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28)
2016 (131)
2017 (186)
讀 "她並沒有救得了6億人,卻成功騙了23萬人。。。":"一個女博士,發現納米銀離子可以殺菌”有感:
幾百年前的南歐的一個國家(忘了名字)某個地方的居民就知道當地的一口井的井水可以治病。當地的教會一直把該井看作是上帝對該地村民對其虔誠信奉的垂恩。直到有一天,在對該井淘淤泥時,淘井人發現了一個古代的銀盤。於是上帝的垂恩便暫時停止了。這引起了當地人們的恐慌。於是後來牧師/長老們又將那銀盤放入井內以求上帝繼續施恩。於是上帝就又垂聽了牧師/長老們的虔誠祈禱,將井水又變成可以治病的聖水了。
大約在上世紀50s(或者更早?)。俄國的科學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了銀離子的殺菌/保健作用。自此,有意識地在水中加入銀以達到一定的抗菌作用成為不少人的常識。houtou72 有幸在上世紀68年讀到這篇於1954年(?)發表在前蘇聯《知識就是力量》刊物上的科普文章,並因此有一次專門用一節5號電池連接銀線放入涼開水中一些時間再飲用。後來又知重金屬離子對人體有傷害作用,又慶幸自己沒多喝。
銀是一種可以在自然條件下與空氣中的氧反應而變黑的金屬。在水中應該是以離子狀態存在。
現在讀到該女博士的“發現”銀的抗菌作用,並冠以“納米”技術而借科學之時髦名詞不免感到十分可笑。感到僅僅是商業操作而已----因為銀不用"納米"也治病!
參考閱讀:Nano Lett.:是銀離子而不是納米顆粒殺死細菌http://www.bioon.com/biology/Microbiology/526677.shtml
人們對銀納米顆粒殺死細菌的機製存在長期爭論。科學家們早就知道當銀納米顆粒被氧化時,從中釋放出來的銀離子對細菌致命性的。但是科學家們也一直猜測銀納米顆粒本身可能對細菌是有毒性的,特別是就它們當中直徑最小的(大約為3納米)而言。如今,美國萊斯大學研究人員解決了這一爭論:納米顆粒不能殺死細菌。相關研究結果於2012年發表在Nano Letters期刊上。
解決這種長期爭論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證實將銀納米顆粒與細菌直接接觸時不溶性的銀納米顆粒不能殺死細菌,而當與細菌靠近時,通過氧化銀納米顆粒而產生的可溶性銀離子能夠殺死。
為此,論文第一作者Zongming Xiu著手測試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和定製合成的納米顆粒(直徑在3到11納米).以便觀察納米顆粒大小與毒性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但是,研究人員並沒有獲得一致性的結果。為此,Xu決定在厭氧環境---該環境能夠消除氧化發生的可能性,因而能夠控製銀離子釋放---中測試納米顆粒毒性。他發現,經過過濾的納米顆粒對細菌的毒性要比銀離子小很多。
他們發現納米顆粒即便濃度高達195ppm(part per million, ppm, 即百萬分之一),仍然對細菌沒有毒性,但是就銀離子而言,大約15ppm就能殺死所有存在的細菌。這表明納米顆粒的毒性要比銀離子小7665倍,因而可以忽略不計。
在測試中,研究人員也證實存在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當大腸杆菌接觸到劑量太少而不能殺死它們的銀離子時,它們因遭受刺激而變得興奮起來。這意味著使用的劑量要充足,否則細菌也變得更加強大。
這些發現提示著人們可能能夠提高銀納米顆粒在抗菌方麵的應用,同時可以通過給它們加上反應性聚合物包被來調控銀離子釋放速率從而減輕銀離子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生物穀:Bioon.com)
本文編譯自Ions, not particles, make silver toxic to bac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