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搬個梯子爬上去 【曆年升旗基座】

(2017-09-30 23:00:26) 下一個

那時的旗杆基座很高, 現在更廣闊,低平了些。

 

 

========

 

天安門廣場國旗基座1991年進行擴建

 

    在50年代和60年代,天安門廣場的升旗任務是由北京供電局的幾名電工承擔的。1969年冬季,國旗的升降被移交給執行天安門地區警衛任務的北京衛戍區某部官兵。1人扛旗,1人護衛,升降國旗也有了固定時間。1982年成立的天安門3人國旗班,1人扛旗,2人護衛,1986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以天安門的國旗升旗儀式做成的電視片頭,令國人振奮。但隨著我國國力的加強,社會各界要求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旗升降儀式的呼聲日趨強烈。同時在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幾經進行擴建後,國旗基座麵積相對窄小,旗杆的高度也顯然較低,與天安門廣場的整體效果無法匹配。而且由於基座四周為封閉的漢白玉欄板,沒有留出入口,致使負責展旗的旗手要通過一個小梯子爬上爬下,形象不雅。因此擴建國旗基座勢在必行。

 

    1985年在北京市委主持下,天安門管理委員會委托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進行新的國旗旗杆和基座的方案設計,當時設計工作麵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使新的國旗旗杆和基座既繼承原有的優點又能體現出時代精神和采用最新的工藝和材料。可是因原有的圖紙和資料因當時沒有保存已無從查閱,因此設計人員多次登上天安門城樓,實地考察天安門、國旗旗杆、人民英雄紀念碑三者的空間和高度關係,提出若幹設想方案,請有關部門和各界人士討論,最後經市規劃局對多個方案的綜合分析,由鄭風雷歸納為三個方案上報。1991年1月8日首都規劃委員會在市領導的主持下對三個方案進行審查討論並上報國務院,1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其中第一方案為實施方案。

 

    國旗杆基座改建工程總指揮是市長助理黃紀誠, 1991年1月11日,負責實施擴建工程的市政管委會召開天安門升旗台工程工作會議,任命市房管局周洪臻局長為工程指揮組組長。主持實施新的國旗旗杆和基座的方案規劃和結構設計任務的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第二設計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李國勝。建築設計由陳民負責。電氣設計由龔代明負責。升降旗機械由市房管局房屋修繕第一公司與市建研院建築機械研究所合作設計製作。基座雕塑設計、製作、安裝任務由北京市建築藝術雕塑工廠完成。

 

    1991年2月25日,工程啟動。3月18日,雕塑工人進入施工現場,舊欄板當天拆除完畢,拆下的原國旗基座送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收藏。3月28日,北京市建築藝術雕塑工廠製作的欄板、望柱、台階石等共計206塊石料全部加工完畢。4月1日,開始進行基座安裝。4月16日,天安門廣場新國旗旗杆試用,拆下的原國旗旗杆送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收藏。

 

 1991年4月25日,工程勝利竣工,市政府領導到施工現場視察驗收。

 

1981

 

Image result for 天安門廣場國旗旗杆基座

1990

 新國旗基座的中心點是在原國旗基座的位置上向南移動了7米。分為三層:第一層是麵積為6.46米見方,共計41.73平方米、高為45厘米的漢白玉石基座,基座四周各有高80厘米的欄杆2幅,高120厘米的望柱4根,象眼2幅,2米寬的出入通道有三層台階。

1992

現今

Image result for 天安門廣場國旗旗杆基座

Image result for 天安門廣場國旗旗杆基座

 第二層是環繞基座2米寬的赭色花崗岩帶,象征“祖國江山萬代紅”。

     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象征“祖國大地四季常青”。

     外圍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征中華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新旗杆是首鋼職工用四節熱軋厚壁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的,總長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插入部分做成傳統的夾杆石的形式,分4節組裝,重7噸。國旗旗杆的杆體采用稀土鋁合金塗層和銀粉噴漆,頂端的金黃色的圓球材質為不鏽鋼鍍鈦,能保持20年不變色,它是我們祖國光明前程的象征,同時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象征。新旗杆采用電動與手動兩套驅動係統,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進行升降旗。出於功能和美觀的雙重考慮,升降旗的鋼絲繩一根露在外麵,一根藏在旗杆裏,避免了鋼絲繩之間及鋼絲繩與旗子的互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