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果園

寫痛,你寫得過偶麽?
個人資料
漢代蜜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

(2013-02-23 10:32:19) 下一個

本文為《出國》雜誌“東張西望”專欄所撰


女兒在多倫多的女友有個同學,女兒跟他通過那個女友認識,一起加入了同一個Facebook的朋友圈,彼此關注。那天我們正在廚房的早餐桌上吃飯,她一邊吃一邊上網瀏覽她的Facebook,忽然對我說,那個男孩自殺了。他的facebook一度不活躍,現在他的父母重新打開,在他的賬號裏發布了這個消息。

我震驚得一口湯差點嗆進鼻子裏。

就在去年,也是我的女兒告訴我,她的一個考進Western Canada 的初中男同學自殺了。

Western Canada 是卡爾加裏排名最靠前的高中之一,是許許多多家長的夢想。本地的高中,也基本屬於學區製,也即,一般學生住在哪個學區,就在學區內就近入學,除非有特殊需要。跨學區入學,需要有特殊才能被學校入取。學校在滿足本學區學生的需求後尚有空位的,可以招收跨學區學生。而跨學區學生,一般是成績優異才能被錄取。

女兒的那個自殺的男同學,就是被跨學區入取的。

就是那一次,女兒告訴我,她上社會學科(包括曆史地理社會製度等人文學科)的課的時候,看到一份報告說,加拿大離家出走的孩子當中,貧困家庭的孩子隻占總人數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孩子出自中產階級及富裕家庭。

也就是說,大部分離家出走的孩子有著很好的物質生活,衣食無憂,可能還更好。

今天的社會,是家長出了問題,還是孩子出了問題?

我的結論是:家長的問題。

有一個網友問我,你這跟妻子被丈夫家暴是妻子做得不好的論調有什麽區別?

我說,當然是有區別的。夫妻結婚的時候都是成年人,各自的性情品格已經基本定型,夫妻之間都是有法定行為能力的人,不存在一個是另外一個人的監護人(除非意外發生,一方失去自主能力)的情況。而孩子出世的時候,是一張白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身的老師。他們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他們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起著養育,教養孩子的作用。他們不光要管孩子的溫飽,還要關注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從身體到精神都健康成長,

苗長歪了,種樹人當然有責任。

讓我們來說說孩子教育中的誤區。

第一,關於孩子的撒謊問題。

前一陣我還跟我母親討論過這個問題。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記憶深刻的事情就是,當初我換乳牙的時候,因為怕痛,不想讓母親給我拔掉已經鬆動的牙齒。那天母親在跟一個鄰居阿姨聊天,說起這件事,母親對站在一邊的我說:“來,你張開嘴讓阿姨看看你的牙。”

我不張。我怕母親碰我的牙。

母親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證:“我不動你的牙。你張開嘴給阿姨看看。”

出於對親人的信任,我張開了嘴。母親眼疾手快,迅速地將手指伸進我嘴裏,自內往外,將那顆鬆動的牙往外一掰,那顆牙就掉下來了。

這件事的後果怎麽樣?當然,這個行為一點也不痛,確實不痛,但是它讓我失去了對母親的信任。以後再有牙齒鬆動,任憑母親怎麽忽悠,我都不會再張開嘴了。

我幼時對母親的印象是她非常嚴厲。萬一我做錯什麽事,第一個本能就是不承認,撒謊。我誠實結果是挨一頓胖揍或者痛罵,那麽我為什麽還要誠實?哪個孩子還要誠實?

因為這些童年的記憶,我在教養女兒的過程中,很注意不要犯當年我母親犯的錯誤。首先,要想孩子不撒謊,做父母的自己不能忽悠,不能撒謊,有時候父母認為無傷大雅的小事,小孩子卻記在心上;其次,不能讓孩子因為誠實而受到懲罰。懲罰的目的是糾正錯誤,而糾正錯誤,懲罰不是唯一的手段,也是最簡單最愚笨的手段。懲罰錯誤的同時,也許會讓孩子養成逃避責任,撒謊的惡習。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錯誤是難免的,作為成人的父母尚且在不斷地犯錯誤,又怎能苛責孩子永遠正確?

記得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還不到三歲。她一向四肢短,所以上廁所大便都要我給她擦屁股。有一天她從幼兒園回來,急匆匆跑進衛生間,將我推出門外,說自己長大了要自己上廁所。這在她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我一邊納悶,一邊等她從衛生間出來,問:“上好了?”

她答道:“上好了。”

我狐疑地走進衛生間,似乎一切正常,沒有任何變動,但是空氣中卻彌漫著一股臭味。我打開滾筒式洗衣機的前門,發現了她自己塞進去的短褲,短褲裏包著黃燦燦的屎。

此時我已經被三歲孩子的觀察力震驚了。她平常看見我洗衣服,把髒衣服塞進去,拿出來的時幹淨衣服,一定認為把帶了屎的短褲塞進去,等到我開動機器的時候,這短褲會自動被洗幹淨,這樣她大便失禁的事便被掩蓋無形,這樣媽媽就不會因此而責備她。

我曾經讀過育兒方麵的書,專家稱,三歲多的孩子自我控製能力還不強,時常會發生大小便失禁的情況。一旦這樣的事發生,不要責備孩子,越責備他們會越緊張,大小便失禁的事反而會更頻繁地發生。

於是我把她叫到跟前,鄭重地告訴她,如果今天媽媽不知道這件事,一旦洗衣機開動,所有的衣服都會被汙染,全部要扔掉。她應該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不會責備她。

從此以後,她再也沒幹過這種事,或者這種類似的事。因為她知道,她不會因為自己的誠實而受到懲罰。

第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我自己也有過青春期,我時常地回想當年自己走過的心路曆程,當年的我不希望被父母怎樣對待,那麽今天,我也會盡力避免讓女兒再經曆自己不想經曆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謂的青春期叛逆,我認為是孩子在經曆了對父母信服和崇拜的的孩童時期之後,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綜合作用之下產生了自己的價值觀,開始反省自我存在的價值。這是孩子從沒有自我意識到自我意識產生的過程,是孩子成長的標誌,父母應該為他們感到高興,而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的複製品,事事順從自己,同意自己,稍有不同,便大發雷霆。

條條道路通羅馬。父親是共和黨,兒子是民主黨;父親是保守派,兒子是激進派,這都是正常的,常有的事。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人生,哪怕摔跟頭也是他們自己的跟頭,做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們受傷的時候,送上一杯熱茶或者咖啡,做他們堅強的後盾。

通常做父母的,關注孩子的冷暖遠遠地超過關注孩子的心靈。做父母的,要認識到我們人類不僅僅長著嘴巴,還長著耳朵。我們對孩子的教養,不僅僅是灌輸,還要學會傾聽。

我跟女兒的關係,從多倫多搬到卡爾加裏應該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那時候她跟著父親先搬了過來,我留在多倫多處理一些後續的事情,一個月之後才過去團聚。女兒當時對我說了一句話讓我感到很震驚——她說,你不要來了,我跟我爸過得蠻好的,你一來就吵架,就衝我吼。

我像是遭到當頭一棒,感到自己做母親的失敗,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方式。到了卡爾加裏以後,我跟女兒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我們分別談了對對方的期望,不喜歡對方怎樣的說話方式。這裏我要感謝我加入的反家暴群組。我說過,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帶著很強烈的施虐性傾向。比如我們的民俗裏,稱呼配偶是殺千刀的,冤家等等。當家人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開口說話帶著指責的口氣。自從我加入了反家暴群組,我對照那些施虐者的特征,小心翼翼地檢討著自己和家人的相處方式,盡量避免那些負麵的,指責性的言辭。

指責於事無補。當問題出來的時候,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先確認當事人的安全,然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最終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不是嗎?

這樣,女兒無論是在學校裏還是別的什麽地方,一旦遇到什麽難題,或者犯了什麽錯誤,都喜歡跟我說,因為她知道我不會指責她批評她,而是坐下來跟她一起想辦法,給她建議,幫她解決問題。她想做什麽事,我從來不會嘲笑她異想天開,或者告訴她你幹不成,幹脆別試。就算是她有些什麽觀點與我不同,我也不會用母親的權威去壓迫她無條件地服從我。

我最常對她說的一句話是——這是你的生活,你做選擇。

她從我這裏得到的總是鼓勵和關懷,這樣的話,她還會有什麽心裏話不願意對我說呢?

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聊天,她問我:“你孩子帶起來累吧?”

我說:“不累。她已經17歲了,我基本上半解放。”

朋友又關切地問:“17歲啊,叛逆起來也夠嗆吧?”

我想了想,說:“好像也沒怎麽叛逆。我倆像朋友一樣。有一陣她老說我做飯不好吃,氣得我夠嗆,我就去問她為什麽這麽做,結果她說——MomTeenage suppose to be rebelling. But I| have nothing to rebel you, the only thing I can pick is your cooking.(媽媽,青春期的孩子就應該是叛逆的。我實在沒啥好叛逆的,隻好挑你飯菜的毛病了)。”

哈哈,為了叛逆而叛逆,也算是天方夜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波城冬日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你一定是一個自製力很強的人。 其實有時道理都懂,但最難的是戰勝自己。 謝謝分享這麽好的見證!
piao11 回複 悄悄話 不能讓孩子因為誠實而受到懲罰。
==========================
我要頂這一句!

Erica_NJ 回複 悄悄話 noted. i was not very rebellian myself when i was a teenager but most of the time, i would ra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myself rather than asking helps from my parents - for the same reason: I did not trust them. Fortunately for me, i did not make a mess. but having the children's trust is so important if we want them to come to us when they are in trouble.

Traditionally, Chinese think they own their children but we don'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