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蘇聯斯大林的鐵血大清洗 根於他的死: 基洛夫被刺!】

(2017-06-03 05:40:06) 下一個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
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
Sergei Kirov.jpg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
 
阿塞拜疆共產黨第一黨中央書記
任期
1921年-1926年
前任 格利果裏·卡明斯基
繼任 列萬·伊薩耶維奇·米爾佐揚
列寧格勒州委書記
任期
1926年-1934年
前任 職位建立
繼任 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
個人資料
出生 1886年3月27日
 俄羅斯帝國烏爾茹姆
逝世 1934年12月1日(48歲)
 蘇聯聖彼得堡
國籍

俄羅斯

 

 

基洛夫是 蘇聯布爾什維克革命者和早期重要領導人。他曾在1926年至1934年擔任列寧格勒州委書記的職務,

任內在其辦公室內被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開槍打死。

此遇刺事件直接觸發了被稱為大清洗的恐怖鎮壓,但真相至今仍撲朔迷離。

 

1934年基洛夫和斯大林在一起

 

1934年12月1日,一個因為工作安排屢不得誌而多次上訪的人,

列昂尼德·瓦西裏耶維奇·尼古拉耶夫

暢通無阻地進入了平日戒備森嚴的列寧格勒市委所在地斯莫爾尼宮,用手槍將基洛夫打死。

 

 

斯大林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對此案的高度重視,

他親自前往列寧格勒參與調查和審訊,

並且宣稱此次暗殺是由托洛茨基及其反對派所策劃,繼而以此案為契機,

開始了針對布哈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老布爾什維克的清洗,史稱“大清洗”。

 

Nikolai Buharin.jpg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

布哈林是蘇共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一生留下眾多理論著作,列寧評價他是蘇聯共產黨中少有的一位理論家。列寧死後,與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一起成為蘇共的主要領導人。他是斯大林執政早期的重要政治盟友,曾協助斯大林將托洛茨基開除出黨,後來又在1926年協助打倒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後與斯大林發生矛盾,在1929年失勢,被逐出中央政治局。大清洗發生之後,他於1938年被捕,被斯大林冠以「人民公敵、匪幫、法西斯走狗、外國間諜、謀刺列寧的殺人犯」的罪名,同李可夫一起被判處死刑並立即槍決。

1988年2月4日獲得平反。

布哈林同時以出色的肖像畫聞名。--- 才藝革命家。

 

季諾維也夫  格裏戈裏·葉夫謝耶維奇·季諾維也夫

季諾維也夫在十月革命時是列寧的助手。1924年列寧病逝後,與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加米涅夫李可夫一同當選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他與加米涅夫一起,聯合斯大林、布哈林,將托洛茨基逐出黨中央。然而後來因為斯大林權力的不斷膨脹令他很不滿,與加米涅夫一起,暗中聯合流亡國外的托洛茨基反對斯大林,在1926年被打倒並逐出黨中央。後來他轉為支持斯大林,並重新回到政壇。1934年基洛夫被暗殺後,斯大林對老布爾什維克發動大清洗。季諾維也夫被指為“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反黨聯盟”的首腦之一而遭逮捕拷問,第一次莫斯科審判之後被立即槍決。

1988年獲得蘇共的平反,恢複名譽。

 

1918 Lev Kamenev.jpg  列夫·加米涅夫

加米涅夫在布爾什維克建黨時期非常活躍,是列寧的助手之一。十月革命之後,被選舉為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成為蘇共重要領導人,但同年因為是否聯合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加入新政府的問題與列寧發生矛盾,遭到列寧批判。但他後來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簽訂問題上支持列寧的觀點。1923年起擔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列寧研究所所長職務,對蘇聯的革命和建設有著重大貢獻。列寧去世後,他與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季諾維也夫李可夫一同當選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他與季諾維也夫一起,聯合斯大林、布哈林,將托洛茨基逐出黨中央。後因斯大林權力的不斷膨脹,與季諾維也夫一起,暗中聯合流亡國外的托洛茨基反對斯大林,最終在1926年被打倒並逐出黨中央。

1934年基洛夫被暗殺後,斯大林對老布爾什維克發動大清洗。加米涅夫遭到逮捕,與季諾維也夫一起被指控為基洛夫暗殺案中凶手的“道德同謀”。後被指控為“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反黨聯盟”重要成員,“陰謀刺殺斯大林以及其他蘇聯領導人”,

1936年8月,與季諾維也夫等人一起被送上莫斯科審判的審判席。同年8月25日遭到槍決。

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加米涅夫於1988年得到平反。

 

Alexei Rykov.jpg  阿列克謝·李可夫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1881年2月25日-1938年3月15日)是蘇聯政治家與革命家,

他在1924年至1929年擔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職位等同

俄羅斯總理,而且在1924年至1930年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1898年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1905年,李可夫當選為中央委員,並參加了俄國1905年革命。

1907年,李可夫主張與孟什維克等黨內的機會主義派別妥協。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回到彼得格勒十月革命勝利後,任內政人民委員。

1930年被解除人民委員會主席職務。1931年改任交通人民委員。

在1936年肅反運動中被撤職,1937年被開除黨籍。

1938年3月13日二十一人審判,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委員會根據在偵查過程中偽造的材料,

以“參與托洛茨基的恐怖、間諜和破壞活動”的罪名,判處李可夫、布哈林等以極刑

1938年3日15日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時年58歲

1988年,李可夫被恢復名譽。

 

 

 

1936年8月,莫斯科審判了所謂“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恐怖中心”,

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

 

整個大清洗中,近百萬人被公開或秘密處決,更多的人被送進古拉格

全蘇聯兩百多萬黨員中近半數被開除出黨。蘇聯紅軍肅反前的5名元帥,有3人被處決,

隻剩下伏羅希洛夫布瓊尼兩人。???

各軍區、海軍、空軍的司令員、集團軍的軍長等高級指揮官大部分被殺,

海軍艦隊司令員隻剩下1名。

 

在415名師、旅長中,有296人被處決。???

 

這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創造了便利。


根據逃亡美國的蘇聯格別烏將軍亞曆山大·奧爾洛夫回憶,對基洛夫的暗殺從始至終是斯大林的特務頭子雅戈達所一手策劃。赫魯曉夫上台後,在蘇共二十大上,公開暗示是斯大林策劃了這起暗殺事件。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曾組織人調查,但時日已久,沒有結論。

基洛夫死後蘇聯有多處地點以他命名,如列寧格勒芭蕾舞基洛夫劇院(現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州及其首府基洛夫市卡盧加州基洛夫市莫斯科地鐵的基洛夫站、伏爾加格勒的基洛夫區、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等等。另外,還有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電子遊戲《紅色警報2》中的基洛夫空艇,等等。

1939年在巴庫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基洛夫塑像,

1991年阿塞拜疆獨立後塑像被拆除。

 

===============

 

基洛夫被刺身亡, 斯大林等惱怒,清查和清洗敵特是必要的,但

斯大林等 過火了, 而且是非常過頭,擴大化, 

有的, 沒有的, 是的, 不是的, 清除了一大批 蘇共老黨員幹部,

包括上述幾名政治局委員, 不能不說, 斯大林, 另有企圖, 借機陷害,坑殺同僚。

 

 看到並注意到了 斯大林蘇俄的弊端和黑暗, 毛澤東和中共執政後,

提出, 批判錯誤, 給出路, 一個不殺, 大部不抓,

 

留得青山在,人不死,真相和事實是非,會搞清楚的,

 

不能不說 是 一大改進, 明政,賢慧之舉。

 

--------------

Trotsky Portrait.jpg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

是 蘇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

本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布隆施泰因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нштейн),

布爾什維克主要領導人、十月革命指揮者、蘇聯紅軍締造者和第四國際精神領袖,

是一名革命家軍事家政治理論家作家

 

托洛茨基原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布爾什維克(多數派)和孟什維克(少數派)

之間搖擺不定。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他最終決定加入布爾什維克

並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蘇俄建國之初,他擔任蘇俄外交人民委員,後任蘇俄軍事和海軍事務人民委員,

 

File:Leo Trotzki 1918.jpg

建立了蘇聯紅軍,並出任總司令。---

蘇共是工人起來, 聯合原來沙俄的士兵,攻占冬宮,奪得政權。蘇聯紅軍是革命後才真正組建的。與中國的紅軍 - 奪得政權, 正好相反。

 

猶太裔知識分子出身的托洛茨基本是個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職業革命家,並非行伍出身,十月革命前也沒有經歷過軍事生涯。革命前夕他作為彼得格勒蘇維埃負責人被推為布爾什維克黨的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

成為1917年11月7曰當晚的起義行動總指揮。因此也是軍事意義上的「十月革命」領袖。

這可以說是他指揮軍事的開始。不過,這場後來被大肆誇張的「暴力革命」當時在首都

隻是一場數千人捲入、傷亡僅數人、幾乎不流血的衝突,算不上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軍事」。

十月革命後,托洛茨基即改任外交人民委員,和德國人談判和約去了。


沙皇倒台後,從二月到十月俄國政局一直動盪,先後更換了五屆臨時政府,冬宮之夜的那場「革命」當時引起的震撼也不大,人們多把當晚成立的蘇維埃政府看成「第六屆臨時政府」。當時俄國人普遍認為,共和製下的正式政府,應當通過全民普選的議會(立憲會議)產生。布爾什維克奪權的理由之一,就是責怪以前的臨時政府遲遲不進行立憲會議選舉,奪權後他們果然組織了這樣的選舉。俄國人都以為這才是國家前途所寄,此前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大局未定前的波動,所以不太當回事。俄國因此也相對平靜了兩個多月。不料,布爾什維克在這場他們自己主持的選舉中得票不足四分之一,慘敗給了老資格的民粹派革命者、得到農民支持的社會革命黨。列寧當即決定取消「政府形式」,於1918年1月5曰派兵解散了立憲會議。這一下全俄大驚,各派反對勢力蜂起。接著蘇俄和德國簽訂極其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約》,被反對派指為賣國,協約國列強也乘機以支持對德作戰的俄國「愛國者」為由進行幹預,俄國於是陷入了慘烈的內戰狀態。

 

 

俄國革命的大流血時期就是從這時、而不是從「冬宮之夜」開始的。

俄軍怎樣變成紅軍

對於這場大流血,「冬宮之夜」時的布爾什維克並沒有思想準備。他們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是以極端的反戰宣傳來爭取人心的。二月革命後,主持臨時政府的一些黨派認為,沙皇倒台後對外戰爭性質已經從專製者的戰爭變成了捍衛俄國的戰爭,因而改變反戰立場,成為所謂「革命護國主義者」,而布爾什維克作為他們的反對派仍然宣傳反戰,並以其「立刻就要和平」的宣傳來發動當時普遍厭戰的士兵。因此布爾什維克雖然在士兵中得到的擁護超過工人,更超過農民,但這些士兵並不是擁護它去打仗、而是擁護它反戰的。在十月武裝起義的奪權鬥爭中,布爾什維克依靠的是波羅的海的水兵、彼得格勒衛戍部隊和工人赤衛隊,反戰士兵是布爾什維克最主要的依靠力量。

1917年俄國總人口是15360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動員達到極致,在海陸軍中服役的人數高達1100萬,占全國人口的7.2%。而且部隊的政治參與率高,在立憲會議選舉中投票的5000多萬選民中,參加選舉的軍人有550萬,占投票總人數的11%。有的部隊投票率高達80%,北方軍是71%,羅馬尼亞方麵軍是80%。1917年年底的立憲會議選舉中,布爾什維克雖然在全俄慘敗,但所以還能得到24%的選票,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軍隊這個票倉。

 

 

托洛茨基的三把火

1918年1月15曰,在立憲會議被驅散後十天,蘇俄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革命中的「逃兵領袖」克雷連柯不久就被證明不適於恢復他曾極力破壞的軍紀,他很快被調任他職。列寧選中了意誌堅強的托洛茨基。3月間,托洛茨基就任軍事人民委員和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要憑空造就出一支部隊來。他很快顯示出了非凡的能力:

政委製度的產生。早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革命當局就在軍隊裏設置過政治委員,目的是監督那些懂軍事的指揮官,有些類似中國古代的監軍。二月革命以後,克倫斯基臨時=為了保證繼續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任命過軍隊的政委。但這些政委基本上都是隸屬於最高司令部的,其職責也不明確,並沒有形成製度。可以說托洛茨基才是政委製度的真正創始人。

托洛茨基建立紅軍後,設置了從連一級到總司令的各級政治工作製度,政治委員主要由布爾什維克的黨員骨幹擔任。1918年6月他召開了第一屆政委大會,這是因為內戰期間紅軍對大量起用沙皇的軍官不放心,要驅使他們為革命服務,但是又不能大撒手。托洛茨基明確了軍事指揮官和主管思想工作的政委的職責。政委的主要工作是鼓舞士氣、效忠上級、保證軍隊的紀律等。⑤

托洛茨基還發布一項指令:任何軍事指示未經雙方的共同授權簽署都視為無效,從而阻止了沙皇軍官可以在軍事問題上結成派別體係的危險,形成相互牽製。政委在軍事上是指揮員的下級,而指揮員在政治上又是政委的下級。但是它帶來的弊病也是明顯的:軍權被分裂,不斷形成兩個集團間的摩擦,帶來了一些猜忌和對立。但是從內戰中的效果看,仍是利大於弊,因為當時形勢所迫,不起用舊軍官,紅軍在戰場上就會被消滅,對舊軍官不加監督,紅軍就會重蹈第一次大戰中軍隊瓦解的覆轍,在政治上毫無控製力。

作為紅軍之魂的托洛茨基在裝甲列車上設立了指揮部,在各條戰線上奔馳,很快扭轉了內戰初期的敗局。到1919年底,紅軍人數達到了預期的300萬人,共有7個方麵軍,每個方麵軍下轄2-3個集團軍,共有88個步兵師、29個騎兵師和61個航空中隊。經過三年苦戰,紅軍終於贏得了內戰的勝利。直到內戰結束後的1925年,伏龍芝接替了托洛茨基的職務,托氏這才卸除了軍職。

蘇聯內戰的勝利是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結果,革命理想的動員力、列寧的政治領導和政治謀略,各反對派勢力的互不合作乃至彼此敵對,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托洛茨基個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這可以從這一事實中看出:早在地圖上還沒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這些名稱時,1919年蘇維埃政權就頒布法令,把伏爾加河中遊的一座城市伊瓦申科沃(托洛茨基的指揮列車曾在該城停駐)改名「托洛茨克」,以表彰托洛茨基在革命與內戰中的貢獻。這是革命後蘇俄第一座以領導人名字命名的城市。當然,8年後托洛茨基在黨內鬥爭中被史達林擊敗,這座城市又改名「夏伯陽斯克」了。現在的俄國人,更不用說外國人,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曾經有過的這個叫「托洛茨克」的地名了。

 

 

 

他帶領布爾什維克贏得了俄國內戰(1918年-1923年),

並成為這一勝利的精神象徵。

列寧死後他被排擠出蘇共領導核心,後流亡海外,

 

File:Leo Trotzki 1938.jpg 

1938 墨西哥 的 托洛茨基

 

1940年被斯大林派人刺殺於墨西哥

 

一九二六年十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決定,撤銷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

一九二七年一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撤銷他的執行委員職務,同年十一月被開除出黨。

一九二九年一月被驅逐出蘇聯。

一九四○年八月在墨西哥遭暗殺。

 

他提出的政治理論被稱為托洛茨基主義。許多人 被打成托派分子, 

 

中共裏 也有相當一批革命者 被扣上這個帽子, 清洗,甚至 殺滅。

 

 

1988年8月,蘇共中央做出了為托洛茨基等人平反的決定,

包括本文上述有照片的所有要人。

這是在戈爾巴喬夫主持下 決定的, 撇開別的暫且不論, 這些平反決定是應該的也是對的.

 

斯大林在這些人的定向處理上是嚴重錯誤的, 如果不是罪惡的.

斯大林組織和領導反法西斯德國的戰爭並取得勝利是他偉大的功績. 

功過應當分明, 不能以一個掩蓋或遮擋或否定另一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