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 碑石 毛書
方誌敏 被俘 油畫
1934年11月24日,中央緊急任命方誌敏為中國工農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率部隊開赴皖南。
1935年1月29日清晨,由於叛徒出賣,敵人在贛東北懷玉山發現了方誌敏。
隨後便將其秘密殺害,葬於南昌下沙窩某處。
時隔20年,中央於1955年作出尋找方誌敏遺骨的指示,江西省委成立了“方誌敏遺骨調查領導小組”
但畢竟過去了20年,物是人非,調查工作困難重重。
1957年春,江西化纖廠在南昌下沙窩破土動工。一天,工人們在挖地基時突然發現一堆遺骨。調查小組得到報告後,立即指示專家和有關人員到現場勘察,清理後一數,共計3個骨盆、79根遺骨。據知情者回憶,當年方誌敏是唯一戴著腳鐐赴刑場的,而在這堆屍骨中果然就有一副鏽蝕的鐵鐐。
這時,一份以江西省政府名義發出的加急電報發往浙江,請當年的看守所所長火速到南昌。他當年將方誌敏的重鐐改為輕鐐,為此被撤職押回原籍。
麵對掩埋了22年之久的遺骨,他仔細辨認鐐銬的型號後說:“就是這副鐐銬!”
江西省公安廳法醫張維納根據方誌敏1.80米的身高和36歲的年齡認真甄別後確定,有數根遺骨是方誌敏烈士的。時任江西省省長邵式平問他:是否可以寫調查結論上報中央?這是千秋萬代的事,容不得絲毫的含糊。於是,調查領導小組帶著這些遺骨和腳鐐來到上海,請蘇聯專家共同參與鑒定。
經過專家們仔細的檢測,最終從79根屍骨中鑒定出9根(塊)是方誌敏的遺骨,中蘇專家共同在上報黨中央的鑒定書上簽名。方誌敏烈士的遺骨遂由上海運抵南昌。
文革中,方誌敏的遺骨幾乎被亂反派發覺,但江西省公安廳法醫張維納機智勇敢地將方誌敏烈士的遺骨保留了下來。
1964年11月9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墓碑,邵式平省長親選了墓址,陵園選建在南昌梅嶺山下。1977年8月6日,在方誌敏烈士犧牲42周年的日子,經中央批準,江西省省委隆重地舉行了方誌敏烈士追悼會和遺骨安葬儀式。當天上午,南昌市萬人空巷,老百姓紛紛佇立在八一大道兩旁,向方誌敏的靈車致敬。
1977年8月6日 方誌敏烈士遺骨安葬日, 江西 南昌 市民敬送烈士靈車
方誌敏 遺像
英俊瀟灑 才華橫溢 大義凜然 的 方誌敏
若為了自己的 生存
在被俘前 他若與 粟裕等 一起突圍 肯定出圍(如粟裕等證明的那樣)
“1月16日,仍不見主力到來,方誌敏派人送信給劉疇西,讓其率主力迅速跟上, ...
劉疇西再猶豫搖擺,他當即決定讓粟裕率先頭部隊立即前行,自己則回去接應大部隊。”
,,,,,,,
1934年11月4日,方誌敏收到中革軍委急電,指示即將到達閩浙贛邊區的紅七軍團,將與當地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敗局已定,中央決定進行戰略大轉移。1934年7月,中革軍委派遣紅七軍團6000人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番號,由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帶領,從瑞金出發經福建的長汀、永安、古田、羅源、寧德、福安、浦城及浙江部分縣計20多個縣,行程3000裏,艱苦轉戰4個月到達閩浙贛邊區,以此調動圍攻中央蘇區的敵人,減輕壓力,配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
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後,中革軍委任命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為軍團長兼20師(由紅十軍改編)師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兼20師政委,尋淮洲為19師(由紅七軍團改編)師長,劉英為軍團政治部主任兼19師政治部主任。閩浙贛軍區也作了調整,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兼軍區司令員,粟裕任軍區參謀長。新組成的紅十軍團與閩浙贛軍區統一歸中央軍區項英司令員指揮,省委亦受中央分局領導。
當時,中央紅軍已經開始長征,按理南方各根據地必須在原地區長期堅持獨立鬥爭,保衛蘇區。但是中央軍區於11月18日下令,要求紅十軍團全部立即從玉山(贛)、常山(浙)間挺出鐵道以北,威脅浙江衢州,以創造皖浙邊蘇區,同時決定以方誌敏為主席,由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五位同誌組成軍政委員會,隨軍行動。要求閩浙贛軍區的部隊到外線打大仗。這顯然是繼續貫徹“左”傾錯誤路線,是紅十軍團後來懷玉山失敗的主要原因。
方誌敏深感責任重大,此去要進入國民黨心腹地區,逼近蔣介石政權首府南京,惡戰頻繁自不待言。他說:“我下決心去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黨要我做什麽,雖死不辭!”紅十軍團指揮部決定在(安徽)譚家橋的烏泥關設戰場。這裏地形如口袋,敵一進入極易被圍殲。這時蔣介石得到情報:“方誌敏手創之武力萬餘眾,近日在皖南湯口鎮聚合,匪勢甚昌,北竄立巢,欲迫南京。”隨即調集20萬大軍進行堵截。顧祝同下令:“此次戰役,我軍若有戰敗部隊,凡營以上軍指官一律斬首!”
12月4日9時許,國民黨軍進入紅十軍團伏擊區,戰鬥打響,起初形勢對我有利。但國民黨軍立即調整部署,集中兵力對付紅十軍團中戰鬥力較弱的第20、第21師(他們多數打遊擊戰,缺乏打大仗經驗),陣地被衝破。為扭轉不利的戰場態勢,尋淮洲親自帶隊奪回了製高點,不幸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在部隊轉移途中犧牲。譚家橋戰鬥失利,迫使紅軍不得不撤離戰場,其間樂少華、劉英先後負傷。最後軍團部決定,全軍團南下返回閩浙贛蘇區。
轉移過程中,決定由方誌敏、粟裕帶領傷病員、機關後勤人員共800人為先頭部隊,走在前麵。軍團主力由劉疇西等人率領,在後邊打邊撤。先頭部隊多是非戰鬥人員,力避與國民黨軍糾纏,沒有停留地走到閩浙贛蘇區的邊緣港頭,才停下來休息。而劉疇西率領的軍團主力到達楊林(浙江衢州境內)後,顧慮部隊疲勞,就地宿營,第二天才繼續前進。這一夜戰場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尾追之敵一個團趕上並占領了堵截陣地,雙方發生激戰。紅十軍團以一小部分兵力掩護,大部分折回到外線,次日進入安全地域。方誌敏看到敵情十分嚴峻,決定先頭部隊由粟裕帶領先走,自己留下通知劉疇西率軍團主力迅速跟上。而劉疇西仍然顧慮部隊疲勞,當夜又堅持就地休息,沒有到港頭與方誌敏會合,以致失去突圍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方誌敏毅然從安全地帶折返敵人包圍圈,找到紅十軍團主力部隊。由於延誤幾天時間,各路國民黨追擊部隊共14個團,已全部趕到懷玉山地區(於贛東北)。紅十軍團主力陷入重圍之中,傷亡不斷增加,並已彈盡糧絕,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逐步被分割、衝散。經過七天七夜艱苦奮戰,雙方均有重大傷亡。除少數人突圍返回閩浙贛蘇區外,方誌敏、劉疇西等主要領導人隱蔽在隴首(懷玉山東麓)封鎖線附近的山裏,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13天之後,不幸被敵搜捕。
“以身殉誌,不亦偉乎”
抓到方誌敏後,敵人認為是了不起的勝利,召開各種慶祝大會。
蔣介石下手諭“勸說歸誠”,顧祝同等人好話說盡,酒桌拉攏,多方誘降,
結果卻得到方誌敏“視死如歸”四個大字,寫罷拂袖而去。
1935年2月6日,在南昌委員長臨時行營的豪華小會議室,蔣介石親自出麵勸降。當方誌敏由幾個人攙扶進來時,蔣介石起身迎接,安排在他身旁坐下,並向諸官員作介紹,接著說:“誌敏老弟,都怪我來遲一步,你受委屈了。我們雖然8年未見,但心是相通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有熱愛祖國之心……”
其他人你一言他一語,又是“器重你”,又是“合作共建美好祖國,過去恩怨一筆勾銷”。
方誌敏說:
“我已被俘,不存在合作條件。若要叛變革命叛變黨,當可恥叛徒,我方誌敏永遠不答應,辦不到!”
自1935年1月29日被捕後,在獄中除了應付、駁斥勸降者和接見記者之外,方誌敏用大量時間和精力撰寫文章,記述一生戰鬥的經曆,表明自己的堅定信念,如4月寫成《在獄致全體同誌書》約5000字,從8個方麵總結閩浙贛蘇區的鬥爭經驗。5月,在監獄“優待號”房間寫成《可愛的中國》1.6萬字,成為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清貧》約1000字,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提出“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這些文稿不下十篇,通過看守所文書高家駿的女友程全昭送到上海,交給胡子嬰轉中共上海特科,有的通過胡逸民夫婦送出。
8月6日淩晨,在南昌下沙窩,方誌敏英勇就義,時年36歲。
毛澤東與方誌敏直接交往有3次,都在大革命後期(1926年4月至1927年4月間)。在創建蘇區,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鬥爭實踐中,他們思想相通,成果相襯,可以說方誌敏是毛澤東最為關注、最為敬重、最為懷念的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1925年3月,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初稿)中就指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是農民,方誌敏從事農民運動比彭湃晚幾個月,比我毛澤東早幾個月。這三個人被公認為‘農民大王’。”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將當時革命根據地的創造和發展列出“朱德毛澤東式、方誌敏式”兩種模式,即“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無疑義地是正確的”。
1953年4月,毛主席巡視浙江莫幹山時對汪東興說:
“方誌敏同誌有勇氣、有誌氣,而且是很有才華的共產黨員,他死的偉大,我很懷念他。”
。。。。。。
1976年底,法醫張偉納鄭重地向省公安廳領導報告了方誌敏烈士遺骨保存的情況。
這時的省委領導才得知毛主席當年早已為烈士題有墓碑銘。
1964年5月21日,副省長王卓超致信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
請他轉交江西省委請求毛主席為烈士墓碑題詞的信。
同年11月9日毛主席親筆題寫了“方誌敏烈士之墓”後,
在差人交與汪東興轉交江西省委時還親筆附言:
“寫了一張,請汪東興同誌轉去,不知可用否?”
毛澤東一生題寫的墓銘寥寥,而此幅是他題寫的最後一個烈士墓銘,
可見他對方誌敏烈士懷有的深情。
毛主席在評點《新唐書·徐有功傳》時,他評價方誌敏
“以身殉誌,不亦偉乎”。
方誌敏 與 被俘 戰友
劉疇西畢業於黃埔一期。南昌起義時,粟裕不過是個班長,而劉疇西已經是營長,
後來他被派往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回國後因作戰受傷割掉了左臂,人稱獨臂將軍。
在紅十軍團,方誌敏是項英任命的軍政委員會主席,政治權威超過樂少華,
但他不懂軍事,同時身上又帶有很多文人氣質,在為人做事的風格上,與樂少華等人迥然不同,
即便在這個時候,他也不願意與劉疇西鬧得太僵,因此隻好在一旁幹著急。
,,,,,,,,,
隨著包圍圈越縮越小,紅十軍團被完全鎖於牢籠之中。那些天,懷玉山區雨雪交加,
官兵們早已斷糧斷食,不得不以草根樹皮充饑,就連方誌敏本人,也整整七天都沒有吃上什麽東西。
又冷,又餓,加上看不見突圍的希望,使得紅十軍團再也支持不住,內部呈現出明顯的崩潰瓦解之狀,
官兵不斷被分割和打散,方誌敏和劉疇西就此失去了聯係。
雖然已把對手逼入絕境,但參加“追剿”的國民黨各部隊也已是凍累交加,疲憊不堪,
俞濟時不斷收到要求撤回休整的報告,他這時也認為“追剿”任務已完成,
方誌敏很可能已經突圍,便向蔣介石請求撤軍。
就在這時,方誌敏的警衛員下山尋找食物,被俘叛變,供出了方誌敏仍在山中躲藏的情況。
坐鎮南昌的蔣介石得悉後,向俞濟時發來電報。這份電報被閩浙贛省委所截獲,其內容是:
方誌敏、劉疇西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軍休整者“殺勿赦”。
1935年1月27日,劉疇西被搜出。僅隔兩天,方誌敏亦被捕。
競技場上,失敗者的結局通常是悲慘的。俞濟時與劉疇西同為黃埔一期的同學,兩人見麵時,
劉疇西衣衫襤褸,已是凍得渾身發抖,而俞濟時則身披將軍大氅,雙手還烤著炭火,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雖為對手,但畢竟曾是同窗,這俞濟時卻連句寒暄話都沒有,就揮揮手,讓人把劉疇西給帶走了。
後來也是黃埔一期的黃維聽到了這件事,很是鄙夷俞濟時的為人,當著麵數落他:
“天那麽冷,你也該叫人吃頓好飯,穿件棉襖嘛!大家同學一場,你也太狠心了。”
失敗者唯一可以堅持和守護的是自己的尊嚴。
作為黃埔生,劉疇西拒絕了來自“校長”蔣介石和其他黃埔校友的勸降,麵對死亡,無所畏懼,
他說:“死是不可避免的,至於什麽時候死,我不知道,因為生命已經握在我的敵人的掌心。”
更為人所熟知的,還是方誌敏在牢中撰寫的《可愛的中國》。
在這部感動了很多人的隨筆作品中,方誌敏總結道:
是“政治領導上的錯誤”,以及“軍事指揮上的遲疑”,使紅十軍團遭到了失敗。
方誌敏的錚錚鐵骨和硬漢本色,連看守所的所長都被打動了,自願為他送出文稿。
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劉疇西等人在南昌英勇就義。
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陽縣人,生於1899年,比毛主席小6歲。
192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月,在中共臨時中央局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上增補為中央委員,
並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再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
1955年,黨中央作出尋找方誌敏烈士遺骨的決定。江西省成立了方誌敏遺骨調查小組。
1960年,在南昌市郊梅嶺修建方誌敏烈士墓,毛澤東親筆題詞。
1977年8月6日,舉行“方誌敏烈士遺骨安葬儀式”。
在獄中,方誌敏爭取到了同情革命的胡逸民、高易鵬等人以及看守所代理所長淩鳳梧。
前者輾轉4次從獄中送出了方誌敏的手稿,後者則把他腳上10斤重的鐐銬換為3斤半。
正是這副鐐銬,20年後成為了尋找方誌敏遺骸的重要線索。
",,,,,,,,次日一大早,淩鳳梧、繆敏及方誌純等省委領導驅車直奔下沙窩實地勘察。
麵對深埋地下長達22年之久的骨骸,烈士生前的親友們強忍悲痛細仔審視著,
他們一個個心都在顫抖。淩鳳梧走到那副遺骨麵前,輕輕地托起在地下還牢牢套著兩根脛骨的鐵鐐,
掂掂它分量,再用手指抹去上麵剝落的鏽屑,仔細辨別鐐銬上的型號。
“就是這副腳鐐!敏弟啊敏弟……”
看到這,淩鳳梧不由失聲痛哭。在場的所有人同時也無不一個個“撲通”“撲通”全跪了下來……。"
由於當時還沒有DNA技術,因此隻有依照傳統鑒別方法來確認方誌敏遺骨。
1958年5月26日,上海法醫研究所的專家們正式簽署了鑒定書,
宣布這9塊遺骨為方誌敏的遺骨。
同年中共江西省委向中央報告了發現和鑒定方誌敏遺骨的經過。
中央及時批示安葬烈士遺骨。
方誌敏烈士墓始建於1959年8月次年竣工,占地十餘畝
1964年11月9日,毛澤東為方誌敏烈士墓親筆題寫了
“方誌敏烈士之墓”
以抒發對烈士的緬懷之情
方誌敏 的 參謀長 粟裕將軍指揮戰鬥 為老首長老戰友 方誌敏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