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培養兒童的藝術素質
現在很多家長培養孩子學一門音樂,當作修養,也是多一門技能。大部分人不會促使小孩子將音樂當作職業,但是也多多少少想往大師的方麵發展。我現在也是這樣,盡量給小孩提供各種各樣的接觸不同才藝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全麵發展,接觸不同事物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長處和開發兒童的潛力。我做這些不是為了我自己,或者是滿足我自己什麽願望,而是給孩子盡量提供開闊視野的事物,育人也熏陶良好的人格素質。
說起音樂,我自己也學過鋼琴。我小時候父母家也花錢花時間培養過我。我自己鋼琴彈的還不錯,並且也有一定深度了,但是念到高中的階段,因為現實中學比較忙,就中止了。我隻有在大學裏遇到一位音樂專業的鋼琴教師的中國朋友,她是老師,對我的感覺也不錯,能夠說到一起。她得知我會彈琴也非常鼓勵我彈下去。我倆有緣,能夠得遇知音。平常大家見個麵交往交往,她和其它音樂協會的老師搞一個回報演奏會也把我拉上。我參與音樂表演也算讓自己不把音樂扔下。不過,練琴真的很花時間,我也沒有太多時間去練習。
我喜歡音樂,其實有一個原因是和我爸爸有關係的。他喜歡音樂,歌曲,會拉二胡和小提琴。他喜歡歌唱,沒事除了哼唱幾句京劇,民歌,美聲,甚至還有樣板戲等等。他還參加業餘的合唱團,團隊按期排練,表演。我爸就是一個平實的,不聲不響的人,但是他不Boring,不乏味,有文化情趣,也確實具有文藝細胞,而且性格上是個樂天派,心態特別平和。他雖然是個理科生,數理科的優秀生,但是同時也喜歡曆史文學。他雖然不是很外向,但是一點也不怯場,每次在人前表演都自豪不拘謹,而且表現能力極強,他的外國同事誇他歌唱的嗓音很rich, 音色豐富。其實他的年代,一般人沒太多條件學習音樂,但是反而當時倒有不少人喜歡音樂。而且雖然他們的年代社會封閉,物質匱乏,但是他們的人文學科的素養還都不錯,我感覺不必現在年輕人差,讀嚴肅的文學可以讀的進去,對嚴肅的音樂可以靜心欣賞,消化,而不是浮於表麵。
我七八歲在國內學過一點小提琴,我爸爸是音樂愛好者,會二胡,提琴,喜歡歌唱,他自己親手教給我的。我叔叔,堂妹也會手風琴,我姑姑是將業餘愛好當作事業來追求的民族舞蹈演員兼老師。我覺得我的文藝細胞可能是遺傳我的父親那邊,我當時就很喜歡,非常投入。自己十歲移居美國,我父母當年就是老留學生,他們依靠做學生時的基本收入也為我購買鋼琴,請老師,應該也算是對我不錯了,為我做了很多。他們也沒想我以此作為職業,沒有整天逼迫我等等,隻不過想著幫我找個興趣愛好,藝術修養就好了。但是沒想到我真的的很鑽。特別自覺,經常好幾個小時,沒人催。他們都說了讓我“歇會兒”,喜歡就是喜歡。當個業餘愛好也要做到完善。我們家人多年前因為是老留學生,父母兩個人整天忙著,沒時間管我,顧不上,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給自己找樂。說實話美國的移民圈子如果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大多是學理工科的,然後本身人就少,圈子還那麽窄,時間久了就覺得很憋悶。我在美國必須認識一些學非理工科的朋友或者有相似可以交心的人才能夠感到不過於乏味。
從小,我們家人從來不管我。我都是自己練,從來沒人催,也沒人陪,都是靠自己。而且當我有機會學習鋼琴時候,我非常的積極,勤奮。我在我所有的鋼琴老師的學生當中都是音樂天分最高的那一個。我參加鋼琴獨奏recital, 我老師說她的回報表演裏的一位觀眾說我:”She is phenomenal!", 這是個美國家長,這是典型的美國人樂於慷慨誇讚別人,甚至表現的有點誇張。她的孩子學琴,把這老師樂的,我倒還沒覺得自己怎麽樣呢,她一誇反而讓我很不好意思。但是音樂的路途上真的是比較平穩順利, 經常一路被人誇獎,這也算天賦吧。但是我的熱誠經常被周圍一些非常考慮實際的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標準打消了某種熱情參與的動機。其實我真的是非常炙熱的一個人,而且一點也不死板,非常活躍。我之所以看起來不是非常外向,四平八穩,外在的隨和主要是為了融入環境,避免自己不留下鋒芒畢露的印象。而內心,十分自信,有主見,力量,敏銳的洞察力。但是其實你讓我做領導型的角色,組織能力,演說能力,有帶動性的角色,我還是具有一些這些才能的,隻不過是被抑製住了。特別是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這種自我認識越來越清晰。這幾年我不和家裏父母住在一起,感到恢複了自己的原我,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自由表現力與創造力。這幾年我有些時間機會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丈夫很支持我,所以我也很感激他的支持和理解。我的幸福就是來自於我有一個善良的父親,隨和,理性,善解人意的老爸。我跟他在一起就感到有一些精神上的依靠和方式。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練習沒有什麽可覺得苦的,自身如果喜歡就會學的進去。對我來說練琴不枯燥,如果我能夠把一支曲子彈到完美,那是一種享受,給我一種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可能因為我天生就是比較偏感性有表達欲望的,藝術性的,所以一點不覺得古典音樂枯燥。回想自己青少年的時期,除了上學之外,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是投入在繪畫和音樂這兩個方麵。我也不怎麽熱愛社交,但是也不刻意坑距,我性格單純,品格質樸,不過於看重物質。另外閑時喜歡文學閱讀,雖然很多年在美國,業餘時間喜歡以母語中文寫小說散文。讀書的時期,建築係的同係的美國同學經常跟我在設計工作室熬通宵,每天差不多二十四小時泡在一起,那段時間是一段辛苦而寄托於美好憧憬的,帶有追求成就感的青春歲月。一些同學對我如此評論:“自己有個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仿佛與世隔絕,雖然也不是特別急於交流,但是非常開放,一點都不乏味, 對不同事物都可以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待”。我覺得這些東西得易與我年在多方麵的藝術方麵的投入和累積,這些東西可以豐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讓自己不感到寂寞。
因此我希望我的孩子也找到一些自己擅長的喜好,做為藝術陶冶以及自己的一門可以維持的技能,終身受益對於培養下一代的音樂修養,因為我自己本身有基礎和經驗,我覺得比較有底,但是小孩喜歡不喜歡不是我說了算。你可以把他領進門,能走多遠就看他們個人,也看天賦和興趣。我覺得天賦和藝術性感是個比較主要的部分。這些東西是自發的,例如繪畫,文學創作等等,這些都必須有一種來自內心要來表現的願望,這是一種內在的自發的動力,必須得有自己非做不可的願望,不是外在附加給你的。有這些,才能本能上有願望深入進去。做不做專業都可以,當作藝術方麵的熏陶就好了。其實人的很多的優點是偶然被發現和挖掘出來的,無需一開始目標過高,其實有些事情就是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過程。給他們提供學習機會,適度的給予指導,讓他們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和選擇。
要說子女教育,真的很花大人時間,數一數,沒幾年的功夫,我送過我兩個孩子學舞蹈,鋼琴,中文,足球。還有要陪著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各種課外社交。好像一天到晚事兒特別多,什麽都是圍著他們轉,時間,錢全都搭進去。我送的還算少的,而且我們家孩子還挺小的,裏裏外外一堆事兒,我都覺得挺忙乎,多早晚才是個頭兒啊?我現在就是忙的一塌糊塗,每天一整天在外全職工作,每天上班時間比較緊,等下了班,趕緊掐著時間接孩子,送去學鋼琴,中文。上課不僅僅是聽課就完了,還要陪著孩子練習,寫作業。得虧我自己還會鋼琴,可以利用這個條件幫我兒子,啟蒙將他帶入這裏,陪他練,給他當伴奏,能夠幫他順當地掌握和理解他要學習會的內容。這是我一個利索能力的可以幫他入門的條件。我給我兒子找到一位專業的音樂演奏家兼大學老師,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小家夥進步很快。在加上媽媽我的嚴謹輔導,這家夥已經開始進入狀態,對音樂開始產生了興趣。希望他能夠一直有興趣堅持學下去。這家夥屬於理工男的類型,喜歡琢磨機械化的東西,我估計他以後就是從事工程類專業的人。但是我也希望他有一點人文的修養,這樣對他多方麵的發展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