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軍和解放軍的軍風紀比較
(2010-01-16 21:30:08)
下一個
作者:論語1972.2
1949年4月21日上午9時,南京政府的李宗仁代總統拒絕簽署北平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於是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聯名命令解放軍“堅決、幹淨、徹底、全部地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而命令發布之時,渡江先頭部隊已經突破了國軍的江防陣地,在長江南岸順利登陸。22日淩晨,國軍江陰要塞被占領,解放軍正式突進蘇南,而同日,南京政府遷都廣州。兩天以後,毛澤東通過新華社宣稱,“南京國民黨反動賣國政府已於昨日宣告滅亡”。
此時,那些鱗次櫛比的江南小鎮依然波瀾不驚,22年來,百姓似乎已經習慣了一幕幕“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每家照例緊鎖大門卻半掩窗扉,躲在燈火昏暗的屋內偷偷看著一列列陌生的軍隊在眼前潰敗或追擊。但是母親家卻沒那麽幸運安逸,她家是我們小鎮上唯一的染坊,前店後坊,有著寬敞的工棚正好可供部隊駐紮,於是4月底5月初,潰敗的國軍和追擊的解放軍分別敲響了她的家門。
母親那時正好6周歲,正好是在土地廟隔壁的國小用吳語官話(文讀)朗誦“一隻青蛙四條腿,兩隻眼睛一張嘴,撲通一聲跳下水”的年紀,多年以後,她對於很多往事仍然記憶猶新,於是某個仲夏夜的乘涼時節,童年的我就問起了她那個旗幟變幻年代的種種記憶。父親的表述總是比較模糊,比如對於日占時期,住在祖母娘家的他隻記得常有“割掉耳朵的馬匹在街道上狂奔”這種兵荒馬亂的驚恐,而母親則要細致得多,她說解放軍來了以後,也常有軍馬失控呼嘯而過,並且驚險的是,當時二舅隻有兩歲,在蹣跚走到街心時突然有馬群撲麵而來,街邊的外婆以為慘劇已經發生,不料“馬是通人性的,它們竟然都跳過了你二舅,一蓬灰塵過後,他還傻乎乎地站在原地吃糖”。
不過母親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1949年4月底國共兩軍在她家的輪流駐營。“當時你外公在外地上班回不來,外婆嚇得抱著你舅舅姨媽早早睡了,我卻很好奇,從門背後偷看那些當兵的”。母親說的是國軍,他們看到門背後的小女孩就叫她出來吃東西。“吃什麽東西忘記了,無非是餅幹什麽的,不稀奇,當時你外婆天天給我們吃美國奶粉的。不過他們唱歌真好聽……”母親說,那些國軍有男有女,一進門就在房間中央燃起了篝火,然後圍著燒水、洗腳、抽煙、唱歌,“他們還教我唱,一點都不像打敗仗要逃走的樣子,現在想來,就像夏令營裏一群快樂的大學生”。後來母親就在歌聲中睡著了,醒來時“大學生”們早就離開了,隻留下一條蓋在她身上的線毯和滿地的雜物。“屋裏被他們弄得亂七八糟,篝火的灰燼、還有煙頭紙屑,你外婆打掃了一上午,也罵了一上午的國民黨”。
沒過幾天,解放軍尾隨而至。“當時陳毅住在上塘街,而我們屋裏住的是普通的小兵”。外婆依然早早睡了,而母親還是偷偷的在門後打量著這些不請自到的客人。“他們沒有理睬我,也不互相交談,總之一個個麵孔都蠻嚴肅的,一幅幅心事重重的樣子”。於是母親悻悻然地睡覺去了,翌日清晨,解放軍都已經向上海開拔,“臨走的時候將屋裏屋外和院子裏都清掃得幹幹淨淨,水缸裏還挑滿了水”。
當時童年的我光顧聽故事了,沒有問母親“你是喜歡國軍還是共軍”?現在又是30年了,母親也老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留給我去回答將要聽我講故事的兒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