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鹽鐵論》更了解郭老沫若先生 -- 博導哥大學生研究漢代國策】

(2017-10-18 21:13:54) 下一個

鹽鐵論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詩 是中學語文課本裏的,寫的好,新詩的一首代表作。當時覺得好, 也隻是好而已。

1970~71年 在新華書店 看到一書 李白的身世新考,郭沫若著,說李白不是四川人,而是 新疆西邊之外的 碎葉城即當時(1970年代)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柯爾克孜)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新奇。

那時書店裏除了毛著 就是中央文件單行本 之類的,還有圖片和畫。一本書 說遠去的唐朝的李白,也隻有郭老的書當時是 唯一。驚奇。

 

知道郭老 寫的劇本 虎符,文姬歸漢 等,此後,忙於專業,幾乎沒得再讀郭老的文章。

大約十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鹽鐵論,郭沫若注釋的鹽鐵論讀本,又把我吸引上了郭文章。

 

那是緣於當年哥倫比亞大學一位讀博學生(美國人),研究西漢東漢的貨幣和財經,需要特別一對一指導。

一是需要古文的精準翻譯(漢譯英),二是與此文相關的曆史和背景。

這位姑娘研究的專業 令我吃驚,也許國內都沒人研究的方向和範圍(漢代經濟財政司法等),在美國,在哥大,還有人深究。咄咄怪事,嘖嘖稱讚!

二是 這也是我首次讀  郭注 鹽鐵論。對 郭的序言 和  鹽鐵論本文有了較多一點兒的了解。

郭的序言 寫的吸引人,開門見山, 直奔主題,提綱挈領,一氣嗬成。(且以為這是郭老寫的最好的綱要。)

 

鹽鐵論,寫的好極了!

不是枯燥的錄史,而是生動的演繹,活脫脫一個劇本,連各種人物的神態氣場都栩栩如生地展露給後人。

鹽鐵國營 - 貨幣鑄造管理 - 與此相關的法典

直到今天,未見有超越此書 鹽鐵論者。

郭老稱之為 “曆史小說”,在下倒是覺得,非小說 fiction 虛構,而是 實錄 紀錄片,空前絕後。

(競管桓寬並未親臨經曆那場大爭辯大論戰。--- 但一位當場人朱生向他詳細描述當時的情景。)

一場大約七十來人,曠日持久(至少幾個星期吧)的論戰。不僅談論國家的經濟財務,更談到軍事,外交等整個國策。

其實是以大將軍霍光和賢良文學儒士 與 禦史大夫 桑弘羊等的對立雙方的論戰。

其實質就是霍光和桑弘羊兩大政治派別的政見政治之爭。(後來霍光殺了桑弘羊,此乃後話。)

鹽鐵論的記錄和保存流傳至今 向我們展示了 表麵上學派爭辯的大民主,以及背後的殘酷政治。

 

 漢武帝去世七年後,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漢廷召集前一年下詔察舉的賢良、文學六十餘人,以“問民所疾苦”為主題進行了一場策論。漢代舉賢良,一般都要皇帝親自“受策察問”(《漢書·武帝紀》)。然而此時昭帝尚年幼,權力都在霍光手中。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名義上主內而不主外,也不便出麵。遂由當朝公卿田千秋、禦史大夫桑弘羊帶領其下屬丞相史、禦史出麵主持。結果這次策問發展成了圍繞武帝以來政治得失及其未來政策走向的大辯論。由於鹽鐵國營存廢問題在論辯會開始就被賢良、文學提出來,是較醒目的主題之一,會後人們遂冠以“鹽鐵之議”或“鹽鐵會議”之名。會議當時有較為詳細的會議記錄(《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讚》“頗有其議文”)。至宣帝時,廬江太守丞桓寬對這些記錄加以推衍、增廣,寫成《鹽鐵論》一書共六十篇。此書非常幸運地完整流傳到今天,較為完整地還原了論辯詳情,是“後人了解這段曆史華章的第一手資料”。 --- 這段簡介很概括。http://www.guoxue.com/?p=42420?

 

 

鹽鐵論讀本 郭沫若 癸巳三月

桓寬 著,  郭沫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 China - 741 pages

 

 

桓寬(生卒年不詳),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西漢後期散文家。漢宣帝時被舉為郎,後任廬江太守丞。著有《鹽鐵論》十卷六十篇。

《鹽鐵論》原為漢昭帝時以禦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為一方,以各地賢良、文學為另一方(60餘人),就鹽鐵官營和酒類專賣等問題舉行辯論的會議紀要,後經桓寬推演整理而成此書。

《鹽鐵論》以對話形式,生動地記載了這場辯論的情況。全書體例統一,風格一致,結構嚴密,通曉暢達,在經濟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價值。

 

在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間召開“鹽鐵會議”,以賢良文學為一方,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另一方,就鹽鐵專營、酒類專賣和平準 桓寬根據當時的會議記錄,並加上與會儒生朱子伯的介紹,將其整理改編,撰成《鹽鐵論》。

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記述了會議正式辯論的經過及雙方的主要觀點。

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寫會後雙方對匈奴的外交策略、法製等問題的爭論要點。

最後一篇是後序。

郭沫若稱它是一部“對話體的曆史小說”。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鹽鐵之議說:始元中葉,朝廷征召賢良、文學,問以治亂之道,賢良文學都認為應該罷除鹽、鐵和酒的專營,重農抑商,阻止商人與民爭利,然後才能教化天下;桑弘羊卻認為這些措施是安定國家、穩定邊境的國家大業,不可廢除。雙方在會議上爭相詰難,議論頗為壯觀。

 

------------

李白出生碎葉一說,主要證據來自中唐文人範傳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給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寫《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值得一提的是,範傳正的碑文是在見到了李白兒子伯禽的親筆記錄之後而作,而作爲李白最親的人,伯禽不太可能隨意編造自己父親的出生地,李白出生於碎葉這種說法更可靠一些。

  學術界現在一般都比較認同,李白出生在唐代安西都護府所管轄的碎葉城,這個碎葉城現在已經不在中國境內了,而是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現在那地方隻剩一個碎葉城遺址。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有個碎葉城遺址,被認爲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與托克馬克市僅隔著一條楚河的哈薩克斯坦東幹人聚居地還有個李白的衣冠塚。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各國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李白熱也在楚河兩岸悄然興起。

  楚河兩岸共祭李白

郭沫若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內一個富商之家。李白在碎葉一直長到五歲,幼小時,其父就在這裏教他讀司馬相如的辭賦。現查得知:郭沫若先生此書初版於1971年, 書名《李白與杜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