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

很多年沒有認真讀書了。
正文

情感引導-how to raise a motional kids

(2010-02-24 12:43:47) 下一個

1。 孩子不願說再見哭鬧怎麽辦?



今天送#1和N去夏令營路上,開始聽The Heart of Parenting.

娃有伴時就是這點好,她們兩個一刻不停在車後嘰嘰喳喳,我徹底清靜地聽我的BOOK CD.

到了DROP OFF地方,我趕9點電話會議要閃人;#1拉著我不願讓我走,有點要開始抹眼淚兒.

我立刻現學現賣書上第一個案例處理方法.

"不想讓媽媽走是嗎?"

"是,媽媽別走! 我要你留下陪我!"

"I know, I know, 媽媽也不想走,也想跟你多待會兒,要是能一起在夏令營玩兒該多好了.但是媽媽九點有個電話會議,現在必須馬上趕去辦公室."

"No, 別走!"

"我下午就來接你,你想想我們下午一起的時候做點什麽呢? 讀rainbow fairy? 還是humand body? 還是你給我做一個craft放在辦公室? 晚上吃完飯以後,咱們跟妹妹一起看多多洛好不好?"

我輕輕哼TOTORO的曲子,#1眉開眼笑地一推我: "Go mommy go!"

我們高高興興分手.

其實書裏說的,孩子開始抱怨時跟孩子共情的策略早已不陌生了,但是我的無數次教訓是,跟#1共情了,她繼續留在那個情緒的坑裏出不來,我就手足無措耐心用盡然後自己也就煩躁起來了.

今天聽的BOOK CD裏第一個案例,就是啟發我: 光是SHOW了同情心跟孩子共情還不夠;過份強調同情,比如,開始反複跟孩子解釋為什麽要上班,跟孩子講價還價 -- 我給你吃糖好不好,我給你買那個玩具....,可以一次兩次管用,多幾次就又不管用了.

這種時候,需要的不是講價還價,一味忍讓同情,家長需要FIRMLY SET THE LIMIT(幹脆利落地: I need to do this, period.),然後,要引導她的情緒,這樣她會慢慢學會,鬱悶焦躁緊張的時候,不要當一個情緒放大器;而是要轉移注意力,找一個讓自己高興的事情/視 角,從那個坑裏爬出來.

就這麽簡單.

成人的心理健康,也會得利於這個基本的能力-- 這個樂觀的能力,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可以做到凡事不要過於執著不要過分放在心上;有的孩子,尤其敏感容易情緒化的孩子,天生這種能力就弱一些,對這樣的孩 子,就越發需要尊重她們的情緒,同時給予書裏所說的EMOTIONAL COACHING. 於我,誠如搜美所言,確實也是一個跟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

2.家長可以在孩子麵前爭吵動怒麽?

在懷#1時,我鄭重其事地跟豬還有NANA說: 我的頭號原則,是大人任何情況下不可以吼孩子;更不可以在孩子麵前發脾氣,吵架.無論如何,要在孩子麵前保持平和理性的家庭氣氛.

這個理想主義的原則,當然一二再再二三(而且經常是被我自己)違反.

每次違反了,我都很生氣,生氣完自己再遷怒他人.

生氣自己為什麽一開始要生氣動怒;生氣自己生氣動怒了旁邊人不僅不給我熄火反而火上加油;生氣大人生氣的樣子會給孩子造成不好影響.

總之,越想越生氣,氣得腦仁兒疼這雖然是一本育兒書,但是我這。(瞧瞧,給自己挖一大坑,挑進去了,再也出不來還繼續挖土的,是誰? 是誰?)

然後檢討,然後反省,然後寄希望下次表再犯.

當然,下次,還犯.

於是我越來越糾結.

一日,#1言語衝撞了我,我很鬱悶地說: "你這麽說真的很傷害我的感情,我回頭想起來都會哭的."

#1 聽罷哈哈大笑,像聽見天方夜譚地說: "NO Mommy, you've got to be kidding me. You are adult. Adults don't cry! (不可能啊媽媽,你在開玩笑吧,你是大人,大人不哭的.)"

我愣了。原來在她眼裏,生氣痛哭,隻是小孩子的權力,大人就不可以了麽? 這是否也是很大一個誤導呢?

正好過幾日聽這 本書,裏麵強調: 大人不要過於顧忌小孩子而壓抑自己的各種情緒 -- 隻要這種情緒宣泄沒有到傷害人的地步(很重要的: 宣泄情緒時不可以辱罵譏諷刺激孩子,不可以有任何ABUSE) -- 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給孩子示範的機會. 要讓孩子明白,各種情感 -- 包括負麵情感 -- 都是很正常的不可怕的。比如, 大人可以當著孩子吵架,抒發不滿憤怒傷心,但是過後一定要當著孩子擁抱和好,給她一個明確的信號”we are ok now”.這樣,孩子也明白,有衝突有矛盾沒有什麽大不了的,爭吵完了,我們仍然可以原諒寬恕對方, 一笑泯恩仇. – 具備寬恕的能力的人,才具備愛和被愛的能力。

從另一方麵來說,所謂情感引導(EMOTIONAL COACHING),其實最有效的,就是言傳身教. 當然,這不是說有了這個理論家長就可以隨意在孩子麵前快意恩仇地宣泄;明白自己言傳身教作用本身,對家長的行為也是一個製約,以及啟示這裏,版主如果覺得不妥的。當爸爸當媽媽的,平日如何溝通如何處理矛盾,直接就影響孩子以後的情商,以及處理關係的模式.

在我看來,書裏一個關鍵的MESSAGE是:

“We need to let our kids know that all negative emotions are acceptable. We do not set limits on their emotions; we set limits on their behaviors. “

(“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任何負麵的情緒都是正常的,可以無條件接受的;家長需要給孩子的行為設定規矩,而不是給孩子的情感設定規矩.”)

這段話,讓我聽了一遍又一遍,想了一遍又一遍.

我們這一代很多媽媽,有了孩子之後,最糾結的,就是: 我如何管教她,才能又能跟她一直做好朋友讓她永遠信任我,又不過分寵愛慣壞她.

我覺得這段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這段話讓我發散想了很多.

咱們這一代,普遍跟爸爸媽媽關係不夠親,症結之一會不會就在這裏 -- 我們從小接受很多壓製負麵情緒方麵的教育:

"不要哭! 那麽大孩子了還哭!"

"輸一場球賽有什麽大不了的? 下次再來好了!”

那一代的育兒方式下,越是盡責的家長,越是一看到NEGATIVE EMOTION就像洪水猛獸一樣撲過去要把不良傾向掐死在搖籃裏.

久而久之,小孩子會明白NEGATIVE EMOTION會受到批評,是不好的,是幼稚的,然後,會學會對家長甚至自己隱瞞自己的情緒.

所 以,作為大人,要善待自己的emotional well-being,要心理重建,是否也可以首先告訴自己: All my negative emotions are valid. There is nothing wrong about feeling that way.

所以這本書強調,要好好培養孩子的情商,對家長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同情心,要願意去懂得孩子的各種負麵情緒真實來源是什麽.

有了#1之後,我深感做到有同情心,其實不是那麽容易那麽STRAIGHTFORWARD一件事情.

因為有時,她看上去就是那麽一個特....擰巴的小孩子. 而做為她的媽媽,我那麽急切地希望看到她快樂地融入集體,開心地接受各種新生事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而且我仍然心裏在乎別人的看法,在乎合乎NORMALITY的各種標準,這麽一來,尤其難做到時時有同情心.

所以我特別喜歡要大聲疾呼大家看看我搜美在那個NORMALITY帖子裏的發言,我聽她說過之後,一直在給自己給#1灌輸這個觀念: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評論看法,要看到自己的特別的地方. -- 懂得這點,這樣的孩子才會快樂。否則他們永遠生活在別人的評判目光中,為自己的與眾不同不開心.

帶她們去抽血,#1針頭還沒下去就哭得天昏地暗,得兩個護士外加我按住才抽完;#2則針頭進去了”OUCH!”一聲之後安靜地看著護士抽完,再無多話.

#1在一邊眼淚未幹地,略有些尷尬地看著,突然說: "我知道妹妹為什麽沒有像我那樣哭,她沒有我那麽疼."

-- 可不就是那樣,無關勇敢與否嬌氣與否會否忍耐,用不著給孩子講一堆要忍耐要勇敢要堅強的大道理,每個人的PAIN THRESHOLD不一樣,而已.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們對孩子,對自己,多一些慈悲心,可能大家都會快樂很多.

3. 從爸爸的作用說起

幾天前不乖誇獎小U家R爸教女有方乃是”錦上添花”.

此言一出,遭到群毆.

可憐的不乖眼淚汪汪地說:你們,咋都是育兒專家泥?

當然群毆人群裏,有我.

因為我聽到這個BOOK CD講到爸爸作用時,尤其印象深刻.

作 者強調,父親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教育具有尤其重要性的引導作用. 當然,他也承認,不是所有的爸爸都能做到這點( “Not just any dad will do”). 但是他強調,如果由爸爸來做情感引導(emotional coaching)的工作,那麽效果尤其顯著,因為爸爸跟孩子的親子關係風格不同於媽媽跟孩子之間的風格,所以情感引導會尤其有效.

他的研究數據發現,家裏由爸爸來做情感引導的孩子,更懂得如何跟朋友相處;如果是女兒,影響尤其大,比如在長大後處理異性關係時會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乃至學業成績也更好. (這裏我們就別探討質疑因果關係隱藏因子內生變量啥啥的了哈,起碼二者是正相關不是?)

那麽,爸爸們該做什麽呢? 作者第一建議很簡單: 跟孩子一起玩兒. 盡可能多地陪他們玩兒. -- 這個,豬們起碼可以做到吧?

第二,作者建議當爸爸的,要get in touch with his own feelingsp。這個,聽上去難度好大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建議豬慢慢麵對自己本身的心理自己情感.
然 而這正是這本書讓我覺得不止是育兒書的一個原因 – 所謂EMOTIONAL COACHING,不是說我們要”教育””改造”我們的孩子,而是說,更根本的,是要好好想想自己: 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情感,夫妻相處對話的模式,交流的程度方式,處理矛盾的方法和態度. EMOTIONAL COACHING不是在真空裏完成,而一旦開始EMOTIONAL COACHING,受益的不止是孩子,而是大人,而是整個家庭.

4.TEMPERAMENT這回事兒

這本書中心是說,家長可以通過情感引導,提高孩子情商.

那麽,情商到底如何定義呢?

作者舉了一些例子,我主要記住的有:

* 具有很強的SELF-SOOTHING能力 (而這個能力是從嬰幼兒時期起孩子就會從照顧她的人身上PICK UP的)

* 可以相對容易地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 (比如火警來了,可以放下手裏東西出去,回來後,很快接著前麵的東西開始做)

* 有REGULATE自己負麵情感的能力 (注意,是REGULATE,不是壓抑)

等等

顯然,情商很大一部分也是天生的.

那麽,情商到底如何定義孩子跟孩子的不同,對於我來說,是有了#2之後,最大最強烈的感受。顯然,情商很大一部分也是天生的



5. 從何做起

昨天回家路上,聽FREAKONOMICS的BOOK CD,準備找點賣點/笑話去娛樂我的學生。p她的性格,也決定了她不會是班上©1998-2006 “後花園” 未經許可 謝絕轉載

居然,在國內翻譯成魔鬼經濟學的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是討論"what is the right parenting?" 到底,什麽是正確的育兒方法?

我頓時精神一爽,聚精會神聽下去。

作者引用對一個大的數據的實證分析結果之前,讓讀者自己猜: 他列舉的十六個因子裏麵,哪些跟孩子在學校裏成績好,有正相關。

十六個因子裏,有比如: 父母社會經濟地位高;家裏買進了一個高尚住宅區;家裏有很多兒童書籍;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父母體罰孩子;孩子經常看電視;父母經常給孩子念書。。。

實證結果呢? 是父母經濟地位,家裏有很多兒童書籍。。。跟孩子成績有正相關;

買進高尚住宅區,帶孩子去博物館,孩子經常看電視,父母經常給孩子念書。。。跟孩子成績沒有明顯關聯!

然後,作者列舉結果之後,說:

“When it comes to parenting, it is who you are that matters,not what you do. ”

由此,作者的觀點是,近年來一個TREND,也是一些父母"用力過度", engage in excessive parenting -- 過多強調父母要做這個做那個績沒有明顯關聯。

這個觀點,讓我在明晃晃的太陽光下麵,心口痛了又痛.

痛過了之後,我也默默地承認: 他說得有道理.

那麽回到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培養孩子情商上麵,我覺得首要的一點,跟在"爸爸的作用"裏麵談到的,是同一個感想:

從何做起? 要從自己做起。

我自己,是什麽樣脾氣性格的一個人?

我對待生活中的壓力,矛盾,不滿,是如何處理的?

我情緒激動時,有良好的輸導渠道麽?

對於生活中的失望,我采取什麽樣的態度,走的是什麽樣的途徑?

在有失望有挫敗甚至有怨恨時,我是如何跟自己對話的? 我是如何跟身邊的人對話的?

....

說一千道一萬,如果我們自己情商提高了,自然可以無形中言傳身教地告訴孩子: 你看,你可以這樣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你可以這樣讓自己快樂起來.

而有些一時做不到的乃至永遠也無望做到的,起碼可以知”天命”而從此視角會跟以前有所不同,不會過度強求孩子做到,更能理解她們的難處,而不是在她們不聽話時一味生氣。

更加發散開去,這些思考可以發散到如何處理夫妻母女等等關係,如何對待工作裏的低潮期。那麽回到如何教育孩子

對我來說,育兒問題之所以如此讓人沉醉其中,就是因為有了#1之後,一天又一天,這個小人兒讓我越來越看進自己的內心,去問自己一些以前從來沒有想到的問題。
對我們的孩子,我們能在一次一次衝撞對抗之後,放棄POWER STRUGGLE,從另一個角度想: 是不是有些東西,我以前沒有想到? 這樣的心念轉動一旦有了,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明顯會更願意跟你交流,跟你對話。一天又一天,當我不再像以前那麽把注意力放在她的"不好的行為"上時,我發現我的引導反而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現在甚至不再反感一次又一次的衝突,就像我搜美說的: 祝賀你,你們兩個,都又有了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衝突之後,我們會擁抱會誠摯道歉,因為我們之間有BONDING。

由此,我想到的是跟母後的關係,跟豬之間的關係,我們會擁抱會誠摯道歉,因為很多時候,矛盾一旦有了,天長日久,溝通越來越陷入一個死循環。怨氣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深,跟豬之間,甚至會有敵意來越大越來越深,根本無從談到對話,每個人帶著情緒帶著怒氣,宣泄之後,距離越發遙遠,甚至會有敵意。其實衝突矛盾並不可怕,怕的是有了衝突之後兩個人越來越帶著ATTITUDE去看對方,不再有願意對話的TRUST和BONDING。

那麽,如何跳出這個死循環? 誰先走出冷戰,願意把自己的情緒以及委屈暫且放在一邊,誠心誠意嚐試著去理解對方?

WHY NOT ME?

不是委屈自己,而是讓我們自己給自己一個機會,更加快樂.

我們絕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那麽,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態,不放棄身邊的人。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