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28)
2016 (131)
2017 (186)
關於肌體的酸堿體質之說,我的看法和建議:
1, 我們在考慮生理酸堿性時,應該把它和化學的概念區分開來,前者的正常範圍在7。35 ~ 7。45間。而後者的範圍則在0 ~12之間。前者隻是處在後者的一小段的弱堿性範圍。如果一個人的血清pH值被測出在7。34,就是生理性地偏酸了。如果一個人的血清pH值被測出在7。46,就是生理性地偏堿了。但是,無論我們講生理的‘酸、堿體質’,實際上都是化學概念上的弱堿性範圍。所以,如果不清楚地區分兩者的話,容易在科普上造成混淆。
2, 緩衝液/對的概念:實質是指:當加入一定量的酸或堿進入某緩衝液體時,該液體的pH值變化不大,或者說其pH值相對穩定在某一個範圍之內-----隻是這種變化通常相對於我們所需要的某種條件來說很小-----隻是可以忽略不計而已,但 這決不是說該液體的pH值沒有變化。而且,緩衝液對抗pH值變化的能力與它所含緩衝對的濃度是直接相關的:不知歲月姊妹是否有調節不同濃度緩衝溶液的pH值的經曆?稍稍一調就過了值和總就是調不到值的感覺是大不一樣的。: )
3, 人體液中的緩衝對主要是碳酸類 和磷酸類,但是實際遠上不止這些,也遠不是加上Cl-離子就那麽簡單的。3這類化學的緩衝對們看上去僅僅為人體生化的有機分子提供某種發揮它們生理和生化活性的‘平台’‘而已’-----它們在肌體內無時無刻地不在與膠體有機分子們進行著酸堿/電荷的交換和平衡-----極多(!)的文章和教科書都盯在緩衝對們的酸堿平衡上,而因此忽略或者至少沒有在機體的生理和生化活性分子對於某種pH值變化條件時其生理和生化活性的如何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給人體肌體能夠造成的生理或病理的何種改變等方麵給於足夠的重視!(不信的話網友們可以去查查/檢索科學文獻,包括最一流的科學雜誌)。這就是人們在討論身體/肌體的酸堿體質時陷入迷茫的根本原因:找不到一方麵大量的現實擺在那裏,但另一方麵卻因為專家們忽視而還沒有建立起來的相關理論。
(1)生物體體液的無機緩衝體係在肌體內無時無刻地不在與膠體有機分子們進行著酸堿/電荷的交換和平衡,這種平衡的外在表現在於體液的pH值。
(2)體液的pH值和無機離子的濃度直接影響到有機大分子諸如蛋白質、多肽、氨基酸、類脂分子、等等以及RNADNA 的分子結構,以及它們與其配體(如抗原-抗體、激素-受體、RNADNA-結合蛋白等等)的親和力。
(3)上述(2)的親和力受到上述(1)的影響的變化(但不是全部)包括了有機大分子和其配體的結合與解離。這種變化帶來了隨之而來的生理生化的改變,從而使肌體的代謝狀況發生改變。
(4)所以人體/肌體的pH值直接影響和改變人的肌體生理狀態:這種影響和改變的結果對肌體來說,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導致造成病理狀態)的。
5,如上的理論由houtou72(JK的網上化名)構思完成於1995年5月瑞典 斯德格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