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鄧小平: 對二野曆史的回顧】

(2017-05-02 22:17:03) 下一個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鄧小平紀念館>>著作選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對二野曆史的回顧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鄧小平

2006年10月24日08:27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這些老人啊!好多年沒有機會在一塊見麵了,今天隨便聊聊天吧。

  回想戰爭年代,我們二野〔17〕在每一個階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且完成得比較好。這是對二野的評價。

  整個解放戰爭,從頭到尾,二野都處在同敵人針鋒相對鬥爭的最前麵。開始在晉冀魯豫,用劉伯承〔71〕同誌的話說,這裏是華北解放區的大門,敵人要進攻首先就從這個口子來。果然,毛主席到重慶談判的時候,敵人從兩路來。一路是閻錫山〔126〕,我們就手打了個上黨戰役〔127〕。接著對馬法五〔128〕、高樹勳〔129〕一路,又打了個平漢戰役〔130〕。還要說遠一點,在抗日戰爭時,我們就處在一個大門的地位。那時不叫二野,是二野的前身。國民黨同我們搞摩擦,幾個大解放區都有,但最集中的是在晉冀魯豫。抗戰勝利後,他們進攻解放區首先攻的就是這個大門,而我們守這個大門的力量並不強。閻錫山進攻上黨區有三萬八千多人,我們比他們還少一點,也就是三萬出頭,從編製上講,一個完整的、編製充實的團都沒有,而且裝備很差,彈藥很少,可以說是一群遊擊隊的集合。還有就是臨戰前沒有指揮作戰的將軍,那時隻有李達〔131〕在前線,好多將軍都不在,在延安開會。我們是乘坐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運輸機回太行的,同機飛回的有伯承和我,還有陳錫聯〔132〕、陳再道〔133〕、陳賡〔134〕等。那時宋任窮〔135〕留在冀南。仗已經打得熱火朝天了,我們才到,一下飛機就上前線。在那樣的情況下,把閻錫山的進攻部隊完全消滅可不容易啊,應該說是超額完成了任務。

  隨後就是平漢戰役,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兩個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勳帶的三個軍,還有一個喬明禮的河北民軍縱隊,幾個部隊打過來。馬法五的第四十軍、三十軍都是強的。高樹勳的新八軍也有戰鬥力呀!錫聯在馬頭鎮拚了一次,一拚就是幾百人傷亡。我們打平漢戰役比打上黨戰役還困難。打了上黨戰役,雖然彈藥有點補充,裝備有點改善,但還是一個遊擊隊的集合體。在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又打平漢戰役。隊伍沒有到齊,敵人進攻。我跟蘇振華〔136〕通電話,叫他堅持五天,等後續部隊到達指定地點。那次他們那個一縱隊的阻擊戰是打得不錯的,完成了阻擊任務。這樣,後麵的隊伍才趕上。平漢戰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勳起義。如果硬鬥硬,我們傷亡會很大。我一直遺憾的是,後來我們對高樹勳處理不公道。他的功勞很大。沒有他起義,敵人雖然不會勝利,但是也不會失敗得那麽幹脆,退走的能力還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義,馬法五的兩個軍就被我們消滅了,隻跑掉三千人。這個政治仗,我們下的本錢也不小。高樹勳在受湯恩伯〔137〕指揮的時候,就同我們有聯係。由於關係比較久,所以我們是派參謀長李達親自到馬頭鎮他的司令部去做工作的。這件事你們好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李達一起去的還有王定南〔138〕,當時是我們的聯絡,我見過多次。我們確實知道高樹勳傾向起義,但在猶豫當中。那時國民黨要吃掉西北軍,有這個矛盾。李達、王定南一到那裏,看見所有的汽車、馬車都是頭向南,準備撤退的。他們見麵後,一談就合拍了,高樹勳決定起義,並且第二天就實行起義,把部隊開向西北麵的解放區。起義的第二天,伯承就到馬頭鎮去看望高樹勳。這樣,馬法五就驚慌了,命令他的兩個軍南撤。結果,我們在南麵,在漳河北岸,把敵人截住了,又打了一個勝仗。

  所以說,抗日戰爭時,全國各個解放區都有摩擦戰,但集中在晉冀魯豫地區。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進攻,首先也在這個地區。仗一打開,我們才開始真正形成野戰軍的格局,編成縱隊。打完上黨戰役編了四個縱隊,從東向西數,一縱楊得誌〔139〕、蘇振華,在冀魯豫;二縱陳再道、宋任窮,在冀南;三縱陳錫聯、彭濤〔140〕,在太行;四縱陳賡、謝富治〔141〕,在太嶽。接著,又編了六縱、七縱。

  在解放戰爭第一年,我們完成了中央軍委規定的殲敵指標。戰爭開始三個月後,毛主席就說,全國戰場隻要每個月消滅國民黨八個旅,這個仗就肯定能打勝。果然,第一年就殲敵九十七個半旅,略超過一點。就二野所在地區來說,完成了分配給自己的份額,也許還超過一點。由於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戰略反攻的時間提前了,比預定的不止提前一年兩年。解放戰爭開始時沒有提出反攻的問題,那時反攻時間還捉摸不定。從一九四六年七月開始,到一九四七年六、七月,打了一年就很有把握地確定反攻。要說原因,一個是第一年殲滅了近百個旅的敵人,相應地我們的裝備也有所改善。另一個原因是客觀形勢迫使我們要早反攻。那時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和延安,這好比是扁擔的兩頭。我們晉冀魯豫在中間,雖然不是敵人重點進攻的地區,但是是一個挑扁擔的地區,伯承同誌講的是“扁擔戰略”。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兩頭的敵人吸引到中間來,而我們的戰略反攻,實現了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戰略意圖。首先過黃河,一下消滅敵人四個師部、九個半旅,旗開得勝,那氣勢是很了不起的。過黃河實際上就是開始反攻。但是,反攻深入到什麽程度?殲敵九個半旅,這隻是一個聲勢,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麽進一步行動?我們打電報給軍委,說趁勢還能夠在晉冀魯豫地區繼續殲滅一些敵人,吸引和牽製更多的敵人,形勢很好啊。毛主席打了個極秘密的電報給劉鄧,寫的是陝北“甚為困難”。當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複電,半個月後行動,躍進到敵人後方去,直出大別山。實際上不到十天,就開始行動。那時搞無後方作戰,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啊。北方人到南方,真不容易。果然一過淮河,好多人拉肚子。中國真正的南北界線是淮河,淮河以南就叫南方,不是長江以南才叫南方。一過淮河,種水稻,走山路,都是南方的生活習慣。原來我們估計不足,隻知道北方人到南方有不習慣的問題,過了淮河才知道就是原來的南方人,鄂豫皖的人,在北方過了好多年,也不那麽習慣了。往南一下就走一千裏,下這個決心,真了不起,從這一點也可看出毛主席戰略思想的光輝。而這個擔子落在二野身上,整個解放戰爭最困難的是挑這個擔子,是挑的重擔啊。不是說消滅敵人九個半旅是挑了重擔,主要的是撇開一切困難,堅決地挺進一千裏,挑的就是這個重擔。過黃泛區,真困難啊,重裝備帶不走了,隻能丟了,所以打淮海戰役的時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過淮河,天老爺幫了一個大忙,能夠徒涉。過去沒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夠徒涉的,那一次剛漲起來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親自去踩踏,恰好就是那個時候能徒涉,這就非常順利了。不然,我們過淮河還是能過,但會有傷亡,以後的鬥爭會更困難一些。當時形勢相當嚴峻,相當險惡,但是整個地看應該說是很順利地實現了戰略反攻的任務,躍進到大別山。

  大別山這場鬥爭,主要是我們政策對頭,包括軍事政策。軍事政策就是堅決地拿出三分之一的野戰部隊地方化,搞軍區、軍分區。因為大別山的鬥爭不決定於消滅好多敵人,而決定於能不能站住腳。這是毛主席的戰略決策。什麽叫勝利?勝利不在當時消滅多少敵人。要不要消滅敵人?要消滅,要爭取打幾個殲滅仗。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完成得並不好,消滅的敵人不多,除地方保安部隊外,一共隻消滅了幾個旅。但關鍵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勝利,結果,我們站穩了。我們前進了一千裏,直達長江,麵對著武漢、南京、上海,擴大了四千五百萬人口的新解放區。這是個真正的勝利,前進一千裏的意義就在這裏。

  大別山戰略機動範圍不大,容不下更多的部隊,特別是我們習慣於在平原地區搞大開大合的作戰,到這裏感到很拘束。所以,把部隊分開建立軍區、軍分區以後,主力就逐步向北麵轉移。中間還有些插曲,就是部隊的同誌著急,總想打個把殲滅戰。我們開了個會,我講的話,提出要避戰。因為那時打不得敗仗,一敗就不可收拾。後來劉鄧分開了。伯承率領一縱和野戰軍的司令部、直屬隊到淮河以北,指揮全局。南下大別山的兩個後續部隊王宏坤〔142〕、張才千〔143〕的十縱和十二縱,也不在大別山,向桐柏、江漢兩區展開。就是我一個,先念〔108〕一個,李達一個,帶著幾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方針就是避戰,一切為了站穩腳。那時六縱擔負的任務最多,在大別山那個丘陵地帶來回穿梭,一會兒由西向東,一會兒由東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調動敵人,迷惑敵人。別的部隊基本上不大動,適當分散,避免同敵人碰麵。這樣搞了兩個月,我們向中央軍委、毛主席報告,大別山站穩了,實現了戰略任務。主力撤回北麵,準備大的戰鬥,大的戰鬥還是到北麵去打。大別山鬥爭的勝利,主要是對幾個問題的判斷比較準確,處置也比較正確,我們傷亡不算很大,費的勁也不算很大,但是完成了戰略任務,種種艱難都克服了,站穩了腳,把戰線從黃河延伸到長江。所以說,戰略反攻,二野挑的是重擔,還是那句老話,叫做合格。經過大別山鬥爭,二野受到削弱。隻有秦基偉〔144〕的九縱,你們那一坨,保持興盛的旺氣。主體四個縱隊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難啊,有三個縱隊每個縱隊僅兩個旅,隻有一個縱隊是三個旅,就這樣迎接淮海戰役〔145〕。當然中間還打了一些小仗,凡是有機會取得勝利的,沒有喪失過機會,該幹的都幹了。後來,轉出大別山,以後到了豫西,成立擴大的中原局和中原軍區。

  迎接淮海戰役的時候,總的形勢很好。東北戰場取得了勝利,這對全國鼓舞很大,西北也穩住腳,中原三足鼎立。淮海戰役是二野、三野〔18〕聯合作戰,用毛主席的話說,二野三野聯合作戰,不隻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數量變,質量變,這是一個質的變化。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自交代給我的。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渡江作戰,部隊突破江防後,我的指揮部在三野司令部,張震是參謀長。渡江戰役也就是京滬杭戰役的實施綱要是我起草的。

  二野的內部關係是非常團結、非常協調的。上下級之間,各縱隊之間,甚至於更下層一點,關係都很協調。你們可能注意到,從戰爭一開始,每一次的具體作戰,指揮的都是各縱隊的頭頭,劉鄧沒有親自到戰場上指揮過一個戰鬥行動。羊山集戰鬥就是陳再道指揮的,好幾個戰鬥是陳錫聯指揮的,雙堆集戰鬥有一麵是王近山〔146〕、杜義德〔147〕指揮的,也有是陳賡、楊勇〔148〕、蘇振華指揮的。我們沒有發現過下麵有什麽不對的,也沒有糾正過任何縱隊領導同誌指揮的戰鬥。我們如果對指揮有意見,發現有不妥的地方,有電話可以聯絡。這種做法對增加上下級之間的相互信任,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很有好處,還可以鍛煉指揮員的主動性,講句哲學語言叫發揮能動性。野戰軍的領導人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麵也相信領導,這種互相團結、互相信任的關係從作戰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這是個了不起的力量。二野所以能鍛煉成這麽樣一個了不起的部隊,主要靠的這一條。

  淮海戰役一打完,以後就沒有什麽大仗了。渡江作戰後,除了三野在上海打了一仗以外,其他的算得了什麽大仗?進軍西南,同胡宗南〔149〕那一仗打得很容易,同宋希濂〔150〕也沒有打多少仗。真正打了一場的是剿匪戰鬥,打得很漂亮。到西南後,西南局規定的一九五○年的任務概括為幾個數字:九十萬,九十萬,六千萬,六十萬。什麽叫九十萬、九十萬呀?頭一個九十萬,就是起義、投誠、俘虜的國民黨官兵有九十萬,怎麽消化,怎麽安置,怎麽教育改造,這是個大難題,需要解決。還有一個九十萬,就是土匪,要把他們消滅。這個完成得很順利。打土匪本來是很困難的事情,我們聲威雄壯啊,把他們打怕了,費勁也不大。六千萬就是西南地區人口中百分之九十的基本群眾,要把他們發動起來,搞土改鬧翻身。還有一個是要提高我們部隊六十萬幹部戰士的質量,以擔當起新的繁重的工作任務。這四項任務都完成得不錯。這時二野還增加了一個十八兵團,十八兵團原先也是晉冀魯豫的部隊。

  這就是二野的曆史。二野擔了重擔,完成了任務,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委托。苦頭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難都勝利渡過了。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部隊沒有完成任務的,全部能夠承擔艱難的任務,一個新部隊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概括全體,情況都是這個樣子。就說這麽多,講的是故事,值得回憶啊。
  *這是鄧小平同誌會見編寫第二野戰軍戰史的老同誌的談話。
 
(責編:王新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