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城頭文章:周恩來紅人咒罵毛澤東:主席 你瘋了嗎?(圖)

(2017-03-30 10:31:03) 下一個

周恩來紅人咒罵毛澤東:主席 你瘋了嗎?(圖)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冀朝鑄1954年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受到周恩來的重用。1972年,尼克鬆訪華時任周恩來的翻譯員。冀與周的關係十分良好,可以說是一種崇拜。而對毛澤東就不同了,對毛最厲害的批評就是文革時期自己的悲觀迷茫和抱怨:冀朝鑄躺在屋中對著當時無處不在的領袖像喃喃自語:“主席,你瘋了嗎?”本文為書評《歲月崢嶸,外交縱橫——讀冀朝鑄的回憶錄〈在毛右邊的人〉(The Manon Mao‘s Right)》,作者依旭投稿。
 

毛澤東周恩來接見紅衛兵(圖源:AFP/VCG)

在亞馬遜上買來冀朝鑄的這本書有一陣子了,翻了翻就放下了,最近看到網上一些中英文的點評,褒貶不一,覺得有意思,於是抽空仔細拜讀了一遍,還真是開卷有益。作者的經曆非同尋常,這本回憶錄所講述的曆史和個人故事都很有閱讀價值。不過這本書沒有太多“爆料”的內容,立場也是中規中矩,並不“離經叛道”,這也是大部分英文書評詬病此書之處。許多英文書評都坦承作者的身份和經曆對於了解中國領導人和外交都很重要但本書在提供新的曆史材料方麵令人大失所望。我倒是覺得因為冀朝鑄的翻譯身份,他能“爆”的料可能也有限,而且他不是巫寧坤(英文回憶錄《一滴淚》的作者)那樣的獨立知識分子,還是“體製內”的人。不管怎麽說,因為作者的獨特經曆,這部回憶錄可以算是中國外交和中美關係的重要見證;從人文曆史的角度說,書中敘述的故事也可以看做中美曆史和文化交往碰撞的個人記錄;對英文讀者來說,這本書是了解當代中國很有趣的讀物。

這本英文回憶錄是藍燈出版社2008年出版,國內有一個縮減的翻譯版。這類回憶錄在海外用英文出版的很少,特別是作者還在國內,而且是資深的外交官,最高官至中國駐英大使,中國委派的聯合國副秘書長。從政治敏感的角度講,書的內容不可能太“出格”,冀朝鑄不是李誌綏。不過這本書還是不同於國內出版的外交高官的回憶錄,細節比較豐富,文字也生動。冀朝鑄寫作的第一語言應該是英語,自己也坦承他中文寫作其實沒有英文好;這本書顯然是出版商找人整體的修飾(polish)了一番,所以讀起來比較流暢,美式俚語溶於其中,也有趣味,僅這一點就不像李誌綏書的英文版,翻譯的味道還是很重。

冀朝鑄出身山西名門世家,其父冀貢泉早年留學日本,是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曾在山西省府任司法廳長和教育廳長,也做過北京大學法學院的院長,又很左傾,與中共淵源非淺。冀朝鑄同父異母的兄長冀朝鼎更是個傳奇人物,早年旅歐時加入中共,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過,然後赴美留學,是名校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冀朝鼎曾是中美政府都倚重的資深經濟學家,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回國服務;因為冀家與孔祥熙的同鄉關係,冀朝鼎回國後即在在國民政府任要職,但當時鮮為人知的是冀朝鼎還是受周恩來直線領導的中共秘密黨員,所以他的雙重身份神秘莫測。有關冀朝鼎對國民政府經濟決策的影響,說法不一,有說冀朝鼎是最後導致國民政府經濟崩潰的金圓券政策的始作俑者,而其目的就是故意“與民爭利”,搞垮國民黨政權,算是中共“造反陰謀”的執行者。比如陳立夫的回憶錄《成敗之鑒》就持這個說法,盡管這個說法足夠震撼,中共方麵對這個指控一直語焉不詳。

冀朝鼎對國共兩黨來說都是個重要的曆史人物,幾年前收視率甚高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其實應該把冀朝鼎的故事形象的表現一下,因為他當時就是華北剿總的經濟處處長,也負責幣製改革;冀家與傅作義又是同鄉,據說後來傅作義起義的決定就在冀家老宅做出的,所以電視劇的曆史背景與冀朝鼎的個人經曆相交集。冀朝鼎一直受周恩來領導,是周的重要助手和非常器重的經濟幹部,所以這些關於他的“中共陰謀論”的說法肯定不是空穴來風。總之冀家與中共的關係很深,但是冀氏屬於專業人士,並非職業革命家,與軍隊無關聯,卻又與美國有千絲萬縷的交集,所以不算是中共革命的至親嫡係。但周恩來非常看重冀朝鼎,在他1963年突然去世後特別指示安排高級別的追悼儀式並親自參加,不知是因為統戰的需要還是對特工愛將離去的悲痛。從本書來看,周恩來愛屋及烏,對冀朝鼎的這個弟弟冀朝鑄亦是十分關照。周恩來其實不隻把冀朝鑄當作翻譯,而是外交工作中的助手,幾次冀朝鑄政治上似有麻煩的時候都是周恩來想起來要找“小冀”讓作者鹹魚翻身,再受重用。所以作者對周恩來的感情是很深的,絕對超出一個翻譯對領導的感情。

本書關於作者早年經曆的敘述非常生動,冀朝鑄可以算是中國高級士紳階級“富二代”的典型。他的童年生活被抗戰打斷,一家從山西老家汾陽出逃到了武漢,後來在周恩來的建議下通過其兄的安排去了美國。在那個貧困動蕩、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一家人能夠乘美軍飛機從武漢出走,然後經過越南坐船到新加坡,再到法國馬賽,穿過戰亂的遠東和歐洲,最後在自由女神的照耀下來到紐約,當時作者隻有九歲,絕對是同年代國人中少有的經曆,僅就這一段抗戰時期出走歐美的故事就很引人入勝了。冀朝鑄一家到美國後,定居於紐約,他的父親經營麵向僑社的中文出版的生意,但實際上是為中共革命服務的,其重要的合作者就有唐明照一家,端茶送水的唐家小女就是後來文革時期風雲一時的南希(唐聞生)。

冀朝鑄在紐約度過了他豐富而有趣的早期學校生活,在紐約有名的“進步”學校哈羅斯曼-林肯(Horace-Mann-Lincoln)中學讀書,與很多精英階層的猶太年輕人成為朋友,然後進入哈佛大學。因為成人階段的這一段重要經曆,冀朝鑄非常美國化,特別喜歡冰激淩、奶昔、黃油和漢堡包一類的食品,也著迷於美國好萊塢電影,喜歡美國生活方式,特別對中國傳統廁所深惡痛絕。他的這段生活是美國同齡青年的典型生活經曆,比如兼職補貼開銷,夏天去農場打工,同時參加很多社會活動。冀朝鑄一家在美國的日子裏雖然比較拮據,但還是有滋有味,當時美國拍過一部戰時宣傳的電影“東京上空的三十秒”,是表現珍珠港後美軍第一次對東京的轟炸和飛行員在中國被救的故事,冀朝鑄的父親在電影中客串一位做醫生的中國抗日人士,這讓作者很是驕傲,大呼小叫帶著同學去看電影。另外冀朝鑄的父親還幫助美國國務院翻譯過羅斯福總統的講話,後來冀朝鑄去羅斯福家登門送書,羅斯福夫人還請他在廚房裏喝茶,所以作者是見過世麵的旅美中國青年。冀朝鑄一家算是對中國情深義重的,所以當時他一直計劃回國,沒有在美國長期定居的打算。

抗戰勝利後冀朝鑄父親被當時的北大校長胡適聘任為北大法學院院長歸國工作。當中共建國時,作者已經在哈佛大學念二年級,參加了校園裏中國學生左翼組織的活動。冀朝鑄雖然不算是學有專長的學者,但也是留美知識分子,而且家裏與中共又如此淵源深厚,所以他的歸國也算是書生報國的水到渠成。他對回國曆程的記錄也很有趣,當時中國在美留學生有幾百人,內戰結果大陸政權易主,許多留學生生計陷入困境,後來美國政府通過經濟資助的方式幫助所有中國留學生繼續學習,而且當時並不區分留學生的政治立場,最後還允許他們做出自己的決定是否回歸祖國,由此可見當時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厚愛,這樣的情形直到後來麥卡錫主義盛行才有變化。據冀朝鑄描述他當時陷入了一種狂熱的新中國情結,一個晚上他在哈佛校園裏行走,突然聽到某一燈光閃爍的房間裏傳出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合唱部分,就像是神靈的召喚,於是突然下了決心離開哈佛回國,作者對那一段人生轉折的描繪神靈活現,一場說走就走的人生旅程就此開始。冀朝鑄在憧憬和不安中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離開了洛杉磯,在中國人民誌願軍“黎明靜悄悄”地進入朝鮮的時刻(1950年10月25日,很有象征意義的日子),作者在港英當局雇傭的錫克警察的充滿敵意的監視下經過香港回到祖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人生轉折如此無情,冀朝鑄告別波士頓的康橋回國之後再踏上美利堅的土地已經是二十二年之後的事情了。

冀朝鑄回國後先是入讀清華大學,學的是化學,後來他被借調到誌願軍總部,因為其語言特長,參加了在朝鮮開城(板門店)的停戰談判,從此走上外交的職業之路。冀朝鑄曾是中國重要的外交活動中高級領導人的中英文翻譯,後來更成了高級外交官。他在外交部的職業生涯與周恩來和毛澤東都有重要的交集,所以他的經曆很有意義,比如他的早期外交生涯中參與了三次重要的曆史事件:朝鮮停戰談判、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後來又在中美關係上做出特殊貢獻,先是陪同周恩來接待基辛格、尼克鬆訪華,後來更是陪同鄧小平訪美,代表中國到華盛頓籌建中國聯絡處並成為第一批駐美代表,最後是駐美使館的第二把手。因為冀朝鑄美國教育的背景,他的經曆在中美關係上曾經引人注目,特別是那次眾人矚目的鄧小平訪美,那張鄧小平在德克薩斯戴著牛仔帽開朗大笑的照片就有冀朝鑄做背景,紐約時報還刊載專文介紹“不可或缺的冀先生”。從本書中透露出的作者個人經曆和思想感情,冀朝鑄是典型的知美派和親美派,在尼克鬆訪華後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特別是毛周中美破冰時期和鄧小平時期中美進一步交往中,他都是重要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冀朝鑄進入外交領域有點偶然,從朝鮮歸國後他本來計劃回清華繼續學業,但被留在了外交部。與他同時就職外交部的還有兩位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博士浦壽昌和浦(壽)山兄弟,可見當時的外交部那些歸國的留學生裏麵真的是藏龍臥虎。浦氏兄弟開始主要給周恩來和其他高級領導人做中英文翻譯,後來這個任務就由冀朝鑄接任(但是不幸的是浦山後來在反右時被打成右派),所以作者的翻譯生涯一直比較“高大上”。在冀朝鑄的外交生涯裏,有過幾次遇險,還有一次死裏逃生的經曆。他在開城談判時,一次為了和美方鬥法,曾經跳入彈坑取出未爆炸的美國炸彈,後來曾為自己的冒險行為嚇出了一身冷汗;而參加萬隆會議時本來要乘坐被台灣特務爆炸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但因為臨時轉乘船赴會逃過一劫,而周恩來也陰錯陽差的換乘飛機避免了死亡的災難,冀朝鑄在回憶錄裏用“cheated death”稱呼這次避險,看來作者真是命大,或者冥冥之中有上天眷顧,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從英文書名可見,這本回憶錄主打的賣點是冀朝鑄是毛澤東的英文翻譯,但實際上全書中有關毛澤東的直接內容並不多,主要是關於周恩來的,冀朝鑄的職業主要是外交部的英文翻譯和隨從,都是跟隨周恩來的,所以這本書在中國外交這個題目上的閱讀價值是關於周的描述。此書對人們了解作為外交家和國家領導人的周恩來很有幫助。

冀朝鑄算是山西大漢,身材高大,自詡是美國的牛肉黃油麵包喂起來的;不過作為翻譯個子高大很容易搶了領導人的風頭,但他的情商不低,很快就適應了做翻譯的行為規範-做一個老實的“背景帝”,比如永遠在領導人後半步,彎腰前傾,避免其身高喧賓奪主,既不諂媚又不顯距離,他很快就把握好了這方麵的尺度。他第一次為毛澤東做翻譯時毛的第一句評語就是“你的聲音太大了”,自此之後他為毛澤東翻譯時格外小心。冀朝鑄的外交生涯裏多次為毛翻譯,包括那次重要的毛澤東和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談話和尼克鬆、基辛格和毛的會談。但是他在書中對毛澤東的記述其實有限,顯然沒有和毛建立起任何私人關係,而對毛的評價大部分正麵且持平收斂,他對毛比較形象的是描述是:毛主席看上去是個“寧靜安詳”的領導人,其實更多時候透出的是一種莫測高深的感覺,據作者觀察,很多高級幹部也在模仿毛的舉止行為,這其實是官場的一種病態。而作者對毛最厲害的批評就是文革時期自己的悲觀迷茫和抱怨:冀朝鑄躺在屋中對著當時無處不在的領袖像喃喃自語:“主席,你瘋了嗎?”這段描述很傳神,大概也是真的,作者自己在文革時期的遭遇反反複複,因為其家庭和妻子家庭的問題屢屢受到衝擊,總之不是文革的受益者。不過因為冀朝鑄給毛和周做翻譯的身份,在動亂中也算平安,他甚至有過一次用自己和毛的合影做“門神”逃過一劫的趣事:文革初期紅衛兵抄家瘋狂的時期,某日冀朝鑄發現有紅衛兵準備對他父親的住宅抄家,他趕緊把自己和毛在天安門接見外賓和外事活動的照片放在書房顯眼之處,然後故意把氣勢洶洶的紅衛兵引到書房來,用一種不經意的方式讓他們看到那些照片,結果氣焰囂張的紅衛兵們馬上道歉走人。

冀朝鑄見證了很多文革時期的混亂和瘋狂,特別是在相對來說外界所知不多的外交部,比如姚登山的奪權和造反派揪鬥陳毅的場景,作者描述自己就在現場見證周恩來對陳毅的保護。而後來外交部造反派的瘋狂到了極致,衝擊蘇聯、印度和緬甸使館,火燒英國代辦和痛揍英國外交官的行為讓人聯想到義和團再現,好在毛沒有徹底失去常識和理智,宣布說這些衝擊外國外交機構的暴行是反革命行為,姚登山從此被投入大牢,再無出頭之日。外交部主要是周的領地,因此文革大部分時間還是屬於可控的狀態,就是到了後期周被攻擊時情況最糟。而周領銜的國務院既是文革時期的重災區又是支撐國家在動亂中繼續運轉的關鍵機構,其中外交部是維持中國正常外交的關鍵部門。據說文革“一月風暴”後最瘋狂的奪權時期,甚至有人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名叫公社(大概是從巴黎公社得到的靈感),結果外交部在周的指示下提醒那樣會造成外交和國際關係上的混亂,他們才放棄了這個瘋狂的念頭。文革後期冀朝鑄顯然已經對國內局勢非常失望,自己也被下放去喂豬,隻有中美關係的戲劇性改善讓作者有了用武之地。但他也非自願的卷入了高層政治鬥爭,比如按照喬冠華的安排去給毛澤東做最後幾次外賓會見的翻譯,目的是向毛報告王海容和唐聞生在外交部的“胡作非為”,和外交部內部爭權有關,不過這個危險的“告黑狀”的行為好像並不成功,而且還影響到後來相當一段時間他自己在外交部的處境。

冀朝鑄對毛和周從翻譯角度來說的觀察很有意思,毛澤東的講話不好翻譯,因為毛的話語經常是天馬行空,內容有時莫測高深,而且喜歡引經據典,所以毛從一開始就建議冀朝鑄讀一些中國的經典增強知識;但毛不懂英文,所以對翻譯的內容無法挑剔。而周恩來思維縝密,英文很好,而且周恩來的講話很精確,如果翻譯得不對或不貼切周都能知道,糊弄不了。冀朝鑄第一次給周做翻譯是在1955年尼泊爾總理來訪的外事活動中,但他那次的亮相犯了兩次錯誤,一是當周離開講稿在講話中加了一句對尼泊爾執政黨領導的讚賞,但冀朝鑄並沒有注意到漏翻了,周的英文很好,馬上就注意到了,而且立即就換了翻譯;第二次是北京市長的翻譯沒有跟上,而周臨時讓冀朝鑄翻譯結果他的翻譯不完整;有意思的是,兩次差錯下來,冀朝鑄本以為必被懲戒,可是他並沒有失去周的信任,反而逐漸成為周的主要翻譯。可能周覺得冀朝鑄口語出色、孺子可教或是源於周對冀朝鑄兄長的信任,無論如何,冀朝鑄的業務水平是過硬的,比如英語速記和打字,絕對超過常人,周恩來可不是能接受庸人下屬的領導。

在作者的描述中,毛和周對待翻譯的態度很不同,其實這也反映了毛和周為人處事之區別。根據冀朝鑄的觀察和感覺,毛隻不過把翻譯當做語言傳播的工具,對作為個人的翻譯並不大在意(除非是章含之、唐聞生這樣的),也沒有明顯的對翻譯的要求取舍,一般是外交部安排是誰就是誰;周在這方麵則不同,周一方麵對翻譯的要求很高,人選比較固定,另外一方麵對自己手下人包括翻譯和助手又是相當關心,比如經常在日常談話中問到他們的家庭生活並給予關照。冀朝鑄的妻子汪向同也參加過朝鮮戰爭做翻譯,後來在中國紅十字會工作,兩人結婚後一開始懷孕不成功沒有孩子,有些苦惱,周在一次出訪時問到冀朝鑄家裏的情況,知道兩人還沒有孩子於是馬上打招呼安排著名的婦科專家給予幫助,很快作者就有了喜訊,周還特意為冀朝鑄的孩子取名,並且特別批準作者去美國使館上任時妻子隨行(雖然第一次還是被外交部擋下來了)。周的為人處事看來是比較人性化的,難怪周恩來在1976年1月去世時,北京的老百姓出現了新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寒冬臘月夜百萬人十裏長街淚送總理的一幕。

冀朝鑄的這本回憶錄對周恩來的描繪其實還有一層深意,就是幫助人們了解周作為總理對中國外交的巨大功能作用。蓋棺論定,不說周在國內政治中的作用和表現,在中國外交和國際關係上,周可以說是公認的外交大師。周在外交活動中既彬彬有禮但又堅持原則,靈活、現實又考慮周全,所以作者認為周恩來是中國最具價值的外交財富。在作者看來,周也許是中共領導人中間最接近儒家“和諧”傳統的;無論在國內政治還是國際關係上,周的主要外交行為就是在調和(也可以說是和稀泥)中到達符合國家利益的目標,但也必須在現實政治的製約下。有一次周的外交團隊在跟印度因為邊界問題鬧得劍拔弩張的時刻,冀朝鑄等人奉命翻譯一封類似最後通牒的給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外交電報,典型的周恩來外交語言的電文,禮貌中的強硬;但在最後一刻,外交部的內線告訴加上最後一句話再發走:“告訴尼赫魯不要想在中國的頭上拉屎撒尿,我們不吃這一套”。冀朝鑄他們的感覺是這句話一定是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加上的,不是周恩來的外交語言,顯然是一種直接的憤怒宣泄,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中國狠狠的在邊境作戰中“教訓”了印度一下。

中共剛建國後的國際環境相當困難,國民政府的餘蔭和國際承認尚存,冷戰條件下中國新政權的選邊站又直接挑戰西方,中國一時成為國際事務中的“造反搗亂”的另類。當時中國國力薄弱,有一種說法是“弱國無外交”,所以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外交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在西方主導的國際領域不受待見。其實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像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怎樣的,簡單說吧,自從中共參加朝鮮戰爭而被聯合國安理會定性為侵略者以來,中國在國際上就被看成是不信神而信“共產邪說”的野蠻國家,遠不如蘇聯,人家畢竟是二戰的主要盟國,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沒人可以忽視。中國可不一樣,經濟力量可以忽略不計,政治文化上在西方人看是離經叛道,更在朝鮮戰場上表現的很有侵略性。所以記住這點,才能理解周恩來在這種條件下的外交活動的成果的確不同尋常。

據作者的感覺,沒有周的外交努力,中國的國際環境會更差,朋友更少,國際事務上影響更無足輕重。冀朝鑄舉了日內瓦會議為例來講述周的外交建樹,當時周恩來低調出場,但其溫文爾雅的東方紳士(對應於西方的貴族)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隨後在會議時期周大顯身手,合縱連橫,成了在印度支那問題上最後達成協議的關鍵人物,出人意外地顯示出中國新政府的外交能力。當然周也在日內瓦遇到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握手的羞辱,作者自稱是這一曆史事故的目擊者,但同時也見證了杜勒斯離開之後的美國代表史密斯為了補償杜勒斯的粗魯行為與周恩來的互動。周對此事的應對是舉重若輕,可圈可點,多年之後尼克鬆訪華的曆史性時刻,他特別在未下完旋梯時就伸出手和周恩來相握,當時尼克鬆想的就是對十幾年前美國對周的輕視和侮辱的補償。另一個周恩來的經典外交高潮就是萬隆會議,周在利用中國和亞非拉國家在受到西方殖民主義危害的共同遭遇中做文章,很快就建立起了“反帝反殖”的國際統一戰線。周的翩翩君子的風度和禮貌智慧的中國紳士氣質在國際外交場合每每給人印象深刻,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就曾說過在周的文明氣質麵前我們都不免覺得自己還是野蠻人。據作者的描述,周恩來的形象出眾、著裝合體、舉止優雅、氣場強大,每當周出現在外交場合,在座的人很難沒有表示尊敬的反應。

冀朝鑄的書中也講了一些外交上的趣事,很多也與周恩來有關,比如六十年代時,有一次去非洲加納訪問,正值該國軍事政變,代表團的飛機在半路得到消息,但周仍然決定按照計劃訪問,以此表示中國的外交信用和對加納領導人恩克魯瑪的尊重,結果飛機在戰火紛飛的加納的一個海濱城市降落,連該國處於危機之中的政府都沒有想到中國人還是按照計劃來了。在加納的訪問當中還發生了一件趣事,加納政府為中國代表團舉行的歡迎活動中,周恩來很隨意的和外交團隊的人聚在一起,按照禮賓慣例加納提供了一把非常高級的椅子給中國總理,但因為周並沒有去坐,結果周的警衛,中辦的楊德中坐在了椅子上,加納的接待人員並不認識中國總理,結果以為楊就是最尊貴的客人,對楊提供了畢恭畢敬的服務,結果周和外交團隊的人都在一旁大笑,顯然周的平易近人在中國領導人中是少有的。當時的非洲是中國開拓國際支持的主要大陸,但是政治上非常動蕩,經濟上非常貧困,周恩來的善意積極的非洲外交對中國來說助益非淺。周恩來不但是長袖善舞的統戰高手,也對細小的外交行為非常在意,作者講到有一次周的團隊去一個非洲的穆斯林國家訪問,所住的賓館有遊泳池,中國外交部的男女隨員們立即換了泳衣下水,周從旁邊路過,立即讓他們停止,告誡他們這是穆斯林國家,女人的社會角色有限製,不要做對當地社會習俗不尊重的事情,由此可見周的政治敏感和政策水平。

作者對中美關係變化的見證是本書的重點,作者在1969年國慶時在眾人矚目的天安門城樓上為毛和斯諾的會見做翻譯,就是在那次重要的會見中毛和周都對斯諾非正式的提到了中美關係應該改善的意願,而也就是那次會見讓冀朝鑄作為毛的翻譯的身份公諸於眾,他出現在毛和斯諾會見的三人照片中;而他不無得意的想到的美國同學得知了這個消息大概開始討論“那個牙齒不齊的投奔共黨”多年失聯的中國小子終於有了下落。不過之後的一段時間中美兩國互送的信息並不明確,所以最後的推動是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根據冀朝鑄的敘述,在一次很尋常的周和葉海亞汗的會見時,在座的有很多中巴的外交人員,而冀朝鑄是周的翻譯;突然,葉海亞汗說他希望和周有一個重要的秘密談話,要求屏退左右,隻留一個翻譯;當時大家都非常驚訝,因為這樣突兀的要求不大和外交禮儀,但是周恩來馬上示意去到另外一個房間而隻要冀朝鑄跟隨。於是在這個秘密的場合,葉海亞汗直接告知周恩來說(在他最近訪美期間)美國總統尼克鬆要求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給中國領導人,美國不想與中國為敵,希望雙方改善關係,首先就要開始與中國領導人接觸,希望能夠先秘密派遣一個總統的代表來中國。這個驚天的信息讓做翻譯的冀朝鑄興奮異常,但周恩來聲色不動,非常禮貌的感謝葉海亞汗傳遞信息,並告訴他幾天後一定回信。一周之內,顯然毛批準了周的回複,於是葉海亞汗的高級信使的任務完成,後來就是基辛格秘密訪華的故事了。

基辛格也是外交高手,和周恩來看來是惺惺惜惺惺;作者講到有一次基辛格和他的團隊在釣魚台國賓館下榻處發現了一些“反美”的小冊子,顯然是對美國代表的一種挑釁性的小動作(但肯定不是毛或是周指示幹的),基辛格的處理辦法不是抗議,而是不動聲色,命人收拾起這些材料退給中方說這是一些上次的客人留下來的東西,請收起來,等於保存了雙方的顏麵。在回憶錄裏冀朝鑄對中美關係非常關注,還有幾處很有意思的記述,一是中國內戰接近結束時,據說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曾經被國務院授命向中共新政權傳遞友好的信息並承諾提供高達二十億美元的援助;但後來陰錯陽差,中美分道而行,中國向蘇聯一邊倒,而蘇聯提供了大大低於美國所說的援助數額,三億盧布。二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國際紅十字會的總代表比爾訪問中國時曾宣稱為美國總統肯尼迪傳遞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的信息,但就在他訪問的時候,肯尼迪被刺的消息傳來,使得這一個友好的信號失去了源頭。這兩個例子其實都沒有旁證,而且司徒雷登大使在任時作者還在美國念書,應該是道聽途說,但也可見作者對中美關係改善的關切。後來在裏根總統的初期因為台灣問題與中國對立的情況下,作者仿照周恩來的外交手段,在非常有成效的斡旋下,與裏根和布什副總統直接討論最後促成了817公報和裏根訪華的成果。

作為比較稀缺的外交部裏的知美派,冀朝鑄顯然對中國外交人員通常在美國的刻板無效的外交行為不無微詞,特別是每次外交會見時的冠冕堂皇的意識形態印記的官話,而絕大部分美方人士都傾向於cutthecrap廢話少說直接公開,所以雙方的外交討論常常是費時而無效的。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裏根時期當時的駐美大使柴澤民與美國商務部長布德裏奇會見討論中美貿易不平衡和傾銷的問題,柴大使還是按照習慣做了一個很長的空洞的開場白,布德裏奇非常不禮貌的打斷了柴的發言,然後說,柴大使請來窗邊向下看,布德裏奇的辦公室有一個巨大的窗戶,下邊就是商務部樓下的停車場,布德裏奇問柴,您看到什麽了,柴回答說很多汽車,布德裏奇然後給了柴大使一個單刀直入的宣講:“對,很多汽車,你仔細看,這裏有一半是日本車;可是你再看看司機,所有的都穿著中國做的毛衣,我們美國不在乎你們出口毛衣到美國,但你不能把他媽的整個市場都占了。謝謝你的到來,送客”,滿口粗話的美國牛仔作風。

作者也見證了文革後期周恩來的艱難處境,書中提到作者所參加的外交部去美國建聯絡處的團隊離開之前周特別過來相送,周當時看來對自己的癌症很悲觀,坦白地說可能不能再和大家見麵了,結果外交團隊眾人悲痛淚奔。基辛格聽說周患病後曾主動找到冀朝鑄,說美國希望提供最好的醫療專家幫助周的治療,但作者轉回去美國的友好信息到了中國泥牛入海,沒有回應,中國官方對此連感謝的表示都沒有,冀朝鑄對此非常失望。由此也可見當時中國的政治環境和周在國內的困境。

作者對非洲的印象很生動,除了周恩來主導下的中國外交成就,就是非洲落後的社會條件,他簡述了一次在非洲的外交“冷餐會”,近視眼的他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巧克力蛋糕,如獲至寶的前去品嚐,結果女服務員芊芊素手一揮,原來蛋糕是香草味道白色的但是被黑蒼蠅覆蓋,看上去成了巧克力色,作者立刻失去了胃口,隻好拿餅幹和蘇打水對付。作者在外交部的經曆有起有伏,曾經因為和喬冠華等有爭議的人物的關係受到審查,幾乎徹底失勢;即便是在改革開放開始後,外交部內部的人事爭鬥也在繼續,比如他在章文晉做大使時是中國駐美使館第二把手,按照計劃應該被提升為大使,突然他被任命為駐斐濟國的大使,連美國國務院和外交界的人都非常驚訝。作者顯然對此覺得非常意外,但對他的近乎羞辱的提升隻能逆來順受,於是去那個曾有食人傳統的島國就任,直到又突然被調任很高規格的駐英國的大使,好像命運輪轉,這次反而讓大不列顛的外交人士疑惑不解。後來作者更被任命為聯合國副秘書長,常駐美國一段時間。有意思的是,冀朝鑄的經曆和資格都應該擔任中國駐美大使,但他從來沒有得到這個機會,也許正是因為他與美國的關係太深,中國政府有什麽顧忌。

作者的書中提到很多中國外交上的重要人物,有的隻是簡單的描述,有的比較詳細正麵,有的人物很明顯作者不喜歡,比如唐聞生、韓敘,當然這些都是基於作者自己的價值判斷。除了對周恩來的崇拜之外,作者筆下的外長陳毅也很正麵,反右前的大鳴大放時期,冀朝鑄給陳毅寫大字報提了一條意見:“陳部長應該向周總理對外賓的謙虛態度學習,比如周總理在和外賓碰杯時酒杯總比外賓的酒杯要低以顯示謙虛,但陳部長的酒杯總比外賓的酒杯高一些”。幾天之後陳毅到外交部來回答群眾提問,特別說到冀朝鑄的大字報,陳毅的解釋是其實酒杯高一些是主人的禮節,而周總理為什麽舉杯比較低則是因為總理的胳膊受過傷所以舉杯比較低,而陳毅後來還專門為了此事安慰冀朝鑄,並沒有對他有任何穿小鞋的行為。另外一個作者接觸比較多而且尊敬的是曾經的駐印尼、法國和美國的大使黃鎮。黃鎮雖然是軍人出身,但多年的外交經曆比較成熟,是重量級的外交官,難怪中國任命的首任駐美大使(聯絡處主任)就是黃鎮。一次在美國國內旅行,黃鎮大使由美國國務院的官員和冀朝鑄陪同隨行,黃鎮基於外交官特權很生硬地拒絕他的隨身行李在機場經過安全檢查,大家很是奇怪,後來發現原來黃鎮隨身攜帶一把日本軍刀,據說是黃將軍抗戰時的戰利品,他說每晚都將軍刀放於枕下,算是他的鎮床之寶,這對軍人出身的外交官來說也是非比尋常。有一次作者和美國國務院的人陪同黃大使訪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重要曆史遺跡萊幸頓,看到紀念英國死亡將士的紀念碑黃鎮大為不解,但美國人說那是二百年前的事情了,雙方早已原諒對方,我們現在是朋友了,為了說明問題美國人還比較中日的曆史,黃鎮搖頭說就是一千年我們也不原諒日本,可見東西方看曆史的巨大差別。

最後再從回憶錄的角度來說說這本書,一般名人回憶錄的史料價值比較重要,社會知識、人文價值、文學性其次。作者的生活經曆和外交生涯應該遠比這本回憶錄所能反映的要豐富得多而且有趣味得多,從這個角度說,冀朝鑄的這本回憶錄還是有不少可議之處。這本回憶錄其實正如許多英文書評所評,在史料價值上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沒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重要的史實,很是可惜,但也可以理解。而通過此書,可以看出作者的經曆非常多彩但他對事物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並不算深刻,對重要的曆史事件的理解有時比較簡單化(比如89六四),本書表現出對曆史的描述和理解判斷基本與官方定的調子一致,當然也許是作者有意為之。但一旦涉及的具體的事件和個人親曆的故事,作者的描繪和評說就靠譜而且生動多了。所以這本書應該主要當個人故事來讀,而不是一本正經的政治曆史讀物。

中共的很多名人或是高級幹部都出版個人的回憶錄,但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國內出版的,一是可能作者無法暢所欲言,二是作者的水平不一,很多複雜的因素讓這些回憶錄的內容大打折扣,需要核實比對來得出比較準確的理解和評價。而在香港出版的一些回憶錄,從信息提供方麵開放一些,又難免有其他政治目的摻雜其中;所以在美國出英文版的回憶錄還是很難得的。綜合評價,從真實性上,這本書的得分不低,但顯然是有選擇性的;從書的可讀性上,得分也比較高;但從曆史信息提供和理解深度上,得分不高;具體的感受,因人而異,而作者敘述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外交部內部的故事,還要核實旁證才能認定。這本書其它瑕疵包括很多地方作者應該不在場,看來是轉述了一些以訛傳訛的“故事”,比如毛的葬禮時江青和王海容大打出手扯下江青的假發;另外有些相對來說很重要的事件比如毛在70年的心梗時交代後事給周恩來以至造成江青大怒,這其實是李誌綏書中所說的,作者應該並不在場,而且這類事情是高度機密,作者可能當時並不知情。有些中文書評認為是藍燈出版社的捉刀寫手臆造的,其實很可能是作者把傳聞當真事了,這在寫作回憶錄時是應該避免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