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Windy2009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說說孝道與儒家文化中的責任感

(2015-11-14 08:27:46) 下一個
也說說孝道與儒家文化中的責任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流傳千古的詩,語言樸素,情感濃鬱,道出了人人所想卻口中所無的一份感情,引發了多少遊子的思念。它所寫出的,從字麵上看去是一篇感至慈母厚愛的的真摯言辭,但同時也引出了一份深深的對故鄉親情的眷戀。
 
每年的五月,遠在大洋這邊,有很多的人,都入鄉隨俗的慶祝這母親節日,一個思念親人的節日。在這個季節裏,我想到了一位遠方的老人,一位雖然年已九旬,卻依然目光炯炯的老人,我的奶奶。
 
近來,我看到了一段親戚所錄製的錄像:在我奶奶九十歲的生日宴會上,當我的伯父--一位書畫家,為奶奶展開了一幅畫卷,那是一幅自己為老母親祝壽所畫的壽桃。周圍坐滿了兒女,孫輩,重孫,四代同堂的喜慶氣氛充滿在一家孔府家宴的大廳裏。
 
這時,耳邊聽到了有一位親戚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那是我姑姑的聲音,它令我感動:“媽,您就享福吧!”也許這是一句極為平常的,中國子女所孝敬父母的很普遍的口頭語。但是在我聽來,這一句卻意味深長。它裏麵隱含著幾十年老人在這個家裏所承擔的責任的負擔,無論是感情上的還是其它方麵,都似乎令我感受到了我奶奶幾十年來的人生百味。
 
中國古語常言:“養兒方知父母恩”。這是一個儒家社會傳統的道德的印映,同時在在某個角度看來,也多少有著一份負擔與責任感,一種說教的信息,與“養兒防老”這樣的社會道德觀有著相似的關聯。相對來說,中國人天性中較為含蓄,不輕言愛,隻是把關心埋在心裏。而這些話裏麵又帶著幾千年儒家文化中,很多人麵對父母的酸甜苦辣的一份擔子,既有著與生俱來的愛得責任,同時也帶著沉重的家庭倫理的責任,這些往往是分不開的。
 
在中國人幾千年的曆史中,春秋時代的一位老人的智慧實實在在的維係著這個古老民族的家國血脈,千古流傳的儒家信仰,社會的道義,秩序與精神命脈,與血淚交織在了一起,從古流到今。在一個批孔批儒的年代,人們被各種理論,信仰,哲學與智慧引領著。而如今,仿佛永遠一種理念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注重親情與血脈的家族的信仰。這即是小到一個簡單的核心家庭的維係之道,大到一個維係十幾億人口國家的文化與政治道統。它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任何出世的宗教,人類曆史上所衍生的智慧,來自於一種出於不同環境中的思考者的天然悟性,任何一種恒久不衰的智慧,源於人類的天性,回歸與人類天性中的和諧處境。所謂天人合一,所謂天理,說到根處也就是人類曆史演變進程中順著天然的規律生存,尋找到了一種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自然之道吧。
 
 
然而,在任何的一種文化倫理中,雖然有著十分注重現實社會功效的一麵,卻同時也總存在著一份超脫現實約束的一麵。傳統孝道中雖然有著濃重的情,在剪不清理不斷的執著之外,而隨之而來的責任感卻也賦予人生一份清澄的智慧,使得人們在冷漠中找到一份如沐春風的安寧。又有一份曠達,麵對人情是非而留下餘地的淡然。而這一份麵對世事的淡然並非是一種完全的消極,而多少又帶有著對人生的釋然。
 
我的奶奶,在我的心中就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這種淡泊。從小時常被她照顧,從她的身上我潛移默化的學會了很多東西:忍耐,仁義,寬容,淳厚等一些觀念。在批孔批儒的年代,在一個貌似銷毀了舊文化遺產的時代,中國文化核心的傳統以及價值,依然隨著民族本身而代代相傳。無論經過了多少年的歲月,無論遊走了幾個大洲大洋,經曆了哪一種的教育,身為炎黃子孫的人們,是否記得展開曆史的長卷,去重新理性地去審視感悟祖先的智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想我們應該謙虛地重新的向這個延續了幾千年曆史的古老文明至於予至高的敬意。一種文明的主調之所以能夠延續幾千年,確實存在著他必然的合理性,能夠推動文明發展,並且提升國民素質的,維護社會秩序的信仰的產生必然不是偶然的。既然它能夠延續一個純熟而產生了高度文明的主體文化,為什麽要刻意排除它呢?一個能夠使得全民有者文化道統的信仰,必然還是有它的合理性。即來自於這個民族天然社會表現以及先天因素,同時也適合這個民族的國民性。一個外國的體製雖然能解決很多問題,然而傳統同時也是起到內在作用的,中國人的政治覺悟,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這種傳統文化所給予的,一種世代相傳的傳統,沉澱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
 
從古到今,孔子被稱為萬事師表,中國人在文化上與教育的進取精神,歸根到底離不開他的影響,他看人注重人的可教之處,拋開一切原有的階級,出身,貧賤,拋開先天智力條件,這種帶有全民平等的教育追求與教化精神也就是中國的代表性的教育原則。希望人們能夠真正體會到這一點,中國人作為一個教育上優秀的民族,源於孔孟之道的平等教育觀念。科舉製,也就是這個社會衍生的一種人才的平等競爭,也曾經流傳到西方發達國家影響外國的教育製度,這是這種文化本質可取的證實。儒家文化的良性本質經常被後世所誤解,抹去它的正麵影響的提倡,而誇大了它的政治功能。其實,一個民族,若沒有一個穩固合理的政治文化與精神根基,又何談發展?說到底一個民族最珍貴的資源是它的國民,他們的才能,綜合素質,國民素質的提升才是最核心的實力。我並非盲從所謂主流文化,我經曆了各種各樣的理念意識,文化上的,政治上的,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以及深思熟慮之後,我現在真正認同中國統一中心的文化。其實作為一個曾經在首都成長過的首都市民,我覺得很多東西確實是這種政治氛圍裏的潛移默化,這種文化的氛圍確實強大,真的是沒有什麽人教育自然就烙印在我心裏非常深刻。雖然我多年生活在一個意識形態,曆史,體製截然不同的移民國家,但是在中國的文化問題上來說,我始終認同大一統的政治文化思想。我覺得這就是首都氛圍的深刻影響。這種政治關注,一直是我多年來的一種所謂的信仰。這種所謂信仰隨著歲月,似乎越來越清晰。分析中國人的國民特征,以及中國的曆史事實已經證明,唯有統一團結的政策,才能夠保證國家領土的完整。
 
我如今的這些想法,其實這不是來自於某一個政府的教育,也不是單純的抄寫某種宣傳論調,而是來自於一個在西方社會生活多年的人的獨立人生感悟。我活到現在,有這些讚同主流思想的想法,也不知是越來越有智慧,還是越來越迷惑。我覺得自己似乎是越來越明白。論語,老子,等等這些國學書籍令我一見如故,字句之間感到非常熟悉並且有著道理,這說明,民族文化還是滲透到了我的精神裏。“文化意識”或許就是如此,它也許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社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過程中,它存留在人的精神意識中,價值觀裏,潛移默化的存在著。
 
曾經,所謂少數族裔,在美國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可以完全獨處的人,不受任何文化理念限製。而今,這個在國外成長多年的曾經在不同精神寄托中尋覓的我,已經清楚的意識到我心靈的歸屬就是中國的文化與思想。如今,在內心深處,我已經不想在西方社會爭取過多的東西,因為美國這個開闊的社會已經給予了我太多的東西,自由,良好的環境,寬容得文化氛圍,獨立思考的教育,以及人生的種種需求,西方的社會對我已經非常的慷慨的給予了太多的東西,我沒有過多的要求,隻有感激。我想,現在我內心的寄托,也就是將希望寄托在我們這個正在複蘇的古老國度,這種寄托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相對這些遠方的群眾,這些和我的命運與血脈相連的人。沒有辦法,無論我在國外時間再久,無論我受了多少國外的文化影響和思想教育,如今的我已經在精神上意識到我對中國精神上無法割舍的一份關連。我祝福遠方的人過得更好,物質上與精神上的,希望遠方的這片土地成為人類的祝福,而這個國家長治久安。這種憧憬仿佛是我二十幾年前的現世信仰。然而,過了許多年,這個關注依然存在,當我回到故鄉,看到變化迅速的國家,回想我少時的夢想,心裏仍然有幾番感慨。眼看著中國的變化發展的現實,如此關注仿佛成為了我的一種更深層精神寄托。雖然身在海外多元社會,我時時刻刻的被北美的這種新的文化形態教育和影響,包容,博愛,多元。然而在我內心深處,讓我最親近的地方莫過於這個血濃於水的原鄉以及此處的鄉親們。我想,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這種感覺與生俱來,天生具備。
 
近來,我帶著自己的先生和孩子們回到了中國,帶他們來到了從來沒有到過的中國。當孩子們第一次見到從未謀麵的親戚,一看立刻就覺得非常親切,沒有任何的生疏,很自然地就投入國內親人的懷抱。去了這麽多的地方,很多是他們的媽媽從小經常去的地方。他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長城的綿延起伏,也非常開心地在宏大的故宮廣場上奔跑,在北海平靜的水麵上感受著那分寧靜。帶著他們見到了九十多歲的太奶奶,這位一生善良純樸的老人,她時常在惦念這兩個在國外出生長大的小重孫子,由此我的夢圓了。我帶著孩子們到天壇遊玩,這裏曾經是我心中離“家”最近的地方,因為走幾步路就能到我奶奶家,而我奶奶的家是我人在國外多年腦海裏經常出現的地方。這個地方,是那個樸素的年代裏,我們全家一家老小經常去散步的地方,也是童年,作為一個北京人,一個京城百姓,這些老建築有著代表性的記憶。回到這個我二十幾年日夜思念的故鄉,童年離開此處,而今我帶著自己的下一代回到這些我稱之為“家”的地方,心裏有一種說出來的感受,仿佛人生已經完整。北京這座城市我現在越來越不認識,除了這幾個地標建築還熟悉,看著城市的變更,我心裏特別遺憾。回到國內,我就想見見那些老地方,老人兒,可惜都越來越少。我在國外這麽多年,現如今一回到這裏,我的情緒很受影響。我不知道是舍不得親戚呢,是看著這裏親,還是內心一直覺得對這個國家有一份用法無法忘卻的責任感,這種複雜的心情多年來積攢在心裏無法釋懷。
 
 
我這位已經九十多歲的祖母,她是我最親密卻很少相見的親人,她的存在在這個家庭裏維持了這種和諧與親情。雖然爺爺三十年前已經先離開了,奶奶多年來一人生活在這個家庭裏,然而兒女們卻都會輪流來照顧年過九旬的奶奶,他們都已盡一份為人子女的責任與愛心。因為在這個家庭裏,多年來幾代人所建立的感情的存在,維護了兄弟姐妹以及晚輩之間的親情。無論社會如何轉變,家裏的幾代人永遠都能夠彼此依靠保持永久不變的親情。而我祖母也是我遇到過的一位最通透,知書答理的老人,我祝願她健康幸福。我覺得作為她的孫女,我十分有責任帶我的家庭,孩子們回到中國,看一看奶奶,也讓她看看這兩個小重孫。奶奶看到我的孩子很激動,她也喜歡抱抱孩子,孩子也抱抱她,當這祖孫相見親近的時候,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最真貴的一刻。我覺得我真正能給予她的,我想也是她最高興得到的,也就是這一份愛與親情。作為晚輩,我想對於長輩,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愛包圍,尤其是晚年孤獨寂寞的老人,更需要親人的安慰和關心。歲數大的人精神更脆弱,更想有個依靠,有個人說說話,比什麽都強。
 
很多人喜歡說落葉歸根的話題,“根”到底意味著什麽?我當年年少出國,多年不在中國社會生活,我對中國的認識都是自己國外漫長的歲月裏一點點的發現認識的。所謂“根”也就是生命的本源,而“尋根”也就是尋找生命的起初。而現在我覺得我精神上已經落葉歸根,雖然我還是住在國外,但是我精神上終究還是歸屬中國。作為居住海外的中國人,無論在國外多少年仍然以大洋彼岸的祖國作為一種精神寄托,除了血緣關係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一份難以割舍的感情。
 
寫到這裏,我覺得我無法抑製我對我奶奶的思念。我再次衷心的遙祝老人家能夠身體安康,幸福滿足。
 
 
(此文初稿二零一三年五月寫於美國,發表於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