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Windy2009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的老照片

(2021-07-15 20:29:32) 下一個

日本的老照片

多年以前到那裏參觀的時候照的,還是一般的相片翻拍的。

多年前的老照片,都是傳統相機的。以前和大學同學一起去參觀。都選了日本。當年有個男生的畢業設計還是一個日本二戰在美國日裔集中營的一個紀念館。作設計的都比較喜歡到處走走,如果能夠去做和海外學習或者短期工作接觸一些有意思的事務所也是不錯的機會。

曾經非常想去,通過圖書和影響去了解他們國家的文化和曆史。其實這一次真正機會到了眼前我沒有說那麽的期待。這是在去過歐洲之後去了。覺得他們的國家就是小巧精製。大致和中國一些城市很像,細節可以看出是發達國家的差異。我說的是用我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角度來看。細節上比美國精細。小國家也有小國家的好,細節做的比較有創意。美國的建設的選材很多也是偏於考慮功能。

這片東瀛之地很有大唐文化烙印。念書也曾經接觸大量古代建築曆史。西歐的文化也受到日本影響。東漸西風,西漸東風,各個文明體係也是相互影響的。中國以前較為封閉,而日本反倒傳遞了一些中國文化的因子。大多外國學生比較專著日本的現代建設。而所謂中國人去了,也帶有懷古幽思的意義。仿佛曾經相識,前世有緣的國度。我都不帶開玩笑的,好像大概很小的時候就覺得仿佛相識。可能是看一休哥看的。

 

牡丹,日本傳統上也欣賞牡丹,不知道是不是是。我去的時候大概是二月。已經在培植。

古代塔建築。

記得以前介紹,這好像是個KABUKI劇場。

傳統的婚禮,很漂亮純淨的顏色。神道教和東北的一些民族以及朝鮮半島有一些關係。好像和佛教也不衝突。這點倒和中國的儒釋道彼此並存有些類似。

傳統的廟宇。日本的獨創風格,雖然也借用中國鬥拱技術,但是一看是日式的。

清素的色彩,讓人感到莊嚴肅穆,卻也與自然融為一體。

TENGE的建築。以前有一段時間喜歡他的風格。

現代的一個室內的結構。忘了名字了。

 

很好玩的雕塑。當代藝術也是喜歡一些奇怪看似不蹬大雅之堂的造型。但是卻又充滿原始感和童趣味。

這是個著名的零售店,造型非常有清晰,一條街都帶很多這類的。

EDO-TOKYO MUSEUM.  是一座民俗博物院,很多有趣味的陳列,包括這個伊豆城的模型,表現出傳神的風俗重現。也有點類似國內一些舊京街景的模型。

滑冰的娃娃。有時候覺得日本娃娃還都挺可愛的。

 

日本小海歸的自由發展

 


聽說日本要開放觀光了。但是要跟個旅行社登記,要訂好票之類的。

回想以前,我多年前念書的時候和學校去了一次。那時候最後一邊畢業設計課作設計作業,上課安排去不同過去采風和得到一些靈感。

當年主要因為同學裏的有一個日本二代女孩,很有意思的女孩,特別的幽默富有創造力。還有一個廣東和美國的混血。當時他的畢業設計是做一個JAPANESE INTERNMENT CAMP的紀念館,紀念那些二占被關起來的日本族裔的美國公民。另外其實很多人對日本的當代建築也是很有興趣的。他們決定去日本。

當時也是匆匆忙忙就去了東京和橫濱。當時覺得還很有意思的。確實比較現代,整潔。去了不少的當代的建築,很多名家的作品。

一直到現在我依然是比較迷戀建築師畏言伍 KUMA KENGE,和伊東風雄--TOYO ITO 的作品。一直覺得如果在這種先鋒小眾的小工作室工作一段時間也不錯的。以前有一些同學到日本作海外學習。其實那邊短期學習或者做作時期也是不錯的機會。如果不結婚,都可以考慮找機會去海外工作實習,因為累計各種的學習機會也是很可貴的,尤其在從事設計和藝術類的人應該出去多走走,吸收一些東西。


以前我幾個在美國高中的日本同學(一點五代)都回到日本去海歸。而且都是小學到高中都是在美國念的,還可以去日本念大學。

有一個同桌考上了非常好的大學。他可能也是立誌去自己國家的好大學。其實他在美國已經考上當地不錯的名校的好專業。他真的非常傳統的。就是挺典型的很嚴謹很的那種理工男,作事情特別的認真,專著。他從事尖端技術,所以可能選擇他們比較好的公司也是一直做下來。特別的紮實。

校友裏還有一個男生是個舞蹈家,回到日本好像適應的也不錯。不知道會不會有REVERSE CULTURAL SHOCK。當然日本和美國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所以應該問題不大。他的太太也是在國外長大的日本人。但是看他媽的適應的也不錯而且特別的POPULAR。他們二人都是舞蹈藝術家,在日本好像開了個班子或者公司,一個流行藝術的公司。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像和美國人一樣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很自由的選擇家裏也支持。

他們都留戀在美國高中的生活和歲月。畢竟童年在美國。其實早年小學初中同學裏日本人也有一些,因為他們的父母出國留學讀博的還是有一些的。當然後來很多人也回去了。這些日本老留的孩子都屬於一點五代。

可能因為他們用拚音文字吧,而且媽媽可能都作全職太太,我覺得他們的日文好像都保留的不錯。海歸應該也不會有太大問題。而且日本學校崇尚這些海歸的人,喜歡給他各種機會演講介紹自己美國教育和日本的跨國經曆之類的。感覺比較尊重不一樣經曆的人。

另外一個女孩就是音樂的專業,在歐美讀完書,青年時候在海外表演和工作。她在全球做演出,在日本從事教育。我覺得她也是滿自由的。主要可能是家庭環境比較支持她作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是從早就開始培養音樂,在高中其實差不多就是專業水平。也是非常有開放思路的發展的那種態度。沒有死定位在什麽學校,工作單位,頭銜這些東西。但是還是會有良好的發揮。

當然,我想這幾個二代和他們本國長大的也存在差異。其中搞舞蹈的這個也是美國日本兩邊跑。他的業務兩邊都很靈活的感覺。其實這是一點五代比較理想的狀態,作一個國際人。

中國大陸的製度和很多社會上感覺還是在來回進出比較卡。二代移民可能會好一些。但是國內它屬於限製自由的。好多事特別卡。沒有必要耽誤事的卡。就和日本韓國比對,各種發展上就沒有那麽靈活。台灣都好點。因為體製問題。就沒有那麽多的限製。減少限製其實能夠使海外的僑胞自由發展,對於本國也是共享,是一種雙贏的狀態。

最近安倍之死讓我想到美國華人張純如。她三十幾歲就自殺了。她是個鐵筆杆兒,作為記者出身,她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殺”一經問世就掀起了軒然大波。她為什麽死?是被日本右翼份子恐嚇威脅而難以精神逃避。最近看了一個日本NHK拍攝的殖民中國的視頻,咬牙切齒,混身發抖。其實不管因為我是中國人,我無法忍受沒有底線的對任何的生命的踐踏。天理也不容啊。“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說法我認為站不住腳。難道在軍事上有一定技術就可以隨便屠殺任何的生命嗎,我們沒有再去逆向民族主義的自我苛責了。錯不在受害的一方。再弱小的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一個民族受到淩辱,還要不斷自責,那真的是自我虐待了。自強要子愛好嗎。太多的所謂的公知將中國老百姓按在地上反思。。。。結果是反思過度已經抬不起頭,直不起腰。如果說軟骨是一種病,自我虐待那更是一種病了。精神上的去殖民化是必須的。我前麵預測,兩個甲子了,要討債的時候倒了。這就是天理輪回啊,誰能那麽便宜的總是淩駕別人之上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