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佛教中的現量和比量-回複常兄的前貼

(2009-11-20 14:28:02) 下一個
好要回來答複常兄的前貼,現在得空碼字兼用Google,下麵是我的回複.

起初,我從佛經中得來的立論是:人除了身體和心識以外,別無其他。佛教中,將身體和心識又分成五蘊”.身體是色蘊, 其它四個蘊屬於心識部分.

常兄您對這個立論表示不同意,認為佛教說法有誤.

這個論點的因(成立之理由)- 除了身體和心識以外,人們找不到其他的什麽東西,這個東西是屬於人的範疇.或者是依附於人的.

所以我對常兄您,如果你要推翻佛教的這個觀點, 你必須找到這麽一個不是身體,也不是心識的東西,它還必須是屬於人的. 那麽怎麽樣來找呢,通過 (眼睛看到沒?,耳朵聽到沒?等等),或者通過來找,通過嚴密充分的推理,來推出有這麽一個東西.

如果您都找不到,您也不得不承認這個論點.凡是有意義的辯論就是這麽來的.當然,我這裏指的是世間人根識不壞,意識也沒有錯亂的人的根.(對不起殘障人士排除在外).還有一些世間人的看不見或有局限性的,比如神啊,鬼啊之類的,這也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因為我的立宗限於人,不是討論神鬼的五蘊.

至於常兄下貼提到的"阿賴耶識""末那識",佛教認為那還是屬於心識的範疇,是屬於"識蘊"裏頭,並不是第六個蘊,而且"阿賴耶識""末那識"終是心識,並不是心識以外的東西.若有看官對"阿賴耶識""末那識"是心識感到疑惑,請自搜google,此處省略我copy&paste,嗬嗬!

所以一句話總結,您終究還是沒有找到這麽一個東西,您就不得不承認佛經中這個論點,這個論點有誤的話是要收回去滴.

常兄在前貼中第二個觀點是推崇胡塞爾的意向性認知,您認為它是超勝於的.

我還不得不推翻您的觀點.我從佛經中得來的立論是-在世間衡量對境的隻有,沒有第三個

,比如眼睛看瓶子,瓶上真正色法的部分全部都能以無有混雜,無有前後的方式照見.是沒有什麽分別念的.而是分別念來推測因為這個瓶子是所造作的,因此它是無常的.

包含全部人類對外境的認知,那個胡塞爾的理論是第三個嗎?

常兄,從你的對胡塞爾理論的定義來看-他的意向性理論(包含在現象學中)主張先不要爭論兩種認知方法誰好誰壞,把爭論懸擱起來,以直觀還原的方法(不同於中國傳統思想裏的那種直觀)研究意向性。對於意向性的描述最後涵蓋了實在。

常兄,這裏的直觀還原的方法,是如何直觀還原的,是用六根識直觀感知?還是入於禪定?無論如何,我所想得到的,普通世間人的心識能做到的直觀,無非用六根識直觀感知,或入於禪定,但它們終是的範圍.那個胡塞爾直觀法門又有什麽超勝之處?請常兄講解一下胡塞爾直觀法門,如何能夠上天入地的涵蓋世間萬法的實在,並成為超勝於的第三個.我此處不是來開玩笑,我的辯論是非常認真的.

至於西方哲學裏怎麽看的,我不怎麽深究,佛教中從來沒有對誰優誰次的爭論,也完全不需要啊.(曆史上真的會有這麽一大群哲學家來爭論這個破問題,他們可真的是集體笨死的,常兄要冤死史上的哲學家們),連我們的小朋友都知道的-都需要,沒有,成了瞎子聾子,怎能了知世界嗎?沒有的推理,連最簡單的數學證明題也做不來,人不成了混混沌沌的東西了.

常兄,佛教哲學關注的不僅是形而上學,它其實在認識世間萬法的現象和實相,通過什麽呢?離不開,隻有這兩種工具.而的因.佛教認為,事物有顯現和隱蔽的現象,一切的要有做基礎,才能在的基礎上推測出隱蔽的事物.比如山上有火,有煙之故.從看得到的煙來推測山上隱蔽的火.

常兄,你要問-至於實我存在一定要被照見,誰的這就是衡量的標準?佛教的就是標準嗎?這是思考問題的大障礙。

實我是本來不存在的,可是愚癡的世間人偏偏認為實我,常我,神我的存在.因為他們沒有仔細的觀察,生生世世有強烈實執的習氣(習慣思維).我僅僅是一個名言中假立的概念,不在事物的本質上存在.中你也看不到一個實我,常我,神我,中你也推理不出實我,常我,神我.有了,思考問題又有什麽障礙?佛經從來沒有過,不信從佛者,要獲罪之類的.

<附上常兄的前貼>

<常兄的前貼>如下

全部介紹胡塞爾太花時間。我僅僅就有關內容介紹一二。佛教 我認為大致對應於西方哲學的感官感知和理性推論兩種認知方法。這兩種認知方法在西方哲學裏大致就是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讀過西方哲學史的都知道這兩派一直 在爭論,不過這個不是我們這裏關注的內容。局限於這兩種認知方法的優劣的爭論其實限製了西方哲學本體論或者存在論的發展。我認為佛教哲學關注的就是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所以這個問題佛教 學理論裏同樣存在。而胡塞爾哲學的優點就是對於兩種認知方法爭論的突破。他的意向性理論(包含在現象學中)主張先不要爭論兩種認知方法誰好誰壞,把爭論懸 擱起來,以直觀還原的方法(不同於中國傳統思想裏的那種直觀)研究意向性。而意向性則包含全部人類認知構成。對於意向性的描述最後涵蓋了實在。這個方法拋 棄以前常用的抽象概括方式、理性演繹方式,老老實實地以描述被給予性來認知世界。

佛教的認知理論,比如成唯識論認為三界的本源是阿賴耶識,都是唯識所變實無外境,唯有內識。根本上是將理性演繹看作真理性認識的來源。比如,佛教唯識論同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一樣,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層次。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是由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層次構成的,榮格則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是由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和意識三個層次構成的,而佛教 識論則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六識意識這三個層次構成的。從這個例子看,他們的問題都集中在一點,那就是以已知的知識來演 繹涵蓋未知的東西。以我來看,這是不負責任的武斷,尤其將這種方法運用在探討存在這種根本問題上。以武斷的認知來推進思想是不可取的方法。

這就是我不同意所謂五蘊的定義的原因。你讓我還有沒有六蘊七蘊,不出來就要承認你的五蘊是對的。這。。。。。。有點像無理取鬧。希望你隻是在開玩笑,而不是認真的。

至於實我存在一定要被照見,誰的這就是衡量的標準?佛教的就是標準嗎?這是思考問題的大障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