國曆史,一門是中文。

 

聽眾: 科學和人文精神是不矛盾的,你談談人文素養對科學工作者以及人文精神對科學有什麽重要意義?

 

丁肇中: 我不知道。我天天都在實驗室裏,做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實驗,我的全部精力都在想什麽地方可能出錯,我確實沒有精力去想別的事情。

 

聽眾: 尊敬的丁先生您好,我不是外交學院的學生,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我有一個請求,希望您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夠到北航來,如果有機會的話,給北航的學子做一個演講,謝謝您。

 

聽眾: 丁教授您好,我是外交學院學英語係的學生,我很小的時候看過你的傳記,今天目睹你的風采,我非常榮幸。我想問的問題就是據您所知,您是否了解物理學界麵臨著這方麵的考量,就要通過物理的方法來解決當今世界核擴散的政治問題?或者您是否曾經想過隨著物理和科學的發展,核擴散的問題能迎刃而解了?

 

丁肇中: 我生在美國,第二年就抗戰了,那時候中國的學生認為回中國是對國家的幫助。我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父母帶回中國,那個時候我沒有發言權 ( 笑 ) 。我在中國長大。 1956 年,我回美國去念書,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後來收到一個征兵的通知,要求去服兵役。我要特別感謝蘇聯人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所以美國決定在全國招收比較好的物理學生,我去考試了,很榮幸被錄取了,結果擔任美國原子能量的研究工作。我拿了博士以後,第一個收到邀請我做的工作是專門做氫彈的,年薪 30 萬,在四十年前是非常高的。同時還收到另外一家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函,叫我去做講師,年薪七千五。我沒有考慮就去了研究氫彈,沒有去哥倫比亞大學。對我來說,我沒有辦法製止科學家、物理學家研究武器。也沒法製止他們不去研究新現象。人類的知識永遠是往前發展的,人類對知識是有好奇心的,你不研究別人研究,你不花錢,別人花錢,我認為是完全製止很困難的,至少我沒有這個能力。

 

聽眾: 中國有一句俗話 “ 解鈴還得係鈴人 ” ,我的意思是說隨著物理學的繼續發展,這個問題能否迎刃而解呢?

 

丁肇中: 我至少認為會有所變化的。

 

聽眾: 丁教授您好,你剛才提出五點,其中有一個態度,我想知道你的信念是什麽?是什麽支持你到現在?

 

丁肇中: 好奇心。

 

聽眾: 您潛意識裏有其他的嗎?

 

丁肇中: 那我怎麽知道。

 

聽眾: 丁教授你好,我可能問一個愚蠢的問題,也許宇宙是由爆炸產生的,你現在又說在指導世界上很大的碰撞實驗室,那麽您會不會在您的工作過程當中不小心創造出另外一個宇宙?

 

丁肇中: 不會。

 

聽眾: 丁先生您好,您是在美國生活,美國是個受基督教影響的國家,你在這樣的國家裏,有沒有想過自己在有生之年會相信基督教的教義,如果信任上帝存在的話,會不會對對您物理科學的研究有什麽影響呢?

 

丁肇中: 我母親是基督徒,母親也是信基督教的,但是我不是。你提出的其他問題我可能再過十年會考慮,現在還沒有想過。

 

聽眾: 丁教授你好,我有很多問題,由於時間關係隻能問你一個,我們能否確定在宇宙的邊緣會有反物質的存在?如果確實測定到反物質,會不會是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的又一個很大的擴展?

 

丁肇中: 返氫不能代表一切,一定要想到反誇。

 

聽眾: 歡迎您來到外交學院,你剛才的講話給我們很多啟發,我注意到你剛才講話時準備了很多幻燈片,你如此的嚴謹態度是不是你獲得成功原因之一呢?

 

丁肇中: 幻燈片我不說了,做科學研究,謹慎的態度很重要,不能有任何錯誤。我是很嚴謹的。

 

聽眾: 我們作為外交學院的學生,今後也許可能會工作在外交領域,我想問您,您能否給我們外交學院的學生提出一些寄語或者要求嗎?

 

丁肇中: 這應該由你們院長或者書記來回答,是他們的問題。

 

聽眾: 根據老子理論說宇宙是混沌不清的狀況,那麽除了正宇宙和反宇宙的之外,是否還會有和真空對立的東西呢?

 

丁肇中: 沒有。

 

聽眾: 為什麽沒有和真空對立的東西?

 

丁肇中: 我隻能說為什麽人家信任宇宙大爆炸,原因是用一個望遠鏡看星球,星球的距離越來越遠,就表明宇宙在天天長大。宇宙膨脹是什麽意思?就是越來越大,換句話說就是越來越小。從膨脹和縮小的速度,測量到 150 億年前,宇宙有過大爆炸。

 

聽眾: 在 150 億前沒有測量到的距離的時候,會不會有其他的宇宙呢?

 

丁肇中: 我不知道,沒有任何人知道,因為科學上不做實驗,永遠不能知道。

 

聽眾: 我知道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原子武器的毀滅力正在逐漸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假如 2006 年能發現反誇存在的話,應在何種領域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呢?

 

丁肇中: 剛才我舉了三個例子,說物理學家推測發現應用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不在這裏預測。

 

聽眾: 尊敬的丁教授,首先感謝你到外交學院進行了一場非常精采的物理演講,你在過程當中提到你的第一個實驗,科學生涯的第一個實驗證明了電子是沒有體積的。但是後來你又說電子的半徑小於 10 的負 17 次方厘米,如果一個物體有半徑的話,他一定會有體積的,這兩點是否是矛盾呢?

 

丁肇中: 沒有矛盾,剛才你說到小於 10 的負 17 次方厘米,小於就是沒有確定,很可能是零。

 

聽眾: 你證明它小於半徑,並不能證明等於零,我覺得在沒有完全證實它的半徑是零的情況下是不能說沒有體積的?

 

丁肇中: 理論上說是零,也許是錯的。如果找到 10 的負 18 次方厘米的話,這證明就是錯的。

 

聽眾: 丁教授您好,您剛才提到曆史是你除了物理以外很感興趣的問題,我讀過你一篇文章提到,你覺得在曆史這種社會科學中尋找真理的路要比物理化學自然科學中尋找真理的路更加難走。我想問您的是,您覺得在社會科學尋找真理和在自然科學尋找真理的路有哪些不同?

 

第二個問題,你現在選擇了以物理學來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您目前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對您來說是否更加接近你心目中的目標?是否更加接近真理呢?

 

丁肇中: 這麽大的問題我不知道怎麽回答。所謂有興趣,對一個中學生來說,是很容易考滿分,不用花很多時間。在小的時候,中國曆史上每年每月發生什麽事都能記住。物理也是很容易記住,根據我所知道,中國改朝換代第一件事就是改寫曆史,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物理上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什麽叫對的?比如你做一個實驗,別人在不同的情況下能夠重複你這個實驗,這證明這個實驗是對的。有一次有一位中央的領導問我信不信特異功能,我說我不信。為什麽呢?第一,這種現象在表麵上沒有體現,第二在別的國家沒有,在物理上說這是不真實的,這是我個人淺薄的看法。對我來說學物理是比較容易很快得滿分,這是我最後選擇物理。

 

聽眾: 歡迎丁教授能夠今天來到外交學院,剛才聽了您的演講倍受鼓舞,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你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學獎。我的問題就是諾貝爾學獎已經創立多年了,但是中國本土的科學家還沒有獲得這種獎勵,我想請問您,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您認為在中國本土科學家還需要多少年才能得到諾貝爾獎。

 

丁肇中: 在 15 世紀以前,中國是處於世界科研的頂端,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閉關自守,中國慢慢變得落後了,我希望中國科學家在不久的將來不但在物理學方麵,在天文等方麵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謝謝。

 

吳建民: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問題,由於時間的原因隻能到這裏。剛才有同學說到他的嚴謹態度,這是我觀察的。今年我安排胡錦濤於洛桑會見丁肇中教授,會見的時間大概 20 分鍾,事先丁教授準備了一些講話,他跟我講 12 分鍾,他從頭到尾給我念了 12 分鍾。這件事我非常的深,丁教授做事情非常的嚴謹,我們是搞外交的,是搞國際關係,但是我想任何一項工作,任何一個領域,如果沒有嚴謹的態度,大概要取得成就是很困難的。我跟丁教授有多次接觸,他今天跟我講了一句話,我說你怎麽把非常複雜的問題用簡單的話給大家講清楚,他說真理是很簡單。搞外交也是,很多複雜的問題,最後的道理應該是簡單的。今天丁教授給我們講了物理,丁教授非常忙,但是還是抽出時間來到我們學院演講,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丁教授的到來。
 
( 摘自新浪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