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2011-02-25 14:29:21) 下一個

----重觀老電影《碧海藍天》 《the big blue》


“世間種種的誘惑,不驚不擾我清夢
          山高水深不絕我,尋找你最美的笑容
                   生死到頭的相從,似無風落葉般從容
                              回首一切都是夢,隻是東風在捉弄”

多年以後的今天,再次看完這部電影,依然是良久的沉默,思維有恍然片刻的空白;走到窗口看看海,隱約還有片中的殘影。。。。。。

這部影片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可以理解為“莊周夢蝶”的西方版本;一種純然的物我兩相忘,故事的主角最終不知是自己成了海豚,還是海豚成了他的同類。說是愛情片也好,友情片或者人生哲理片也罷,該片所呈現的是生命永恒的主題:夢想與自由,這也是呂克貝鬆始終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吧,確乎如此。。。
在所謂的情人節翻出這部舊片來看,算是這個如夢人生的荒誕之一吧。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看來,孩童時代的經曆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心理影響。由於兒時生活裏沒有母親,也沒有其他女性,加之父親早 逝,主人公Jacques天生把大海當成了家,把海豚當成了親人,他缺失了人類親情的撫慰;而他的生活環境也恰好讓他堅守了他的個人世界,保留了童年以及少年一以貫 之的偏執。Jacques在人際社會裏顯得局促而拘謹,可是到了大海,和海豚嬉戲,他靈動得簡直就是隻海豚;影片結局自然順理成章,他寧可舍棄懷孕的女友也要追隨海 豚而去,匪夷所思卻不突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海豚隻是一個意象,他追隨的是他內心的呼喚吧,說起來詩意得太不真實,可世界上總還有在淤泥裏仰望星空或者搭梯子去摘星星的人,我輩裹足不前者,也隻是看著他們的背影感歎並祝福。。。。。。

人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也有人說,如果沒有愛情,婚姻將死無葬身之地。在《the big blue》裏,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愛人,這些解釋都是虛設。因為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人,你若沒有和他同歸於盡的勇氣,天涯海角追隨的毅然決然,那麽,徒留那岸邊撕心裂肺的無助哭泣是必然。遍天下,得一知己談何容易?而甚至於,這類人根本就不需要什麽同伴,任何情愛對於他們皆如同牽絆,他們的座右銘會寫著:“狼群才需要成群結隊,獅子不用!”
追尋自由之旅往往是孤獨的,在追求任何純粹的絕對的東西的同時,不得不舍棄哪些枝蔓和飾物,與他們交流的隻是他們自己的內心,夏蟲不可語於冰也,無法用言語企及的東西,或者那根本就不是個東西的東西,如何能與人分享?鯤化鵬飛的大自由之美是永遠世俗的情愛所無法超越的。
所以,親愛的姑娘們,還是那句話:永遠不要愛上藝術家和哲學家什麽的,和他們做朋友你會離他們更近,而愛上他們的同時就意味著你開始失去他們。。。。。。


說實話,不明白:Joanna為何愛上Jacques?如果是我,我寧可愛Enzo,那多像個爺們呀,熱情、勇敢;對朋友坦誠;一把年紀了還能在媽媽麵前 還那麽可愛淘氣,他是溫暖的觸手可及的;而Jacques,迷離和夢幻般的不真實,有絲絲的仙氣或者非人類氣息,純淨得像個孩子,隻是需要去了解和嗬護 的,他長得再帥至少我是動不了絲毫的男女之情。

小的時候讀《海的女兒》,會傻傻地流淚,會有酸酸楚楚的痛;而那麽多關於海的故事和傳說,讓我對大海產生了無限奇異的想象和向往,於勒*凡爾納的小說曾經是我中 學的最愛,甚至我至今堅信海底的一定有另外一個神奇的世界是我們人類所未知的,“科學暫時沒法去解決的,你不能說它不存在的”。可是我第一次見到海卻是20 多歲了吧,那時到海南去開會,也就在度假村附近的海轉了轉,美則美矣,卻沒有想象中的震撼,隻覺得離我很遠。。。而今,因緣際會,竟然住在了太平洋的島 上,麵朝大海,春暖花開是真實的存在。喜歡靜靜地看海,走到窗邊,放眼望去就是大片的海,或清晨、黃昏,或雨天晴日,天光雲影,海千變萬化,不一而足;可 我還是不敢去遊泳去親近,偶爾到沙灘踩踩水,也是莫名的惶恐。倘若坐船出海,卻晃得我暈頭暈腦,這時卻能看到海無與倫比的藍,仿佛會把我吞噬的深藍;而霎 那間,會頓覺宇宙洪荒中的自己,是多麽的微不足道,不知從何而來,該往何處去,那麽沉溺在大海裏未嚐不是一個安然的所在吧。於是我知道,海在這裏了,我就 在他的心裏,現在我們終於離得很近了。

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大海,歌詞裏也唱大海是我們的故鄉,如同嬰孩視母親的子宮為最愜意舒適,那可是一個模擬的大海環境;生命總以不可思議的姿態呈現,告訴 我們,“你來自塵土,終將歸於塵土;你來自大海,終將回到大海。。。”呂克貝鬆說此片是獻給初生的女兒的禮物,不知是否以此向大海和“造物主”致敬呢。


孤獨是人類的宿命,深究起來,我們向外所尋求的一切物化的東西歸根結底是為了消解這種孤獨感,可往往適得其反;真正的智者選擇從容麵對,承認並洞察這種孤 獨,從而習慣並欣賞之,“讓沙漠裏開出玫瑰來”。。。。。升華出有普世價值的思想和作品,聊慰知己。而當知此時,天地往來,內心已然自足,是什麽都不缺乏 的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