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研究有關大躍進運動,造成的非正常人口死亡數目眾說紛紜,本文欲透過評述有關饑荒死亡人口之研究,能清楚地了解相關研究者所運用的資料根據,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資料呈現史實,重要的是學者運用的統計資料數據絕大部分來源多是中共出版的文獻,為何彼此得出的研究差距竟是如此的大?結果的不同、數據的多寡,是否代表中共官方著述與非官方著述間的差別?而本文認為中國國內研究者代表中共官方史學著作,其所呈現的研究理當符合中共官方曆史的決議,而在非正常人口死亡的數目約是兩千萬左右,而愈是遠離大陸的海外非官方研究,其表現在非正常人口死亡的數目上則是在三至四千萬左右。
本文解讀大躍進死亡人口研究,是留意1990年代至今,針對三年困難時期做出死亡人口數據分析,以及附帶提出死亡數據的專書、期刊論文,並排除通史性的著作1.研究對象主要是以中文資料為主,並包含若幹外國學者的研究。若幹資料會出自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2,此網站收集相當豐富的文獻,而且事涉敏感的資料在此處較易獲得。另外學者對非正常死亡人數的年限起始界定不一,但多半以1958年末或1959年做為開端,而本文都將涵括在內。雖然對人口統計學上的認識尚屬初階,對研究者文中的計算推導過程以及引用公式並非明瞭,可能導致難以對學者研究成果進行完整而全麵的分析,但人口統計學的運算方式絕非本文所要去探討的主軸,本文研究的焦點將擺在眾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分析其所用的文獻來源,以及其成果所代表的真正意涵。
一、大饑荒時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研究之回顧
研究饑荒死亡人口的研究,主要由外國和大陸學者包辦,研究成果的表現不外乎是兩大麵向,一種是以文字敘述的研究為主,會涉及到死亡人數的問題;另一種是透過人口統計學的方式,專門針對死亡人數進行真偽的辨別。現分述如下:
(一)丁抒:《人禍:「大躍進」與大饑荒》3
丁抒在《人禍》一書詳實地描述大躍進政策的前因後果,並在附錄〈大躍進餓死了多少人?〉探討這三年死亡人口的多寡,對於大躍進期間地方上報的死亡人數和官方出版的統計資料提出質疑,認為當時地方若如實上報死亡數字,會帶來不小的政治壓力,所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三年的死亡率是經過巧妙的「壓縮平衡」。不過丁抒仍利用《1983年中國統計年鑑》、《1985年中國人口年鑑》和《中國人口統計年鑑》的資料相互對比,找出其中誤差且不合理之處,如表一所示:
表一
資料來源:丁抒:《人禍:「大躍進」與大飢荒》(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8),頁373.
丁抒指出大饑荒發生前與結束後所呈現的數據是較為可靠的,藉由比對人口統計局公布的逐年人口增長率和逐年人口數,得出兩者數字有顯著的誤差,因此丁抒認為國家統計局可能保留部分的真實數據,不是增長率為真,就是人口數為真,因此計算出三年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約達3,500─4,400萬左右4.
(二)Jasper Becker :《餓鬼:毛時代大饑荒揭密》5
Becker在《餓鬼》有專章探討飢荒的死亡人數,幾乎全是引用其他學者的研究數據,但較為特別的是Becker利用口述訪談的方式,採訪1980年代曾任職中共高層,且為趙紫陽智囊成員的陳一諮,陳當時透過下鄉至各省調查,得出死亡人數達4,300─4,600萬之間,藉由回憶幾個省的死亡人數,如河南、安徽、四川、山東和青海,這些在大躍進期間是較為激進的省分,就高達3,320萬人的死亡。而支撐這些數據的可靠性,陳則是認為當時人民公社是按戶籍分配糧食,政府對人口流動的管製非常嚴格,所以人口數字的統計是值得信賴的,例如《鄉村三十年─鳳陽農村經濟發展實錄》這一重要文獻,就是鳳陽縣委存檔的文件彙編而成6.
(三)文聿:《中國左禍:中共反右運動曆史紀實》7;叢進:《1949-1989年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8
《中國左禍》與《1949-1989年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也提到大饑荒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依據丁抒的說法,首次提及大饑荒的非正常死亡數字的是叢進的《曲折發展的歲月》9.雖然這兩本書沒有列出數據的資料來源,但經過與其他研究資料的比對,同樣是以國家統計局出版的《1984年中國統計年鑑》做為依據,文聿和叢進並未如丁抒一樣,注意到逐年人口數與自然增長率的誤差,而是給予直接引用。在逐年人口數中,1959至1961年間減少的人數為1,300萬,將1950至1958年的自然增長率直接平均,再利用平均後的自然增長率算出從1959年到1961年應該多出2,700萬人,兩者數字相加得出非正常死亡人數和減少出生人口數約4,000萬人左右10.
(四)Roderick MacFarquhar: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11
MacFarquhar 在《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災難的來臨,1961-1966》中,依據《中國人口》三十多冊的資料,羅列28個省份從1957至1962年的出生與死亡率,從資料上來看,顯示1960年的死亡率呈現不正常的高峰現象,特別是四川省的死亡率超過5%,安徽更高達6%。而從國家統計中心出版的《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曆史統計資料彙編:1949-1989》顯示,1959至1961年人口的負成長總計約12個省,光安徽省在1960年就達57.20%的人口負成長,中國人口在當年也呈現4.57%的負成長,不過MacFarquhar 並未針對這些數據實際做出計算,而是根據當時其他西方人口統計學家的研究結果,搭配上述的資料做出推斷,指出這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3,000萬以上12.
(五)彭希哲(Xizhe Peng):〈大躍進期間在中國各省的人口後果〉13
彭希哲在〈大躍進期間中國各省人口統計的結果〉提到大躍進期間過量死亡的問題,著重研究從各省所蒐集的人口數據,分析大躍進期間隱匿不報的死亡數和原有統計數字上的誤差,彭所估算的各省正常死亡率和所蒐集人口數據來對比,顯示1959至61年間各省都有過量死亡的情形,其中西部地區過量死亡的情形是相對較嚴重的,從北部的甘肅到南部的貴州,顯示這些省份受到大躍進的影響最為嚴重14.
彭利用佔全國人口數佔61%以上的14個省份,去推算全國死亡率被隱瞞不報的情形,在三年困難時期全國達10%以上的人口死亡數有隱瞞或漏報的跡象,總計約2,300萬人是屬於非正常人口死亡15.
(六)Courtois: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 :crimes ,terror ,repression16
Courtois主編的《共產主義黑皮書》探討的是實施共產主義國家的黑暗麵,裏麵關於中國的篇章就涉及到三年困難時期有關大饑荒死亡人數的描述,這段期間出生率從1957年的3.3%降到1961年的1.8%,出生率因負成長而減少的人口達3,300萬人,文中並引用Becker的《餓鬼》和林毅夫的《集體化與中國農業危機(1959-1961)》的記載,推斷跟大饑荒有關聯的死亡人數是介於2,000-4,300萬,遠比世界上任何國家如1932至1934年的蘇聯,甚至1877至1878年在中國發生過的飢荒死亡人數,都還來得龐大17.
(七)Coale :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1952-198218;李成瑞:〈大躍進引起的人口變動〉19
Coale 的《1952─1982年間中國人口的急劇變化》是依據1953、1964和1982年官方公布的人口普查資料為基準,判別1953至1964年間死亡人口記載的完整性並不如1964至1982年,他認為1953至1964年至少約38%死亡人數沒有登記至戶口,和《1983年中國統計年鑑》公布死亡率的比較,依據Coale 的分析,三年困難時期的死亡率是被低估的,如表二所示:
表二
資料來源:Coale ,Ansley J ,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 ,1952-1982(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4),69.
若依照官方公布1957年和1964年較為可信的死亡人數,搭配Coale 估算的死亡率,使用統計學上的線性趨勢外推法20,得出1958-1963年的正常死亡人數是5,940萬。但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達8,620萬,其間的差距2,700萬就是非正常人口死亡21.李成瑞則是針對Coale 的研究進行分析,認為Coale 的計算稍有誤差並給予糾正,將非正常人口死亡數向下修正為2,200萬,但李並未針對官方公布資料中的誤差現象以及學者的質疑做出解釋22,但在金小丁的〈「餓死三千萬」質疑〉文章則有提到李成瑞對此問題的看法,認為數據上的誤差,並非政治性因素造成的23.
(八)Banister: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24
Banister的《中國變動的人口》提到,如沒有大躍進政策的施行,1958至1961年間的死亡率會維持在1.08%間,但1958年進入死亡的高峰期,特別是新生兒的高死亡率。《1983年中國統計年鑑》的官方數據顯示,這段期間非正常死亡人數達1,500萬,Banister認為這是經過掩飾過的,他從預期平均壽命(life expectancy)25嬰兒死亡率去推估,困難時期超過3,000萬人非正常死亡26.
(九)Yang,Dali L :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state,rural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27
楊大利在《中國的災難與改革》前半部有探討到三年困難時期的非正常人口死亡人數,楊所利用的死亡率數據是引用《中國人口》以及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人口年鑑》,歸納出各省死亡率最高時期分布在1959至1962年間28,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數並沒有做出計算,而是以引述現有研究概略說明死亡人數約2,300至4,000萬之間29.另外,楊並根據國家農業委員會辦公室出版的《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彙編》,從各省參與公共食堂的程度,指出公共食堂的參與率和死亡率之間是呈現正相關30.
(十)金輝:〈「三年自然災害」備忘錄〉
金輝在〈「三年自然災害」備忘錄〉中以國家統計局出版的《1984年中國統計年鑑》的資料為依據,藉由對比逐年人口數和自然增長率,找出重大的誤差,比丁抒的研究更為詳細,摘錄如表三所示:
表三
資料來源:金輝:〈「三年自然災害」備忘錄〉,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http://xgc.bbsindex.com/wh/famine/Research/r020901a.htm
金輝認為這不應該是純粹統計上的誤差,產生如此大的差距,應該不是原始數據出了問題,極有可能是統計人員經過技術處理,且精心設計真假相結合的數字,留下這幾處漏洞,是要留待曆史真相的發掘,經過他的計算,得出這三年高達4,060萬人非正常死亡31.
(十一)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7年的中國人口》
曹樹基在《大饑荒:1959─1967年的中國人口》利用1953年、1964年和1982年全國各縣市人口普查數據做為依據,並參考各省地方誌記載的曆年人口數,因地方誌或許可能隱瞞或縮小災情,但絕不可能誇大災情,可以做為災情的最低程度的理解。分析單位不再是以「省」級行政區做為基礎,而是以清代「府」級做為分析的基本單位,曹認為這樣可以避免縣級行政區的變動所造成的誤差,而且在行政區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判斷大饑荒地區發生的地區和規模32.
最後經過分析計算,這三年的非正常人口死亡約3,245萬,而曹進一步將太平天國戰爭時期(1851-80)與三年困難時期這兩個時代的死亡人數做出對比,得出一項有意義的假設,也就是19世紀後期的戰爭造成若幹地區嚴重的人口死亡,但人口死亡造成的人地關係的寬鬆,使得人佔有土地資源和糧食資源的增加,而當新的災難來臨時,佔有土地資源和糧食資源較多的地區化解災難的能力,將強於佔有土地資源和糧食資源較少的地區,曹將之比喻為「曆史記憶」的概念,也就是過去經曆重大的飢荒和人口死亡,人們對糧食的重視超過未曾經曆過飢荒的地區,這種「曆史記憶」,促使基層幹部無論是出自同情的心態或地方利益的追求,皆願意與農民來共同克服大躍進的浮誇風與上層的政治壓力33.
(十二)「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
「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依據國家統計局公佈《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曆史統計資料彙編1949─1989》的各省人口死亡數,去推算困難時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不過未對低報漏報的死亡人口作任何調整,摘錄內容如表四所示:
表四
資料來源: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http://xgc.bbsindex.com/wh/famine/Data/ExDeath02.html
從上表人口數字的綜合來看,官方數據所顯示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約1,840萬人左右,也表示官方對死亡的數字的底線是不超過兩千萬。
二、學者使用文獻之分析與研究方式
綜上所述,研究者會依據其研究方法的不同,而運用不同的資料。偏向人口統計學的研究,會以量化的方式,透過數據來證明史實的存在,若排除專業公式的計算過程,其所利用的資料來源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因為這些數據資料一般而言絕大多數是以官方出版的統計資料為主,因此在運用上端賴研究者如何克服資料上的誤差,而一般很難去判斷這些原始統計資料是有意的隱瞞或無意的漏失。
若從懷疑的觀點來看,在大躍進時期由上而下指標評比的政治壓力,與「浮誇風」虛構的糧食增產,建構出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極端想像,對大躍進的推動者而言,「糧食豐產」與「餓死人」之間是難有正當性的連結,因此下層幹部隱匿餓死人的事件來維持大躍進政策的正當性與自身政治生涯的順暢的情形是有可能發生的,Becker、丁抒和金輝懷疑官方公布的統計資料是有經過修改的跡象34,加上人民因飢荒離鄉背井求生存的比例,與嬰兒因營養不良而導致的死亡率,這兩者因飢荒而損失的人口,會影響非正常人口死亡的增減,而全國性的統計資料很難去顯示這些誤差,因此必須以各地人口的統計資料作為輔助,加上各省的人口統計資料很難全部被竄改或漏失,其中應有真實數據的存在作為參考,但相對而言,地方人口研究的複雜性更高,考慮的因素也要更多35.
研究者絕大多數所利用的官方資料如國家統計局的《中國統計年鑑》、《中國人口統計年鑑》和《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曆史統計資料彙編:1949-1989》、社科院的《中國人口年鑑》等全國性的資料作為研究根據。研究主要是以1953年、1964年和1982年的人口普查為基礎,輔以上述官方的統計文獻,本文所舉出的學者如丁抒、金輝、文聿、叢進、李成瑞、彭希哲、MacFarquhar 、Coale 、Courtois、Becker與Banister等,有的直接去分析官方資料,利用人口統計學的方式計算;有的則是引述官員口述資料或曆史文獻來佐證。盡管多數外國學者對中國人口統計資料的品質抱持信任的態度36,且資料來源多數是一致的,但得出的結果卻不盡相同,顯見有兩種可能的因素造成的:若不是研究者運用資料的方式和人口統計學計算方法不同,也就是單純的計算誤差,不然就是學者本身對大躍進死亡人數的看法已有預設立場,導致有結論不一的情形出現,不然不太可能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如表五所示:
表五
說明:轉引是泛指引用或回顧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統計則是利用數學公式計算得出量化的數據。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針對表五,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為何研究者利用的資料幾乎都是官方資料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卻大不相同?本文在這提出兩種可能性的解釋:1、原始官方文獻的不實;2、研究者對大躍進的基本態度。這兩種因素皆可能影響研究者的結論。
首先,死亡數字這些資料由於大躍進時期虛報人口等原因,可信度變得非常有限。大躍進期間虛報的人口,爾後曆經官方數次的糾正時,就變成了「非正常死亡人口」,使得統計數字變得不可靠,加上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任何的估算都可能有上千萬人的出入,形成了一種數字增減的競賽。而所謂非正常死亡,也並不意味著活生生地餓死。事實上,當時人們更多的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各種疾病而死亡,而饑荒使得當時中國醫療係統陷於癱瘓,若在1958年之前患重病的人,此時根本無法繼續接受醫療照顧,原本可以繼續延長生命,卻因為醫療係統的崩潰而提前死亡37,上述這些因素皆有可能讓研究結果產生不小的誤差。
其次,本文假設,研究者對大躍進的態度影響研究者研究得出死亡人數的結果。由表五得知,研究者的結論差距甚大,透過統計學或轉引的方式得出達三千萬以上的學者除曹樹基之外,皆為海外華裔或外籍學者,隻有少數學者傾向兩千萬左右,而李成瑞曾擔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官方色彩濃厚。因此從他們對大躍進的態度來看,海外學者一般不受官方限製,從這些學者過去的研究著作觀之,對大躍進政策,多屬批判力度較強居多,甚至是以反共的觀點出發,得出死亡數字也居高不下,欲透過死亡數字的呈現來說明大躍進政策上的荒謬程度,來直接抨擊中共官方不肯公布死亡數據的態度。大飢荒檔案網站更間接透露,官方對死亡數字的態度是以兩千萬作為底限。雖不能確定彭希哲和Coale 得出的結果是否認同官方的角度,但從李成瑞的研究結果推斷,官方雖承認政策有誤,但仍不願去承認死亡人數有偏高的情形,因此研究者得出的飢荒致死人數的多寡,也可能間接透露出其看待大躍進政策的態度,也就是批判力度越大者,所得出的死亡數字也就越高。
前麵提到全國性的人口統計資料,必須以區域性的資料做為輔助,研究結果才不至於被官方資料所誤導,而曹樹基的研究在這方麵是較為全麵性的,他除參閱《中國人口》係列有關22個省的人口資料與前述的官方出版資料外,最重要的是利用17個省份裏近一千種省縣市的地方誌38,以專章的方式討論各省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資料來源的廣度之深,是其他研究者難以超越之處,也使得其研究成果有較紮實的根據作為基礎。
三、數據背後代表的涵義
我們可以從非正常人口死亡數的多寡,看出研究者對大躍進的態度,雖然官方在1981年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承認政策上有部分是屬於「人禍」,但仍把部分原因歸咎氣候、中蘇分裂等因素,加上遲遲不願公布官方的死亡數字,容易使人認為是因為這三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是過於偏高而不敢公布,因此許多研究自然會傾向大躍進政策造成了數以千萬計死亡的印象。從表五顯示數據都是集中在三四千萬左右,有小部分是兩千萬左右,具官方色彩的李成瑞認為至多兩千萬,而大飢荒檔案網站認為官方所要顯示的是在一千多萬左右。
另外,也有人去質疑三千萬死亡人數的真實性,如金小丁發表的〈「餓死三千萬」質疑〉,就去針對大飢荒檔案網站公布的研究性文章做出辯駁,認為三年飢荒非正常死亡人數的可靠估計很難超過二千萬,餓死三千萬人在資料極度缺乏之下幾乎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也認為官方公布資料數據中的誤差並非政治性的幹預,在文章中也較認同李成瑞的說法39.由此顯示較傾向官方的數據並不超過兩千萬,而且與發生於1876-1879年,中國曆史上最大飢荒致死的人數800-1300萬的比較,兩者差距並不大40;而站在對立麵的研究則是以三千萬上下為基準,兩方研究的誤差最大為兩千多萬人左右。因此本文認為,這些死亡數據背後代表著研究者的觀點,研究者雖然在大躍進政策上同樣抱持批評的態度,但在非正常死亡人數上卻決定了批判的力度,外國學者與海外華裔研究者普遍認為,大躍進政策造成世界上最嚴重的飢荒;而具有官方色彩的中國研究者雖然視大躍進為錯誤的政策,但所造成的傷害應不至於到三、四千萬人死亡如此龐大的數字。
四、結論
本文嚐試將各家研究者對大饑荒時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的研究做一綜述與解讀,發現研究者所使用資料的範圍,多是以官方所公布的全國人口統計數據為主,但研究者利用相同的資料卻得出不同的結果,因此提出兩種原因:原始官方文獻的不實與研究者對大躍進的態度,來解釋非正常人口死亡誤差過大的情形。另外,本文也認為全國性的資料容易有漏失或竄改之疑慮,因此必須以地方人口資料做為輔助,減少過度依賴單一來源資料所造成研究上的缺失,而僅有少數研究者如曹樹基,對地方各省、縣市地方誌記載的人口資料進行分析,不論曹樹基對大躍進政策的基本立場如何,其得出的結論應是有其可靠性的。
注釋
1這裏所謂通史,是以字麵上的解釋來排除,如陳永發的《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Roderick MacFarquhar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著作。
2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http://www.yhcw.net/famine/.
3丁抒:《人禍:「大躍進」與大飢荒》(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8)。
4丁抒:《人禍:「大躍進」與大飢荒》,頁369-378.
5貝克(Jasper Becker )著,薑和平譯:《餓鬼:毛時代中國饑荒揭秘》(紐約:明鏡出版社,2005)。
6貝克:《餓鬼:毛時代中國饑荒揭秘》,頁396-397.
7文聿:《中國左禍:反右運動紀實(下)》(台北:萬象出版社,1993)。
8叢進:《1949-1989年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9張敏:〈千萬冤魂──中國大陸五十年非正常死亡調查〉,http://b5.ctestimony.org/201/20125b.htm
10文聿:《中國左禍:反右運動紀實(下)》,頁408;叢進:《1949-1989年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頁272-273.
11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In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Vol.3.(Oxford :OxfordUniv.Press ,1997)。
12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2-8.
13Xizhe Peng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in China's Province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3.NO.4(1987):639-670.
14Xizhe Peng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in China's Provinces",647-648.
15Xizhe Peng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in China's Provinces",649.
16Courtois ,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Crimes ,Terror ,Repression(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7Courtois ,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Crimes ,Terror ,Repression,495.
18Ansley J.Coale,,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 ,1952-1982(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4)。
19李成瑞:〈大躍進引起的人口變動〉,《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97-110.
20線性趨勢外推法是最簡單的外推法。這種方法可用來研究隨時間按恆定增長率變化的事物。在以時間為橫坐標的坐標圖中,事物的變化接近一條直線。根據這條直線,可以推斷事物未來的變化。
21Ansley J.Coale,,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 ,1952-1982,Ibid.,68-70.
22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7年的中國人口》(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頁3-4.
23金小丁:〈「餓死三千萬」質疑〉,多維新聞網(2007年7月24日),
http://app2.dwnews.com/view-article.php ?url=/gb/MainNews/Opinion/2007_7_24_13_52_42_885.html
24Judith Banister,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5預期平均壽命指某個社會中某個年齡層的人預期平均還會有多少年的壽命,如在某國現年四十歲的人的預期平均壽命是三十年,指這個年齡的人預期平均還可以有三十年可活。當沒有特別標出年齡時,預期平均壽命是指某社會中的人出生時的預期平均壽命。
26Judith Banister,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85,118.
27Dali L Yang,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 :State,Rural Society,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8Dali L Yang,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 :State,Rural Society,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38.
29Dali L Yang,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 :State,Rural Society,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257-258.
30Dali L Yang,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 :State,Rural Society,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57,63.
31金輝:〈「三年自然災害」備忘錄〉,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http://xgc.bbsindex.com/wh/famine/Research/r020901a.htm
32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7年的中國人口》,頁7-11.
33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7年的中國人口》,頁281-294.
34貝克:《餓鬼:毛時代中國饑荒揭秘》,頁391-392;丁抒:《人禍:「大躍進」與大飢荒》,頁369-370.
35曹樹基,前揭書,頁6.
36袁永熙主編:《中國人口總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頁628-631;李成瑞:〈大躍進引起的人口變動〉,頁5.
37方舟子:〈關於大躍進非正常死亡人數的一些感想〉,中國大饑荒檔案網站,http://www.yhcw.net/famine/BBS/fang02.html
38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7年的中國人口》,頁496-531.
39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7年的中國人口》(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頁3-4.
40Jasper Becker,前揭書,頁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