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遺址又稱泥河灣遺址群,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境內東部地區的桑幹河流域,內有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 從1970年代開始,在陽原東西長82公裏、南北寬27公裏的廣大區域內,陸續發現早期人類遺址共80多處。
迄今全世界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目前發現53處,陽原泥河灣遺址群就佔40處,其中馬圈溝遺址距今200萬年,推判泥河灣遺址可能是東亞人種的起源地,向非洲起源學說提出了挑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Xl_gsztUQ?
泥河灣--東方人類從這裏走來
|
謝飛
|
1 人類從哪裏來?是單一地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人類如何自我塑造,最終成為地球的統治者?這些問題是數百年來人類非常關心,而至今尚無確切答案的重大疑難問題。 在科學與宗教的交鋒中,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出版,從理論上宣布了“上帝造人說”的死刑,並強調:“人類的起源和他的曆史必然會得到昭示”。1871年,達爾文基於解剖學和胚胎學證據,在《人類起源及其性選擇》一書中,提出了人猿共祖,人類可能起源於非洲的理論。達爾文的假設沒有任何考古證據,惟一的依據是世界上的現生猿類和猩猩在非洲都能找到,因為他們與人類血緣關係最為密切。人類起源於非洲嗎? 然而,與古人類有關的考古學證據卻首先發現於歐洲。早在十七世紀末,在英國倫敦附近發現了第一件舊石器,直至十九世紀中葉才得到認可。歐洲尼安德特人和克羅馬農人化石也在十九世紀初先後被發現,二十世紀初得到確認。歐洲的考古發現為人類起源研究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類起源於歐洲嗎? 十九世紀末,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發現了亞洲第一批古人類化石,從頭骨和大腿骨分析,已具有直立行走的功能,故而命名為“直立猿人”。研究者的科學貢獻,卻招致來自科學界和宗教界的雙重攻擊或嘲笑,直到數十年後中國猿人的發現,才使爪哇人獲得解放。1921年至1927年間,在直隸省(1928年改稱河北省)房山縣(1958年劃歸北京市)周口店洞穴堆積中相繼發現了數枚人類牙齒,這些化石被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1929年第一顆中國猿人頭蓋骨的出土,使世界所有科學家的目光集中到中國。亞洲地區的重要考古發現,為人類起源“亞洲說”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早在1915年,西方一些學者就提出了人類起源“亞洲說”,美國紐約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中亞探險隊自張家口出發,對蒙古高原及新疆進行了為期10年的考察。上世紀前葉,來自各國的科考探險隊紛紛來到亞洲,試圖找到人類的誕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泥河灣的科學研究也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科學家們提出,需要證實的是:“當三趾馬來喝泥河灣湖水的時候,這裏就有了人類”。人類起源於亞洲嗎? 1924年在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被認為是最接近人類的古猿,他的麵世又把科學家的探求目光轉向非洲。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陸續在東非的奧杜維峽穀發現了大批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化石,發掘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也基本上勾勒出這裏的舊石器文化序列。在東非,最早製作石器的古人類為大約生活於距今200-150萬年的能人,最早的石器距今約260萬年。 就這樣,科學家們就有關人類起源的探索,從非洲開始,經過歐洲、亞洲又返回到非洲。目前,多數學者讚同人類起源“非洲說”,認為古人類起源於非洲,而後走出非洲,走向歐亞。這些,大都是基於人類起源單一地區論形成的假設。 不巧的是,西亞以色列約旦河穀的烏比迪亞遺址,地理位置處於三大洲交匯地帶,被譽為早期人類走出非洲的第一站,它的年代距今僅為100-140萬年。位於歐亞分界線的格魯吉亞德瑪尼斯遺址,是西亞最早的文化遺存,年代約為175萬年。位於世界東方高緯度的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的年代,則在距今200萬年前後。這樣,古人類走出非洲的路線和時限就顯得牽強,單一地區論難以自圓其說。 中國是世界上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遺址豐富的地區,在人類起源與發展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紀初,美國學者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時,曾指出其與現代蒙古人種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這一看法得到進一步完善。198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與一些國外學者提出現代人類“多地區進化說”,認為中國境內古人類的演化具有地區連續現象,強調中國古人類演化以連續進化為主,同時與周邊地區人類有基因交流,現代中國人的祖先來自國內古老人類。這一假說得到化石人類的支持,也得到舊石器文化的支持。現代中國人的祖先真的是境內的古老人類嗎? 2 泥河灣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經過中外科學家八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不僅在第四紀地質學、哺乳動物學,而且在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確立了其重要的學術地位,享有“東亞地區的奧杜維峽穀”、“東方古人類文化搖籃”、“東方早期人類的故鄉”等美譽。 二十世紀初,人類起源“亞洲說”風靡世界。這時,德日進和桑誌華(1924年)在考察薩拉烏蘇的返途中到張家口,會同巴爾博在泥河灣進行了短暫的地質考察。在科學報告中,巴爾博將盆地內的河湖沉積物命名為泥河灣層,率先為泥河灣賦予了科學含義。1930年,德日進和皮孚陀首次提出了泥河灣在更新世初期人類活動的可能性。真正叩開泥河灣古人類活動大門的還是中國舊石器考古學家,他們於1965年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虎頭梁遺址群,1974年找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期許家窯、侯家窯遺址,1978年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屬早更新世的小長梁遺址。這樣,就搭建起泥河灣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文化的基本框架。 虎頭梁遺址群的麵世揭開了泥河灣古人類活動序幕,侯家窯遺址的發現初步建立起泥河灣與中國猿人文化的內在聯係,小長梁遺址的發掘研究可以看作泥河灣舊石器考古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小長梁遺址是早更新世時期生活在泥河灣湖濱人類活動的第一批考古證據,自發現之日起,就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對中國早更新世的舊石器考古調查和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90-1992年,泥河灣中美舊石器考古合作研究項目的實施,揭開了泥河灣舊石器考古研究新的一頁。兩名世界頂尖舊石器考古學家,中國的賈蘭坡和美國的柯德曼,帶領中美學者在東穀坨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這次合作使中國與世界舊石器考古研究理論與方法接軌,為外國學者了解中國,中國學者了解世界創造了良好機遇,有助於外國學術界認識泥河灣、宣傳泥河灣。 1992年馬圈溝遺址的發現,大大突破了泥河灣古人類活動的下限,將泥河灣的曆史推前到150萬年前。在剛剛跨入新世紀的2001年,馬圈溝遺址第二、第三文化層的科學發掘,使這裏人類活動的年代又有了大幅度的推進。2005年,馬圈溝遺址第四、第五、第六文化層的確認,再次延長了這裏人類活動的時限。馬圈溝遺址的年代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問題,依據生物地層學的研究結果,其年代應早於距今180萬年,很可能超越距今200萬年。依據年代地層學的資料,其古地磁年代為距今175萬年。綜合各方意見,將其年代暫定為距今200萬年較為合理。 3 泥河灣具有諸多方麵的科學涵義和價值。從第四紀地層學和哺乳動物學考慮,與歐洲維拉方同成為世界標準地層。著眼於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她又是世界上探索人類及文化起源與發展的關鍵地區,可與東非奧杜維峽穀相媲美。 泥河灣是世界上古人類遺址分布最為密集地區,在陽原縣境內,僅造冊登記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就有105處,其中早期26處,中期13處,晚期66處,還不包含有待確認和部分新發現的遺址。如果用這一組數據與中國乃至世界比較,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古人類遺存的密度能與之相提並論。在國內,探索古人類起源科學價值較高的早更新世舊石器遺址共計發現30餘處,泥河灣就有26處之多。這些都能說明泥河灣在探索古人類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馬圈溝遺址是泥河灣最早的文化遺存,年代可能達到距今200萬年。在第三文化層,揭露出一組古人類餐食活動遺跡,展現了遠古時期古人類餐食一頭草原猛獁象的曆史畫卷。在第二文化層,清理出一批清晰完整的大象足跡,可能是草原猛獁象留下的。這些遺跡隻能在東非才能見到。觀察這裏出土的石器,從選料、打片、加工和使用分析,都具有了較高的思維和技術水平。依此可以判定,這些決不是泥河灣最早的石器,更加古老的人工製品還應該埋藏在更為古老的地層中。在泥河灣,低於馬圈溝遺址的泥河灣層還很厚,第三紀晚期的三趾馬紅土也很發育,為進一步探索古人類及其文化起源與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泥河灣是世界上舊石器文化序列最為完整的地區。在這裏,有距今200萬年的馬圈溝遺址、136萬年的小長梁遺址、110萬年的東穀坨、飛梁遺址、78萬年的馬梁遺址、10多萬年的摩天嶺遺址、10萬年的侯家窯遺址、7萬年的板井子遺址、3-4萬年的新廟莊遺址、1萬多年的西白馬營遺址,都屬於中國北方小石器文化傳統。它們構成的考古文化序列,勾畫出泥河灣舊石器文化發展的脈絡。這一文化序列突出的特性是,所有舊石器文化遺存都表現出了強烈的繼承性和發展性,反映出一部一脈相承的厚重曆史和文化品格,具有極強的文化連續性。這一特性極其鮮明,在國內外可能是孤例。直至舊石器時代晚期,約距今2萬年前後,才出現了以油房、二道梁遺址和籍箕灘、虎頭梁遺址群為代表的細石器工藝技術,從而取代了小石器工業。 泥河灣的考古發現,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區係類型學的研究和建立提供了堅實的依據,同時也為中國猿人文化找到了來龍和去脈。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賈蘭坡先生首先提出,在華北地區存在兩個文化傳統,即小石器和大石器傳統。其中小石器傳統起自中國猿人遺址,終止於峙峪遺址,這是第一次為中國猿人找到了去處。許家窯、侯家窯遺址的發現,被賈蘭坡先生稱為“北京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間的重要環節,也可以說是過渡的橋梁”。之後,早至200萬年的馬圈溝遺址,晚到1.8萬年的西白馬營遺址之間一係列的文化遺址,既對中國舊石器考古區係類型學進行了完善,也為中國猿人文化找到了來源和去向。正如黃慰文先生所說,“泥河灣盆地始終被納入追索北京人來龍去脈的視野中”。最終,科學家們在泥河灣找到了答案。 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進程中,泥河灣也起到過重要作用。可以說,泥河灣舊石器文化曆經200萬年的積澱,在距今萬年以前,為中國北方的文明起步做出了貢獻。虎頭梁遺址群的於家溝、馬鞍山遺址的發掘表明,泥河灣的製陶業發生在1.1萬年以前,是中國北方最早的陶器。在製陶業出現前後,有可能出現了畜牧業。盡管沒有在這裏找到農業起源的直接證據,但泥河灣發達的細石器工業很可能參與了當地的農業革命。 4 泥河灣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聽取泥河灣遺址群研究保護情況匯報,並強調要進一步做好研究保護工作。 獲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東生院士多次到泥河灣考古發掘現場考察,曾專程赴石家莊觀察馬圈溝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和標本,並題詞:“泥河灣是中國乃至東亞人類活動的發源地之一,祝研究發掘工作取得更大收獲。”隨同劉東生院士訪問的美國著名考古人類學家鮑立克教授留言:“泥河灣是東亞乃至全世界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我榮幸地祝願在這裏成功地找到最古老的人類。”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泥河灣獲得了許多榮譽。首先,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象征中華民族曆史長河262米的青銅甬道第一級台階上,鐫刻上了河北泥河灣小長梁遺址的名字。2000年,在中國考古學術界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泥河灣遺址群的考古發掘研究被列為百項之首。1998年,泥河灣於家溝遺址的考古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泥河灣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泥河灣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目前,泥河灣遺址群的保護和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成就,泥河灣遺址群的道路交通得到了初步改善,部分遺址的防洪設施建設開始發揮作用,部分遺址或地質剖麵環境的綠化、美化工作正在實施,遺址群保護總體規劃已經啟動,泥河灣博物館建設方案獲得批準。 東方人類從這裏走來。泥河灣是河北人民的驕傲,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世界人民的驕傲。 (作者為泥河灣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員) 《河北日報》 2006年09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