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甲骨文學洞觀】

(2017-01-16 13:32:53) 下一個
 
 
 
oracle 甲骨文
改寫中國文化文明曆史的 鍥刻在龜板牛胛骨上的符號文字
是100多年前 中國考古學 上最重大的發現
有此而生的 甲骨學 及其研究
是一重大事件
要說起來,甲骨四堂的貢獻很大
農人從土地裏 發現 拾起
被中藥商人購得,美名 龍骨
遇到慧眼識珠的 幾位文人, 包括 王-王-劉等,
使得本是不值錢的爛骨破甲 頓時身價百倍成了上上寶
 
明人  李時珍 在本草綱目書中 列有 龍骨
龍骨,實為古代多種哺乳動物例如 恐龍,象,犀牛,馬,駱駝、羚羊等的骨胳化石。
 
上世紀80年代,根據中國甲骨學家最新的統計,海外有中國甲骨資料的國家共有12個,
流散到這些國家的甲骨約26700片,這些國家是:
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國3355片、美國1882片、西德715片、前蘇聯199片、
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國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時7片、韓國6片。
 
收藏甲骨文片最多者:
明義士,  近6萬片
羅振玉,  近3萬片
西村博,和  三井源右衛門,3萬片以上(??存疑,似應為3千片以上
現今已知的 出土的 甲骨文片總計 超過15萬片
 
第一個腳踏 甲骨文發現地 安陽小屯的學者  是羅振玉 1915年 
第一個 在小屯實地經常收購甲骨文片的外國人 是 明義士 1914~1933年
明義士就住在安陽,近水樓台,人們熟悉他,給他好價錢(盡管也上過作假甲骨的當)
第二個 到小屯考察的外國人是 林泰輔 1918年
 
--------------------
 
 

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學者:

 

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

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

“甲骨四堂,郭董羅王” 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

唐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

“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世界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都以藏有中國的甲骨文為榮耀。郭沫若有詩雲:

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一片甲骨驚世界,蕞爾一邑震寰宇。

 

甲骨文的發現者們

人們普遍認為王懿榮是甲骨文的最早的發現者

著名的甲骨文收藏者學者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在《殷虛卜辭》中談到王懿榮時說,

“今之所稱甲骨卜辭,彼實發現之第一人也”。

 

Image result for 王國維

王國維

王國維也說,甲骨文

“初出土後,濰縣估人得其數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王懿榮諡號)。

文敏秘其事,一時所出,先後皆歸之”。

王懿榮於1899年秋開始收購有字甲骨,但讓人遺憾的是,他未及對這種文字展開深入研究,

即於翌年8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投井殉國。

 

Image result for 王襄

王襄(1876年-1965年),

字綸閣,天津人。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濰縣古董商範壽軒來王襄家,

提到河南湯陰(實是安陽)發現刻有文字的甲骨,孟定生認為可能是古代的簡策,

促範壽軒前往收購。翌年(1899年)秋,範壽軒買了一批甲骨帶到天津,

王襄和孟廣慧各自收購了一些。其餘的甲骨,範壽軒帶到北京,又賣給王懿榮

接著王襄陸續在北京、天津購買到四、五千片甲骨。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

將所藏甲骨捐獻給了國家。

Image result for 王襄

著有《簠室殷契類纂》,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釋字873個,

1929年增訂再版,釋字957個。

另有《簠室殷契徵文》(1925年)、《古文流變臆說》(1964年)。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天津一些報刊發表文章提出王襄發現說。

 

 

劉鶚

劉 鶚

《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被認為是第一個確認甲骨文為商代文字並說出根據的人。

王懿榮殉難後,王家為了還債,把他所收藏的大部分甲骨轉讓給了他的好友劉鶚。

1903年,劉鶚從所藏甲骨中精選1058片,石印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鐵雲藏龜》

使甲骨文第一次從私家收藏變成了可供學者研究的公開資料,

胡適稱讚這本書為研究甲骨文的“開路先鋒”。

在《鐵雲藏龜》中,劉鶚第一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的論斷。

他認為“鍾鼎之有象形者,世皆定為商器”,甲骨中象形之字很多,

而且其中的“祖乙”“祖辛”“母庚”等字樣“以天幹為名,實為殷物之確據也”。

甲骨文所屬時代的發現使得甲骨文一躍而成為當時所知的中國最早的文字體係,

這樣的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Image result for 羅振玉

羅振玉

羅振玉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是在劉鶚家裏。

他在震驚之下,深切感受到了曆史賦予的重任:

今幸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適當我之生,則所以謀流傳而攸遠之者,其我之責也夫。

當時,古董商為了壟斷甲骨,謊稱甲骨出土於河南湯陰、衛輝等地。

羅振玉經多方打聽,終於在1908年從古董商口中探知甲骨實為安陽小屯所出。

1915年春,他親赴安陽,成為來到小屯村實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國學者

郭沫若高度評價羅振玉的作為:“這種熱心,這種識見,可以說是從來的考古家所未有。”

安陽行之後,羅振玉確定小屯村就是《史記·項羽本紀》中提到的

“洹水南殷墟上”之“殷墟”,這直接導致了後來殷墟的發掘。

在研究之餘,羅振玉還集甲骨文單字用毛筆寫成楹聯,

成為將甲骨文引入現代書法藝術領域的第一人。

 

Image result for 王懿榮
王懿榮(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雲南,山東省福山縣(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村人。
中國近代金石學家,鑒藏家和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光緒六年進士,授翰林編修。三為國子監祭酒。
庚子年,義和團攻掠京津,授任京師團練大臣。
八國聯軍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榮遂偕夫人與兒媳投井殉節,諡號“文敏”。
王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撰有《漢石存目》、《古泉選》、《南北朝存石目》、
《福山金石誌》等。與翁同龢徐郙潘祖蔭吳大徵羅振玉劉鶚 等鑒藏家和學者交遊密切。
 
就在中國學者發現並開始搜集甲骨檔案後不久,
一些居在和旅居中國的外國傳教士也開始注意甲骨並進行搜集。
1928年之前的30年,民間在安陽殷墟發掘的甲骨檔案大部分被變賣,大量流散到國外。
此外,國外列強在一係列侵華戰爭中同樣掠奪了我國大量的甲骨檔案,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在甲骨檔案被發現後的第四年即1903年,
英國人薩繆爾-庫林(Samuel Couling)庫壽齡
和美國人弗蘭克-查爾芳(Frank Chalfant)方法斂”。
美國駐山東濰縣傳教士方法斂和英國浸禮會駐青州傳教士庫壽齡
在濰縣合夥購買了很多甲骨檔案,
並把其中四百片轉賣給了上海英國人所辦的亞洲文會博物館。
1904年冬天,小屯村地主朱坤掘得的數車甲骨一批批地從河南流至山東,
都為庫、方二氏所購得。
1906年後,陸續轉賣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國卡內基博物院、
蘇格蘭皇家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美國斐爾德博物院等機構。
$ M, {$ G' x  q# g$ T
1909年,德國人威爾茨在青島買了甲骨711片,後來又轉賣到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院。
另一位德國人衛禮賢也曾從青島買到72片甲骨,
後來轉賣到了瑞士的巴賽爾人種誌博物館和德國的法蘭克福中國學院。
“據估計,早期歐美人搜購的甲骨,至少在五千片以上。”
 
最早在中國開始購買甲骨的日本人是西村博。其次是三井源右衛門
羅振玉派人到安陽搜集甲骨之前,他就派專人到安陽收購甲骨,
他先後共搜購甲骨約在3000片以上。
 
日本東京文求堂主人田中救堂早在1905年也買到了100片甲骨,
當時在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的林泰輔見到後即買了10片。
此後,林泰輔又陸續買到600多片甲骨。
1917年,林泰輔把他所收藏的甲骨中比較重要的連同榷古齋所藏甲骨一起拓印成書,
編為《龜甲獸骨文字》一書,
1921年以石印方式出版。這是日本人所編著的第一本甲骨文著錄書。
為了購買甲骨,林泰輔並於1918年親自由日本到安陽小屯進行調查,
得到20片甲骨,回日本後曾將調查所得進行研究,寫成《殷虛遺物研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者利用在華北的特殊地位,大量盜運殷墟文物。
 
1937年,金祖同在日本搜拓甲骨,僅東京一地所見河井荃廬、中村不折、
堂野前種鬆、中島叟、田中救堂、三井源右衛門等六家所藏甲骨,已多達三四千片。
此外,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有甲骨三千片,其他機構及私人亦有所藏,
估計總數當以萬計,可惜多數不知下落,亦未見著錄。
根據日本學者的統計,
日本先後購到甲骨的學術單位約有三十多個,私人收藏家也在三十個以上,
如以這些公私收藏情況為準,流散到日本去的甲骨總數至少在12000片以上。
 
----------------------------
 
涉足 甲骨文的故鄉 安陽小屯的第一個外國人
並將 甲骨文 介紹給世界的第一個外國人
是 下圖 這位傳奇先生
 
明義士
- v8 e8 L6 J" L明義士- D5 }  f- |0 o
外國人中搜集到甲骨數量最大最多的要數加拿大人明義士
1910年他受教會派遣來到中國河南北部的武安(現屬河北邯鄲)
1914年春天,明義士被調到河南安陽長老會的任牧師,
教會和他的居所均在 彰德府(現安陽市)北門外的鑄造街
此街為南北向
北去二裏許即是洹水(安陽河)
他是個學者型人物,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
閑暇是 他常到河邊散步
有時還騎著馬沿河岸漫遊
他在岸邊土地裏 發現了碎陶片和一些碎骨,還有鏽鐵銅器
此時他已經風聞中國發現了 “甲骨上刻字”的發現
但 出於商業保密,當時的古董商(主要是京城的)
不把真實甲骨所在地透露, 而謊說更南邊的 湯陰等地
農人見明義士對碎骨頭有意思就說
我們還有很多, 我們那兒地裏多的是
明義士 一聽大喜,說你拿來,我買,
果然  他撿到少許幾片, 但收購大量龍骨(甲骨
(龍骨長久以來被視為中藥材)
從他教堂住地到小屯村 也就5-6裏地,不遠
到了1917年,他已買得甲骨50000片左右,對於甲骨文也有了一定研究。
於是,他從買到的這些甲骨中選出2369片,編成《殷虛卜辭》一書,在上海出版。
此後,明義土又分別在1923年、1924年、1925年和1926年先後從小屯農民處買到幾批甲骨,
並從這些甲骨中選拓了1000多片,編成《殷虛文字後編》一稿,後未出版。
明義士的甲骨片總收集量 近6萬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明義士曾將他所收藏的甲骨選出一部分寄存在加拿大使館,
解放後轉歸南京博物院。另一部分存在齊魯大學,解放後歸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
現存山東博物館。
明義士另有一部分甲骨已流散到加拿大,現存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博物館,約有3000多片,
其中不少是極精美的甲骨藏品。流散到加拿大的甲骨,除了上述明義士所藏之外,
 
還有一批懷履光舊藏的甲骨及一些碎片,均藏安大略博物館。
總之,流散到加拿大的甲骨總數僅次於流散到日本的,約在7000片以上。
 
明義士纂輯有《殷虛卜辭》,1917年3月上海別發洋行石印摹本,一冊。
本書共著錄甲骨二千三百六十九片,為歐美學者出版的第一部甲骨著錄書。
此書所收甲骨由明義士所購藏並選摹,原物現藏南京博物院。明義士所藏甲骨,現大部分在我國,
除南京博物院外,也見於山東省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還有一部分現藏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

《明義士收藏甲骨》,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許進雄編輯,1972年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銅版影印,
二冊,第一冊為圖版,第二冊為釋文。全書共收錄甲骨三千一百七十六片,
先將甲骨分期,每期再分類編纂,所收甲骨以第一期武丁時期為多。
 
明義士 在安陽的故居 保留完好,此前曾為安陽地區醫院所在地
80年代 歸還基督教會
 
 
 

明義士派駐安陽之時,距王懿榮發現'龍骨'上的古文字已過去了十幾年。

京津一帶的好古之士千方百計地搜求,使甲骨的價格從最初的每斤6枚銅錢,躥升至每個字2兩白銀。

古董商謊稱甲骨文是在湯陰等地出土的,以壟斷甲骨的來源,牟取暴利。

多年後,'安陽縣西五裏之小屯(殷墟遺址)'才被鎖定為甲骨出土地。

明義士所在的教會設在彰德府老城以北的鑄鍾街,教會北邊不遠就是洹河,沿河向西走約2.5公裏,就是小屯。

1914年春天,得知小屯出土甲骨消息的明義士,騎上一匹老白馬,打算去碰碰運氣。

 

1917年,明義士在第一本甲骨文著作《殷墟卜辭》序言裏,

詳細記錄了自己在小童的指引下與甲骨文不期而遇的神奇經曆。

多年後,他還作了一首七言詩《遇殷墟》,曰:

'柳樹出芽騎白馬,白馬走時順洹河。拾破陶器尋先古,小孩引到出古處。'

 

一來二去,小屯附近的村民和明義士熟絡起來,挖到陶片、骨片會主動找他。

占盡地利,明義士很快就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了大量甲骨。

工作之餘,他開始臨摹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翻閱可以解疑的資料,

從這些神奇古文字中尋找中國古代文明的蛛絲馬跡。

 

可沒過多久,明義士收藏的甲骨居然發出刺鼻臭味,他拿出放大鏡一探究竟。

當地人在鮮牛骨頭上仿刻文字,埋在地下冒充龜甲卜骨。

發現自己上當的明義士又氣又恨,痛下苦功,逐漸掌握了辨別真假的訣竅。

 

1917年初,明義士應召隨'中國勞工團'赴法國前線服役,1921年春夏之交重回安陽。

1927年,為避北伐戰爭,明義士到北京華北聯合語言學校任教。1928年9月,休假離開中國。

1930年秋,他再次回到安陽,恢複在戰亂中停辦的安陽斌英中學。

十餘年間,明義士在安陽收集的甲骨自稱有5萬片之多,成為最大的甲骨收藏家。

1932年秋,明義士應邀到齊魯大學任教。齊魯大學是英、美、加三國基督教會創辦的教會大學,

遺址就是如今的山東大學西校區。

1932年,明義士被齊魯大學聘為國學研究所考古學教授。

他把自己在河南收藏的甲骨分裝在幾輛馬車中全部運到濟南,並在校園裏自辦了一個小型博物館。

 

明義士一家五口居住的花園洋房,就在南新街56號,與老舍在濟南的四合院相鄰。

明義士與老舍既是同事,又是鄰居。

在明義士書房的書架上,除銘器、古籍、外文洋裝書外,

還在顯眼位置擺放著一本老舍親筆題贈的長篇小說《離婚》。

明義士平時寡言少語,他的夫人安妮(Mrs.Annie Menzies)性格卻很開朗,

常操著一口河南話,與前來造訪的學生開開玩笑。

 

齊魯大學是加拿大長老會參與並合辦的教會大學,明義士也仍是傳教士,

但他從不向他的學生傳教,

除授課答疑外,便潛心於甲骨文的研究,

因終日與甲骨為伴過於癡迷,也因此得了個'老骨頭'的綽號。

他攻克了一個個甲骨文研究的難題,先後完成了《甲骨研究》、

《考古學通論》講義的寫作,並發表了《商代文化》、

《表校新舊版〈殷墟書契前編〉並記所得之新材料》、《中國商代之卜骨》、

《柏根氏舊藏之甲骨文字》等一係列研究甲骨文的論文,可謂啃下了'硬骨頭',

齊魯大學也躋身為甲骨學研究的重鎮之一。

 

1936年6月他計劃中的一次回國(加拿大)休假,卻成為他與齊魯大學、與中國的永別。

日本侵華後,中國戰火紛飛,明義士隻好到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遠東部工作,繼續他的研究。

1942年,他在多倫多大學完成博士論文《商戈》,獲得考古學博士學位。

 
明義士 1936年回到加拿大,1957年病逝於斯

 

除了上述幾批流散到國外去的甲骨之外,先後以各種方式流散到
法國、前蘇聯、比利時、瑞典、瑞士、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甲骨文資料也有相當數量。
 
 

1948年9月,在明義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的部分藏品共6箱,

由尚在中國的教會人士從天津運抵多倫多。此時,靠退休金維持生活的明義士夫婦,

仍舊節衣縮食地堅持研究,從未想過要出賣手頭的藏品。

他收藏甲骨有一個原則,即僅供個人收藏和研究,絕不轉手買賣。

1957年,明義士因心髒病辭世,遠在中國的甲骨夢終究未能得圓。

 

1961年,明義士夫人和兒子明明德將1948年運抵的4700件有文字的甲骨、

2812件沒有發表過的甲骨文拓片,悉數捐贈給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記載中國商代曆史檔案的珍貴甲骨,故土難歸,令人歎息,

但留存於中國大地上的另外3萬餘片甲骨則是明義士的無私饋贈。

 

1999年6月,明義士的兒子明明德來到濟南,

將父親生前收集的3箱有關中國考古學的研究資料和圖書捐贈給山東大學,

為這些浸潤明義士心血的金石拓片、照片、書籍、信件、日記、手稿等找到最佳歸宿。

 
 
===============
 
 
青年時代的明明德(右一)與父親(明義士)母親(安妮)和妹妹 在一起
中國 河南
明明德(Arthur Menzies)1976~1980 任駐華大使
他1916年出生在安陽,說一口地道的帶河南安陽味兒的普通話
 
Arthur Menzies  取名 “明明德”,來自《大學》第一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右前一 為 明明德,右二似  紀登奎, 他任駐華大使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