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劉仰:蘇東坡的讀書與“造假” -- 這是有關《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故事

(2010-02-17 12:23:19) 下一個
蘇東坡的讀書與“造假”
2009-06-23 劉仰 鳳凰博報 點擊: 525

蘇軾20歲時,與弟弟蘇轍離開四川到北宋京城參加科舉考試,主考官是歐陽修。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刑賞忠厚之至論》,關於這篇文章,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歐陽修閱卷後,覺得文章寫得很好。當時考官閱卷和今天高考閱卷一樣,考官不知道考生的名字,以免偏心或走後門。歐陽修覺得寫這篇文章的考生應該是第一名。但是,他多了一個“避嫌”的心眼。歐陽修雖不知考生的名字,但他懷疑這名考生是自己的門生曾鞏。如將曾鞏評為第一名,日後難免有人說閑話。因此,歐陽修將寫《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考生立為第二名。要說蘇軾虧了,也說得過去;要說蘇軾沒虧,也完全可以。古時候考試不像今天,一題一分或一題五分,滿分一百分,分數誰高誰低雖清清楚楚,但真實水平未必真如此。所以,古時候考試優劣判斷有人為因素,事實上也符合實際。說今天考試公正,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其結果也不見得合理。

但是,年輕的蘇東坡與這篇文章有關的故事還沒完。這篇文章這樣寫到: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獎賞的時候,如果功勞不能確定,情願給他,這叫廣施恩澤;懲罰的時候,如果罪行不能確定,情願饒了他,這叫謹慎用刑。用今天的話歸納說,就是“疑功從有,疑罪從無”。有很多對中國曆史缺乏真正了解的人,常說中國沒有法製,還把“疑罪從無”當成西方法律的先進理念,看看約1000年前蘇軾的文章,就該知道對中國曆史的這一理解是錯誤的。“疑罪從無”的精神,在中國很早就有了。這篇文章後麵講到一個名叫皋陶的古人。皋陶是堯舜時期的人,距今4000年以上,是公認的中國司法界的鼻祖。傳說皋陶有一隻長得似羊的獨角神獸,皋陶判案時,若有疑問,該獨角神獸便會用角觸有罪之人。如今,一些法院大門前,也有獨角獸的雕塑,代替一般常用的看門獅子,其來源就是皋陶的傳說。此外,堯舜禹相繼禪讓後,禹按照禪讓製,打算禪位於皋陶,可惜皋陶死在禹的前麵,才沒有實現。

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最有意思的後麵的一段文字。文章說,有一個罪人,皋陶嚴格執法,三次判定該殺,但是,堯三次改判原諒他。因此,全天下都對皋陶嚴格執法肅然起敬,對堯謹慎用刑感到高興。如果僅從字麵上說,我們可以有很多議論。比如說,皋陶的判罰是否正確?堯帝的寬宥是否有道理?按一些“中國黑暗論”崇拜者的推斷,皋陶很可能是受了賄亂判,堯帝也是收了好處地“撈人”。但事實上,史書記載,皋陶主管司法時期,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天下太平。有一個成語叫“畫地為牢”,現在常指自己約束自己。而在曆史上,它的來源就是皋陶在地上畫圈當成監獄,犯人就呆在圈子裏自覺接受懲罰,沒有現在的牢房。對於今天我們的理解來說,“畫地為牢”意為自己約束自己,與它的本意倒是接近的。當然,對於蘇軾文章中的這段話,我們也可以說,皋陶與堯帝,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相互配合,既保持了法律的威嚴,也建立了寬厚的仁慈,使得天下的治理達到平衡。然而,這隻是我們按照字麵意思的推想。

蘇軾考試結束後,得了第二名。考官們對於蘇軾文章中提到的這段話有點拿不定主意。中國人寫文章常常用典故,有些人為了顯示學問,經常使用非常冷僻的典故。因此,考官對蘇軾的這段話、這個典故出自哪本古書判斷不清,便有人向年輕的蘇軾詢問。林語堂在他的《蘇東坡傳》一書中說,考官之一梅堯臣問蘇軾:三殺之三宥之的典故出自哪裏?蘇軾說:我杜撰的。林語堂在這裏搞錯了,也省略了很多後續內容。其實,向蘇軾詢問的,不是梅堯臣,而是主考官歐陽修。

歐陽修問年輕的蘇軾,該典故“此見何書”?蘇軾回答說:“事在《三國誌-孔融傳》注”。歐陽修回家認真閱讀了《三國誌-孔融傳》,沒有找到蘇軾在文章裏引用的“三殺之三宥之”這段話。歐陽修作為一個好學的老者,麵對年輕的蘇軾也不恥下問。改日遇到蘇軾,又說,你說的《三國誌-孔融傳》裏沒有啊?蘇軾說,袁紹被曹操所滅,袁紹的兒子袁熙有一個漂亮老婆,曹操將她送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這個事情發生後,孔融對曹操說:“當年周武王伐紂獲勝後,將商紂王的寵妾美女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非常驚訝地問孔融:哪本經書裏有這樣的記載?孔融說:按照今天發生的事情,我想周武王和周公應該這樣做。蘇軾接著對歐陽修說,堯帝與皋陶“三殺之三宥之”的故事,“某亦意其如此”,我也認為應該如此。史書記載,“歐陽修退而大驚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學必獨步天下。”

解釋一下,孔融編造周武王將妲己賜給周公的故事,目的是諷刺曹操。曹操自比周公,而周公納妲己為妾不可能發生。孔融的意思是說,既然今天的“周公”可以把別人的漂亮兒媳婦送給自己的兒子,當年的周公為何不能收妲己為妾呢?所以孔融說周公收妲己,是孔融“意其如此”。這個諷刺繞了一個很大的彎,對於曹操來說,相當辛辣,又說不出反駁的話。蘇軾借用孔融諷刺曹操的故事,進而發揮說,皋陶嚴格執法,堯帝寬厚待人,如果真發生那種事情的話,我認為他們也應該如此,即“三殺之三宥之”。歐陽修由此感歎蘇軾讀書真正懂得活學活用,而不是死讀書。

當然,蘇軾的這番話,也有誇獎當今皇帝的意思。當時北宋的皇帝宋仁宗也主張寬厚用刑,蘇軾在《刑賞忠厚至上論》中的這段話,“某亦意其如此”,似乎也將宋仁宗比作了昔日的堯帝。其手法,與當年的孔融的確差不多,隻不過目的不同。後來,宋仁宗主持不定期的最高考試,蘇軾被定為第三等。由此號稱“百年第一人”。這也要解釋一下。當時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結果分成好幾等,但是,一等、二等從來都是空缺,是一個虛設。到蘇東坡時,北宋開國已百年左右,在他之前,隻有一個人,在皇帝考試時得過第三次等,而蘇東坡得了第三等,因此,號稱“百年第一人”是確切的。當然,蘇東坡的才能也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乃至於歐陽修說,幾十年後,人們會忘了我,隻記得蘇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