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28)
2016 (131)
2017 (186)
原文:“在體內緩衝係統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係統,它的“工作原理”,簡單地概括,就是體內酸多了,有堿性物質來中和;堿多了,又有酸性物質來中和。而肺調節,就是當體內酸性物質增多時,人會加快呼吸,將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則呼吸變緩。腎髒也很重要,它能吸收堿性的碳酸氫鹽,並排泌酸性產物。隻有當以上三大調節係統出了問題,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況下,人體內的酸堿平衡才會打亂,出現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體內的酸堿度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受到食物影響的。 "
字體及背景的顏色是為了便於提示不同情況下的概念。
疾病的過程是一個由正常到病理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不是一下就轉變的,而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那麽,當所述的三大調節係統出了問題(這裏的‘問題’概念要不同於專家們的概念,而是指出現了導致調節係統開始往單方向調節的‘病’因),但是,這時還是處在在機體的調節係統代賞功能的範圍內時,體液必定有一個從正常到漸漸偏酸的過程。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一, 這個過程可以是相對較短、或者相對較長。甚至很長時間而不出現諸如‘酸中毒’的,但是體液的確一直處於‘正常值偏酸’的“正常人”現象,這樣的情況應當就是所說的酸性體質。隻有當機體的調節係統失代賞後才會出現“人體內的酸堿平衡才會打亂,出現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現象。
那些專家科學家們的‘正常體內的緩衝體係’概念和‘病理狀態下疾病的原因’概念都是千真萬確的科學概念,但是,把兩者完全割裂開來去思考和論證問題的方法不是科學的方法;即:使用科學的知識來以不科學的方法討論科學問題是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所以我說是“科學專家的偽科學”。
至於“而人體內的酸堿度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受到食物影響的”論點就更不值一駁:自己的意識裏就有‘人體內的酸堿度在非正常情況下會受到食物影響’的潛意識,本身就矛盾和邏輯混亂。
體液的偏酸或偏堿為什麽一定會引起疾患?以前曾簡單寫過。這裏再寫一些:
大家知道,所有的有機(大)分子在液體中都有一個等電點,以蛋白質為例,在非其等電點pH值的液體中蛋白質帶有電荷;或正或負------這是蛋白質發揮其生化/生理/生物作用的基礎。在正常的體液pH值中,蛋白質因它們的等電點不同而帶有不同的電荷,並與彼此的配體結合而產生萬千生理功能和現象。------這些知識都是在任何一本生化/生理/細胞生物學的教科書裏都能讀到的。
而如下的論述則是在書本和科學雜誌中沒有的,可以查一查是否即使在最一流的科學雜誌曾有否論述過:
體液pH值的變化必然會影響蛋白質所帶的電荷與其構象,並且理所當然地會因此而影響蛋白質與其配體的結合,進而影響其發揮應有的生物學效應而最終致病。以抗原---抗體為例:免疫球蛋白分子如果不能有效地結合抗原就不能引起應有的免疫反應。以細胞為例:T殺傷細胞如果其結合識別自體細胞的組織相容性複合體過弱則容易產生它對自體細胞的殺傷。而過強則應該容易使得變異的腫瘤細胞因此而免疫逃逸。再者,其他的例子還包括了DNA的複製和轉錄,RNA的蛋白質合成及其產生的等等,等等的幾乎一切的細胞/生物學效應。所以,體液的酸堿與機體的健康狀態有著重要的聯係。
有機分子的功能與體液pH值的影響是一個至今尚未開拓的新的研究領域,我已經觀察了十八年了。無數的科研文章在研究蛋白質/核酸等等的結構與構象及其功能,但是可惜的是至今尚未有一篇像樣的、有關它們與體液pH 關係的論文發表(擦邊的記得有幾篇)。近來未曾查找,但從這些專家們的觀點可以得到佐證。
科學家/專家對於社會的貢獻並不僅僅因為他們掌握的科學知識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他們應用科學知識的方法正確。 否則,真應了當年老毛的那句:“知識越多越反動”;看看那些當今的所謂專家們科學證據確鑿地誤導他人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