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六代禦醫 ???馬皮可吹 ~!】

(2019-07-24 12:42:41) 下一個

 

“父親王友虞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國寶級中醫專家,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仁心仁術福澤病人。

自明代以來先祖王履字安道,是朱王府禦醫也是中國著名的書畫家詩人。

清康熙以來 曆經乾隆,道光,光緒等朝六代祖先皆供奉太醫院,是溫補派的代表人物。”

 

見:• 轉載:六代禦醫7——我家與三代雲南王

----------------

經查:

王友虞 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 1985年。

照片裏,三排左起 1:劉渡舟,,,,7:王友虞(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可見王當年之位置和級別。

 

而且,沈克非,的確是 當年外科名家,但從來和根本不是 蔣介石的什麽保健醫!馬有失蹄,一個手術事故,否定其主流和根本,偏頗必有叵測!

父親因為診務繁忙,命我接著為這幾位老領導保健,計有:中國外交協會主任張奚若,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釗,國家體委盧漢,水利部長劉文輝,政協常委周蒼柏,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最高法院張誌讓,政協副主席錢昌照,國務院參事室韓權華等父親是給鄧大姐,周的伯父周嵩堯(中央文史館館員),也是家父的詩畫摯友。

        劉帥,徐帥,民盟中央主席季方,水利部長傅作義,國家主席楊尙昆,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副部長伍修權,參謀副總長王尚榮,石油部長唐克,吳儀等保健,我5弟王學中是父親的得力助手,他是協和醫院主治醫師。我弟妹馮學君是協和醫院先進工作者,後調任外經部任局長幹部。

要說 給這些名人看過病,出過方子, 也許,也許,但是 這不能說 就是 真正的 “保健醫”。中央有完整的保健係統和對口規則等。不要懵局外人, 不帶這麽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的~!

而且,此王大夫, 自己也不敢說 給元帥看病保健的話。上引為證。

 

---------------

 

數一數,自康熙以來幾代幾朝?

清朝共曆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入關後的十位皇帝分別為

順治、康熙1、雍正2、乾隆3、嘉慶4、道光5、鹹豐6、同治7、光緒8、宣統9。

康熙以來,9位皇帝(不算 多爾袞的話)

王家何來 6代禦醫 !? (縱然王家6代都是從醫都是禦醫~!)

 

努爾哈赤皇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清朝一共12帝,最後宣統很悲傷。

 

---------------

毛主席 與 沈克非 林巧稚 等 醫學專家 

 

 

沈克非 醫生 簡介

 1898~1972年。浙江嵊縣人。1924年畢業於美國西餘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留任該校教學醫院外科醫師。1926年回國,曆任北京協和醫院外科醫師、蕪湖弋磯山醫院外科主任。1930年在南京參加籌建中山醫院,任外科主任、副院長、院長,並兼任南京軍醫學校教務長,授少將軍銜。1941年出任國民政府衛生署副署長兼陸海空軍總司令部醫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中國遠征軍赴緬甸、印度領導醫療救護工作。抗戰勝利後,辭去衛生署副署長職務,受聘於上海醫學院任教授兼中山醫院院長、外科主任。

沈克非 好書法  致 張孝騫 信

某年7月1日沈克非院長忙於籌建重慶中央醫院托張孝騫院長參與貴陽中央醫院管理的親筆信。 


    1950年,沈氏率領第二批抗美援朝誌願醫療手術隊赴東北,任醫療技術顧問團主任顧問。1952年受命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副院長。1959年調任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外科係主任、副院長兼中山醫院院長。

曾任中華醫學會第六屆理事長(會長)

沈氏以外科技術享譽國內。早年曾設計腸道無菌吻合術。1950年在上海第一醫學院創建神經外科,並成功地為一名腦瘤病人摘除右額葉的巨大腫瘤。首創直腸折疊術和大網膜腹膜後固定術等新手術。主編我國第一部大型《外科學》,數年內5次再版;還編寫出版《腹部外科手術學》、《神經外科手術學》等。


    沈氏曾多次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1944年出席在伊朗召開的中東醫學會議;1946年出席在秘魯召開的第五屆國際外科學會,同年作為我國醫學界首席代表赴美國紐約參加籌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1956年參加在波蘭召開的國際醫學會議;1957年又出席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外科學會年會。沈氏是英國皇家外科學會會員,國際外科學會中國分會的負責人之一,也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全國第一、第二、三屆人大代表。

 

-------------

周恩來與四位中醫的溫情往事

 

時間:2019-01-18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8版 

  周恩來(1898~1976年),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國務院原總理。周恩來生前對我國的中醫藥事業極為關懷,與中醫藥結下了不解之緣,和許多著名老中醫都有密切交往,比如蒲輔周、施今墨、孔伯華、趙炳南、章次公等名醫,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蒲輔周

  蒲輔周(1888~1975年),現代中醫學家,四川梓潼人。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熱病。傷寒、溫病學說熔於一爐,經方、時方合宜而施。在幾次傳染病流行時,他辨證論治,獨辟蹊徑,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為豐富、發展中醫臨床醫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周總理聽說蒲輔周家的收音機破舊了,就將自己訪日帶回的半導體收音機贈送給了他。周總理曾經患癃閉症,許多醫生一籌莫展,後經蒲輔周治療而愈。周總理問他:“你給我開的藥為什麽特別靈?”蒲輔周答:“別人把你當總理醫,我把你當病人醫。總理的病非醫生可醫,病人的病自是醫生可醫的。”周總理稱蒲輔周是“高明中醫,又懂辯證法”。蒲輔周生病的時候,周總理不是親自去探望了就是由鄧穎超代為探望。蒲輔周過意不去,周總理說:“你為我們保健負責,我們也對你的保健負責,彼此不是一樣嗎?蒲老,你要好好保重身體,我也轉告其他首長,不要輕易驚動你,你健康長壽,我們大家都有好處嘛。”

  周總理指示蒲輔周的弟子高輝遠,一定要把蒲老的學術思想和寶貴經驗整理出來,繼承下去。高輝遠等人經過幾個寒暑,整理出一部手稿,交給有關部門。時值“文革”前夕,山雨欲來,這部手稿無人過問,竟被扔進廢紙堆裏,高輝遠費盡周折,才把手稿找回並收藏起來。

  一次,周總理又問高輝遠,有沒有整理出總結蒲輔周從醫經驗的書,高輝遠如實做了匯報。周總理讓他把手稿拿過來,深夜親自翻閱,並批示予以出版。1972年12月,《蒲輔周醫案》終於付梓問世。

  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年),原名毓黔,字獎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中國近代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畢生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倡中西醫結合,培養了許多中醫人才。他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治愈了許多疑難重症,創製了許多新成藥,獻出700個驗方。為中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

  施今墨曾多次為周總理看病,深得周總理的讚賞。施今墨與周恩來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總理向別人介紹施今墨時,總是說,這位是我的保健醫生。第一次為總理看病,施今墨不免有些緊張。號脈開方之後,他半天也沒開口。這時周總理很隨意地問:“開的什麽湯頭?”施今墨說:“保和丸加減。”總理笑了:“原來施老先生的湯頭是要我病好了去保衛和平啊。”

  施今墨每次為總理診治疾病,總理總要親切地詢問施今墨的身體和工作情況,並與他商談發展中醫藥之事。1953年4月,周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施今墨。總理說:“施老先生,我想請你當老師,談談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問題,這是當務之急啊!”施今墨向總理傾吐了久鬱心中的願望:建議成立中醫研究院、中醫醫院、中醫學院……總理聽完後說:“在新中國,中醫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發展、新的變化,我們不但要讓中醫在國內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紹到國外去,讓西方懂得,中醫是人類醫學寶庫中的重要財富。”1955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宣告成立,周總理親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而服務。”

  文革時期,施今墨同樣難逃被批鬥之劫,周總理親自派人把施氏全家保護起來,並安排解決生活費、醫療費等問題。施今墨十分感動,含著淚對家人說:“多麽好的總理啊,每天有多少國家大事要處理,我們還要分他的心,不應該,不應該啊!”

  1969年春,施今墨自知不久於人世,口述了一份改革中醫的建議書,呈送給毛主席和周總理,並艱難地從床上爬起來,用顫抖的手寫了四句話:“大恩不言報,大德不可忘;取信兩君子,生死有餘光”,充分表達了對周總理的深情厚意。

  孔伯華

  孔伯華(1884~1955年),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正宗的孔門後裔。他善治溫熱病,以善用石膏聞名,有“孔石膏”之稱。

  20世紀50年代,孔伯華生病了,他以個體開業,又沒有積蓄,久不應診,難免坐吃山空。周總理知道後,立即派人去探望,並帶去500元現款,要孔伯華安心養病。

  周總理再三詢問他還有什麽困難,願不願意住院?孔伯華的學生說,孔伯華的病很需要野山參。3天後,周總理派人送來2斤野山參。孔伯華望著總理送來的人參,淚水潸然,說道:“知我者,總理也!”經用野山參調治,孔伯華病情好轉,終於完成他的著作《時齋醫話》。

  1955年11月23日,孔伯華病逝。當天下午,周總理親自吊唁,慰問孔伯華的家屬。他說:“我十分了解孔老先生的為人,他一生不愛錢,自然也不會有錢留下來,但你們這一大家子還要生活嘛。”接著,周總理對孔伯華一家人今後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然後才放心地離開孔家。

  趙炳南

  趙炳南(1899~1984年),中醫外科專家,從醫60餘年,臨床經驗豐富。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療的獨特風格。他一生勤奮好學,誨人不倦,為中醫學發揚光大作出了貢獻。趙炳南是北京中醫院的中醫外科專家、皮膚科專家,曾為周總理多次看過病。每當提起周總理,趙炳南的敬仰之情總是溢於言表。

  趙炳南第一次見到周總理是在1955年,剛到中南海,總理就出門迎候,噓寒問暖,問他多大歲數,行醫多少年等。周總理說,治病要“安全有效,積極謹慎,中西醫結合,與病人商量”。趙炳南回憶說,周總理一點架子都沒有,待人十分親切隨和。

  有一次,趙炳南去為總理治療臉上和耳朵上長出的老年疣。聊天時,周總理微笑地對他說:“你是我的朋友。” 趙炳南經曆過清王朝末年、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統治時代。中醫在舊社會被人看不起,作為外科大夫的他,曾被人稱為“瞧疙瘩的”。1924年,趙炳南給退位的宣統皇帝看病時,還要雙腿下跪請安。如今在新中國,人民政府給他發了中醫師證書,為他配備了徒弟,請他到醫院和研究所當顧問。現在,一個國家的總理親切地稱他為朋友,令他內心無比動容。他說:“周總理是多麽可親可敬啊!我一想起總理離開了我們,心裏就難過。”說到這裏,趙炳南不由慟哭失聲,老淚縱橫。

  1950年,林伯渠久呃不止,西醫治療效果不理想,周總理親自參加林伯渠的病案討論會,在會上建議改用中醫方法治療。根據總理的建議,後由章次公老中醫把林伯渠的病治愈。周總理感慨地說:“西醫好,中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這句話至今仍有指導意義。(孫學達 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