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64)
2011 (255)
2014 (518)
2015 (976)
2017 (946)
2019 (491)
小序:
中國古文字 最早的文字
基本完整係統的文字 是 甲骨文
據信 已經使用了至少3300餘年
蚌埠的 雙墩刻符 距今約7300年
賈湖的刻符 距今8000餘年
遠古彝族文字 約有10000來年
甲骨文似乎是有前源的, 不是突兀而至,一下子出現的
文字不單是自己讀的,更重要的是讓別人看的
是載體 是傳媒
是曆史記載
-------------
賈湖遺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中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裏的賈湖村,麵積約55000平方米,於1979年秋賈湖村民修築護村堤期間,村小學師生在取土坑內開荒種地時發現。
賈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出土個數最多且現在還能用以演奏的樂器實物。
賈湖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製笛之前賈湖人曾經認真計算,
笛子製成後還運用打小孔的方法調整個別孔的音差,製作方法和過程,與現在民族管樂器的製法很相似。
它反映出賈湖人已經有了音與音之間距離差別的基本概念。
賈湖文化,並分成三個階段: 最早從距今9000年至8600年前,中間從8600年至8200年前,最後從8200年至7800年前。也有人認為賈湖文化是裴李崗文化的一個類型。
賈湖契刻共發現十七例,分別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龜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點均是契刻而成。專家研究,刻符結構為“橫”“點”“豎”“撇”“捺”“豎勾”“橫折”等筆畫,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先裏後外,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有些契刻符號的形狀與其4000年後的商代甲骨文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形似眼目的“目”,光芒四射的太陽紋等。
漢字由語段文字階段發展到語詞文字階段,從現有資料來看,自賈湖契刻符號到商代甲骨文,至少經曆了5000多年的曆程,成熟的商代甲骨文之所以被認為是突然出現,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載體的變化,尋找這類過渡階段的文字載體,是解決漢字起源之謎的主要途徑。
保定市徐水縣 釜山刻符
年代不詳,也許是5000年前左右的
安徽蚌埠 雙墩刻符
作者:朱琚元(彝族) 彝族學者 研究 賈湖刻符 與 古彝族文字 有不少相連和類似 賈湖村遺址發現的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文字雛形實物資料,甲骨契刻符號。 比之前西方認為的世界最古老的文字即古兩河流域楔形文字還要早近3000年。
------------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成說,是根據從有史可稽的夏王朝距今四千多年,再 上溯約一千多年作為“三皇五帝”時代而提出的五幹多年。此即“文起豢、炎”(梁肖績 《王嘉(拾遺).序》),意為中國的文化、文明始於伏蒙時代。以及詩人黃遵憲所言“蒙 軒造書契,令始歲五千”,都是以文字的發明為起始點。其實,蒙、炎、黃即使史有其人, 他們代表的各是一個時代,史家顧頜剛認為“三皇到現在約有十萬年”(《秦漢的方士與 儒生》)。從“三皇”之首伏蒙到現代,雖然未必有十萬年,但當在萬年以上。
丁文江先生在本世二十年代就指出:“西北是棵棵(羅羅)的老家,他們的文字根本與漢文同源,但權早就與漢人隔絕,所以看不出他們的直接關係,將來傈棵文的研究進 步不但可以發現語言關係,而且或者可以知道文字的源流”(《燙文雕刻·自序》)。由 彝文與殷商甲骨文比較所得出的彝漢文同源與丁先生所言的彝漢文同源,這個源頭是在 萬年前的伏蒙時代。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由彝族所保留的傳統文字和彝族十月太陽曆,說民族確實“文起蒙、炎”,但中華民族的文明不是“今始歲五千’,而應該是“今始歲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